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重庆矗立的英雄丰碑
有些作家是生逢其时也尽占优势的,重庆的王雨就是如此。最近,他出版了长篇小说《碑》,从而完成了由《填四川》《开埠》以来的“重庆移民三部曲”,再加之以往的《长河魂》《水龙》《飞越太平洋》等长篇小说,他几乎把最重要的重庆题材写了个遍。这些题材属于重庆长期发展历史中积累形成的,不多得,都被王雨首先开掘,所以不能不承认王雨的眼光和实力。
《碑》通过移民后代宁孝原的经历,写重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故事。这年代里,重庆曾作为战时首都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国的中心。
小说中记载了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冯玉祥、陈布雷、老舍、冰心、郭沫若等风云人物在战时首都的活动,引人瞩目。有些事迹鲜为人知,如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身上衣着乃延安自己生产的土布所制。陈布雷到宾客满座的冰心家,想邀请冰心加入国民党,冰心谢后笑着表示,她要在国民党受压时加入还有点儿骨头,现在他们当权了,她就不入了,使陈布雷显出尴尬,等等。
这些历史人物的出场,以及各自的作为,真实再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重庆的历史氛围。这些内容又都与主人公经历相关,如宁孝原是知道冯玉祥从来滴酒不沾的,准备好白水为冯的酒杯斟满;他在冰心家结识了冰心,领略到冰心等文人风采并受其影响。这部作品的内容是立体繁复的,作者在结构上也颇费匠心。
观察一部历史小说的质量,很重要一点是看它铺写历史细节的笔触,这些细节往往使今人感到陌生,呈现了历史的逻辑与特色。《碑》于此同样给人印象深刻。譬如,书内写到,当年红四军总部徐向前、王树声一干人,打仗熬了夜靠巴山上一种老鹰树叶焙茶提神,读起来新奇生疏,仔细想有道理存焉之处,生成了历史的质感,体现了作者考察史实的深入。在那些粗俗和单凭想象臆造的穿越文字中,是找不到这类结实内容的。
至于对老重庆地方风俗画面的描绘,《碑》中更是比比皆是。如磁器口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的三绝小吃,生意兴隆,军人们也在此吃得汗流不止,纷纷解开风纪扣。“黄葛古道”上卖的“河水豆花”,以沉淀的干净河水做成,胜过井水、塘水所制,细嫩绵扎,冒出碗边而不流,远近闻名,等等,都活生生浮现着老山城的生活基调,使小说场景绝不混同于其他地域。加之作品中许多人物嘴里满口纯粹泼辣的老重庆话,愈使这部书文化底色浓郁生辉。
更重要的,是《碑》以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人民解放纪念碑的历史为主导,写出了英雄城市的灵魂。这座位于老都邮街的巨碑初建时命名“精神堡垒”,意在激励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后改建为“抗战胜利纪功碑”,记全国军民浴血抗战之功,最后更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成为唯一一座纪念中国人民解放的丰碑。这三件事刚好贯穿了四十年代,也贯穿了《碑》的始终。
以碑为题写重庆,是作者最成功的构想之一,为描述重庆人民经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的奋斗历程、凸显城市的荣耀与骄傲树立了鲜明的象征。这座碑早该大书特书,现在由王雨的努力使它更加彰显于世。
王雨生活在重庆,重庆题材便青睐于他。作家有自己的家乡便好,有根就行,他可以像一株树那样扎在家乡,于是就拥有了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