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方人被北方的澡堂吓到了,北方人被南方的重口味惊呆了
现今社会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在我看来,不是贫富,不是阶级,而是地域。
从小生长的环境不一样,导致我们对于生长地域外的认知有所偏差。不同地区的人们看别的地区也不尽相同。
就比如我,一个来自中原的“井盖原住民”,没上大学之前,我对于省外社会的理解统一停留在各个考点阶段,当然对于不同区域的升学率这件事也有些想法(也只能是个想法),当时我眼中的中国是这样的▼
天意难违,再怎么觉得“东北冷到绝望”,我还是来到了广袤的大东北开始大学生活,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磨练了我的意志,更锻炼了我的酒量,让我对于我的地域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大学毕业之后,自然把“谋生”作为第一要务,也常常会胡思乱想——就比如:如果自己不在北京,在别的地方会从事怎样的工作。于是,我的地域观念就变成了这样▼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认知,对于地域生活习惯这件事儿,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就比如你反驳我说“东北人也不都是会喝酒的呀”“广西也没有你想你的这么热啊”,我也无话可说。所以地域的差异,其实只是相对论而已。
这里指的并非是对于“河流”理解的偏差,而是外貌。南非摄影师 Mike 发起了一项叫做“ face of tomorrow ”的活动,他给不同地域的人群拍照,并将这些照片合成形成了每个地域的“ average face ”。
按不同的流域划分,每个地域的人群都有一个相对来平均的外貌。(想强调一下,在画这些人像的时候编辑本人是崩溃的,丝毫没有恶意抹黑大家的意思,技术不精大家理解。)
多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皮肤多以浅黄色、暗黄褐色为主,发型多直发。中头型,偶尔长头型,鼻子狭长且直,时有鹰钩鼻。面部成国字脸,颧骨不高,嘴唇薄,内眦皮褶皱明显,体毛稀少。
常见于我国长中下游六省及川蜀云贵地区。肤色较浅,常有白皙皮肤,直发为主,鼻梁较宽。相对较平的椭圆脸,颧骨较突出。薄嘴唇,内眦赘皮常见,杏仁眼,体毛少。
常见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南部。皮肤多呈棕黄色,鼻子相对来说塌且宽,较平的椭圆脸,颧骨较突出。嘴唇较厚,体毛少。
上周一位福建朋友来北京,在我带她吃完豆花后她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Emmmmm ....豆花与豆腐脑,难道不是一种食材?带着疑惑,我企图查到豆花与我小时候常常喝的豆腐脑这两种听起来就很相近的美食到底有什么区别。
Emmm ...又是一场甜咸大战。这些年对于“甜粽子与肉粽子”、“各派月饼大战”关于这些物品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群众们甚至做了关于“豆花是咸是甜,粽子是甜是肉”这类调查。
对于在北方生活了几十年的我来说,由这一包盐引起的“甜咸之争”没有太大感受,各种口味均能接受。而且在中原地带,有一种叫做“胡辣汤 + 豆腐脑两掺”的神奇食物,与其争论豆花是咸口还是甜口,不如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两掺”里面的胡辣汤好喝还是豆腐脑好喝。
早在大一的时候就听过同寝的四川妹子讲过两件关于澡堂的事儿▼
虽然一直知道南方的澡堂不如北方这样豪爽,每个莲蓬头都被固定的板子隔开,如此开放的“下汤圆”似洗浴只有在北方才能看到。但那却是我第一次听说很多南方人在来到北方之前并不知道“搓澡巾”这种洗漱神器,对此,朋友的解释是——从来没用过“搓澡巾”的人毫无念想,香喷喷的就可以。
带着好奇,我采访了周遭的朋友,想了解在他们心中的圣物搓澡巾是怎样一种存在。
很多年前,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就曾对中国的方言展开研究,就拿简单的“半夜起夜”这件事儿来说,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一样的表达形式。
其实对于同一件事物,不同地方的描述也有着天差地别,就比如在形容下面这些物品时。
很早的时候听过朋友这样说,北方人穿的厚并不单单是因为气温低下寒冷,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北方人口密度不及南方,为了补全这个人口密度差,让我国的人口密度看起来很平均,聪明的北方人决定从服装入手,穿得尽量厚一点。
于是每年冬天就成为北方人补全人均占地面积的最好时节,趁着东南地区时不时的入夏失败,北方人纷纷裹起棉袄趁胜追击。当然在户外条件下暂时失利的南方人选择在室内进行反击,当北方地区纷纷供暖在室内穿短袖时,南方人依旧裹着他们的外出行头。
热?不存在的,南方的冬天室内宛如冰窖。这也很好解释了一个现象——为什么我们去西北或是更偏远的地方要穿的更厚,当然是因为要补全那里更为可怜的人口密度。
(大误——人口密度与占地面积毫无关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