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育儿 >正文

保持“安全”距离——请不要侵犯宝贝的“领地”

2020-11-04 22:52    

文丨福林妈咪

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拉进与宝贝之间的距离,建立平等的友谊关系,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成长。

的确如此,距离的拉进,更有利于宝贝对情感关系的理解,强化父母与宝贝之间的情感纽带。

但我要告诉你的是:过分拉近距离,只会得不偿失。

张女士与宝贝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和谐,可最近几天张女士十分苦恼。

宝贝开始拒绝张女士进入他的房间,甚至对以往最喜欢的亲子游戏也失去了兴趣。

尤其让张女士不解的是,宝贝将他最喜欢的玩具藏在了床底下,拒绝与她分享。

宝贝似乎对张女士产生了某种不满甚至排斥。

或许作为宝妈的你也在面临这种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产生了这种排斥甚至敌对行为?

显而易见,是孩子的“领土意识”受到了侵犯。

激发孩子领土意识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应激反应。

生活中你很容易发现,当宝贝在专心玩玩具的时候,如果有人想要分享玩具,他会本能的拒绝。而当有人偷拿了宝贝的玩具,他也会本能的将玩具抢回来。

这里的本能指的就是应激反应。

你也可以将应激反应理解为条件反射,一旦满足某种条件,就会触发必然的结果。放在这里,喜欢的玩具面临被“抢走”的境地,就是所谓的条件;而最终的拒绝,就是必然的结果。

继续深思,你就会发现,让孩子产生应激反应的就是:

失去了安全距离。

当某些不可控的因素出现在孩子的“安全距离”之内,这些因素就会成为危险源,直接触发孩子的应激反应。

这句话其实很容易理解,试想:当一个陌生人站在你两米之外,你不会感觉到危险;当距离拉近到一米,你就会觉得不安;而当距离更近,三十厘米甚至二十厘米的时候,你必然会感觉到到危险。

当然,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更加成熟理性,能够克制所谓的应激反应,采取更为合理的应对。比如后退,比如离开,比如提醒对方。

而对于孩子来说,他的应激反应是不受控制的。心爱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他的本能是抢回来,而非询问或者索要。

那么,超出“安全距离”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

1. 不安心理和思维混乱

很直观的,超出安全距离就意味着危险,必然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心理。尤其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这种不安会更加强烈。

为什么会产生思维混乱?

还是那个例子。当宝贝从小朋友手中抢回玩具的时候,小朋友会有什么反映?对,他会哭闹。

而对于宝贝来说,他无法理解对方哭闹的原因。

我只是拿回了属于我自己的东西,你哭什么?

2. 产生排斥心理

这也就是开篇的事例中,孩子为什么会拒绝张女士进入他房间的原因。

因为张女士的某些举动,超出了孩子的“安全距离”。进而宝贝将张女士当成了某种危险源,最终产生了排斥心里。

孩子的意识其实很简单:

拒绝危险,排斥危险,才能安全。

3. 判断能力下降,是非概念模糊

如果总是有人抢走宝贝喜欢的玩具,在孩子的意识中,一开始他认为“抢走玩具的行为”是危险的,不好的,坏的。久而久之,宝贝会将“抢走玩具的人”当成危险的,不好的,坏的。

这种错误判断,会直接影响是非概念。

说到这里,也提醒各位宝妈:一定要意识到,孩子之间争抢玩具,仅仅是行为上的犯错,不能由此判定孩子本身的好坏。

既然对于孩子来说,保持安全距离如此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与孩子保持“安全距离”?

保持安全距离的核心就是:关注孩子的领地意识以及找到孩子的“领地”。

首先你要意识到孩子是有领地意识的,其次,你要知道孩子不能触碰的“领地”是什么,在哪里。

由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尊重孩子的要求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宝贝说:“这个玩具是我的,谁也不能碰。”而宝妈的心理是:“小孩子家家的,哪来那么多要求?!”

首先,这种想法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其次,这种不尊重,本身就是一种践踏宝贝“领地”的行为。

孩子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必然会导致排斥行为。

宝妈不禁要问,难道连孩子的玩具都不能收拾了?

当然可以收拾,但必须要得到宝贝的同意。你当然已经意识到,询问的过程,恰恰是对孩子莫大的尊重。

2. 找到孩子的禁区

因为性格的差异个体的不同,每个孩子所谓的“领地”都会不同。有的是某个玩具,有的是某个地方,有的则是某种行为。

比如我的孩子,他的变形金刚是别人不能碰的。还有的孩子会将“玩具存放区”视作自己的领地,当然,还有的孩子将偷看这种行为当成对“领地”的侵犯……

找到孩子的“领地”并不困难,你只要跟宝贝多接触,这些“禁区”自然会浮出水面。

3. 理解孩子的“自私行为”

自私行为和“领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进入狼群的领地会受到攻击?因为“领地”就是私有的,不允许侵犯的禁区!

如何处理这种“自私行为”?

还是拿上文中的例子来说,当孩子的玩具被抢走,他会本能的抢回来。这其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孩子太自私了”“孩子不懂事”之类的问题。

作为宝妈你要知道,孩子天性中有私有欲、占有欲而并不具备分享的意识。分享虽然是种很好的品质,但那是需要后期培养才能拥有的特质。而占有和私有,却是与生俱来的。

你觉得很惊讶?但这是实事。举个很直观的例子:宝宝刚几个月的时候,你在他面前抱别的小朋友,他会干嘛?对,他会哭。

为什么会哭?因为你是他私有的。

4. 保持“安全距离”

找到了孩子的“禁区”,当然要保持“安全距离”。

这其中还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进入禁区,二是坚持不进入禁区。

孩子不让别人碰的玩具,你不去碰是对他的尊重,每次清理玩具都能请示孩子,孩子获得的是持续的尊重。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会产生美好的回报。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

不要低估了孩子,更不要错误的理解孩子。

谁说分享是孩子的天性?

谁说孩子没有“禁区”?

谁说自私是品质上的缺陷?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各位宝妈能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也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

只有真正的了解孩子,才能找到孩子想要的,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孩子生下来就是孩子,可我们生下来并不是父母。从备孕到孩子成长,宝妈会遇到很多问题,加入圈子,你能向育儿专家提问,还可以和其他宝妈交流,让我们一起来一场妈妈的自我修行吧!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