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人正在清理垃圾。
你我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分酷暑寒冬,每天凌晨准时奏响劳动的乐章。“不怕脏不怕累”“辛苦一人整洁一城”是他们共同的名片,他们就是被称为“城市的美容师”的环卫工人。10月26日是河南省第20届环卫工人节,记者从市环卫处了解到,目前我市共有环卫工人约5000人,分为20多个不同工种的他们活跃在一线岗位上,为古都安阳的整洁默默奉献。10月25日上午,记者走近身边不同工种的环卫工人,倾听了他们用辛勤汗水谱写的动人故事。
道路机械化清洁站职工李合庆:操作十余种清扫车 不在话下
10月25日一早,天还没亮,文峰区环卫处道路机械化清洁站职工李合庆便早早来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的工作就是驾驶各类机械化作业车辆,为古城的大街小巷做洒水等清洁工作。“很多人都知道洒水车,但不知道洒水车其实种类很多,我的职责就是要熟练操作这些车辆做清扫工作。”李合庆说。
“这是吸尘车,这是雾炮车,这种是吸扫车,可以对路面进行干洗和水冲,这些车的种类不同,功能也不一样。”说起这些清扫车辆的种类和功能,今年45岁的李合庆可谓如数家珍。
在一辆清扫车的驾驶室里,头顶上二十多个按键看得记者眼花缭乱。而李合庆在驾驶车辆时,头都没有抬就完成了扫盘喷水、料箱复位等动作。“开车的时候不仅要熟练操作按钮,还要时刻注意路况、车况。如果在复杂情况下去摸索按键,很容易分心,造成事故。”李合庆告诉记者,驾驶这些车辆行驶在路面上进行清洁作业,最主要的就是要操心,必须时刻提高警惕。
“比如在驾驶吸扫车时,由于车辆本身噪音较大,有时候听不见后方来车鸣笛,就要时刻注意两边的后视镜,还要对车里的功能按键熟练操作,技术难度比较大。”李合庆说,因为车辆的复杂性,有时按错一个按钮就会对清扫车本身造成影响,带来损失。
说起自己这份工作,李合庆坦言,虽然环卫工作是个辛苦活,但每当看到道路整洁了、城市干净了,自己就会觉得很欣慰。“我们的辛苦换来的是城市的整洁,有些老同志在平凡的环卫岗位上坚守数十年,我们更应该为这些默默奉献的人点赞。”李合庆说。
清扫工张秋如:清扫一遍走了8000余步 不辞辛劳
冰雪寒冬身颤颤,骄阳酷暑汗滋滋。10月25日4时许,窗外仍是夜色沉沉、漆黑一片,天气很冷,周遭一片寂静。
而此刻,在文明大道与中华路交叉口北侧的马路上,一个微胖的身影正在清扫着路面。
“秋天落叶比较多,但是容易扫了又落。这也没办法,先顺着大路扫一遍,返回去的时候再检查一遍,市民上班的时候道路就干净了。”50多岁的张秋如说,她2003年参加工作,这14年来,她一直都坚守在工作的第一线。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她总是4时就准时到达自己负责的路段,开始一天的工作。
张秋如介绍,原来大家都是拿着一个大扫帚,将路面上的落叶扫到马路一侧,然后折返回去,将扫到路边的垃圾扫成一堆,最后再倒进垃圾车。现在设备先进了,给环卫工人配备了水扫车,慢车道上的落叶可以先骑着车子扫,随后再用扫帚细化,既快速又干净,还没有扬尘。“咱安阳是旅游城市,一定要把卫生搞好,不能给咱安阳丢了面子。”张秋如说,既然当了城市的美容师,就一定要担负起这个责任。
6时许,经过两个小时的清扫,路面全部清理干净。路上的车辆、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看着在干净道路上行驶的市民,张秋如拿出手机,用时下流行的一款记录步数的软件一看:8240步。
“早上第一遍清扫比较费时费力,后面就比较轻松,路面有垃圾,下车扫扫,没垃圾的话就洒洒水。”面对繁重的工作,张秋如乐呵呵地说,她现在是工作、锻炼两不误。
保洁员卢军艳:每日清扫5座公厕 习以为常
喧嚣的城市,华灯初上。在城市的角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驻守着狭小的空间,呼吸着污浊的臭气,重复着终日归零的工作,却没有一点抱怨与烦躁,他们就是城市美容师厕所保洁员。今年45岁的卢军艳就是其中的一员,她2007年到清洁站水冲班当公厕保洁员,负责东南营周边5座公厕的冲洗保洁工作,一干就是十年。
10月25日6时50分许,卢军艳便来到东南营东段路南公厕,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因为处在老城区,周边居民较多,清扫工作十分繁重,一座小小的公厕,卢军艳花了半个小时才清理干净。清理完这个,卢军艳赶紧骑上环卫车,赶往下一座公厕,待五座公厕全部清扫完一遍后,已经10时15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保洁,因为分配的区域人流集中,清扫工作自然繁重。只要有人方便完,卢军艳就会立刻去检查一下便池,如果有粪便残留,便会立刻进行清洗;如果没有,也会用拖把把便池周围拖一遍,以保持地面干净整洁。
“这些保洁员做起事来干净利落,为我们老城的居民服务了这么多年,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家人一样。”昨日,在东南营东段路南公厕附近,居民刘大妈乐呵呵地说。
卢军艳认为:“工作不分贵贱,一定要干好这份工作。”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让卢军艳在工作中脱颖而出,不仅得到了周边居民的赞美、单位领导的认可,她冲洗保洁过的公厕经常被评为优秀公厕,多次荣获文峰区环卫处授予的“先进工作者”称号。
垃圾中转站管理员赵敏:常年与“垃圾”作战 无怨无悔
市东工路与文明大道交叉口向东,有个垃圾中转站,行人从此经过时无不加快脚步或捂上口鼻,但这里有一位漂亮的女管理员,30年来这里就是她的“战场”。
10月25日上午,记者前往该垃圾中转站,还未走近便闻到一股酸臭味,通过大门看到一位身穿蓝色大褂、戴着口罩的工人正在操作台前认真地操纵垃圾箱装车,垃圾装完后,她摘下口罩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我18岁开始干环卫工作,在这个垃圾中转站干了很多年,在环卫工人里我属于比较年轻的,但若论工龄我绝对算‘老人’了。”今年48岁的赵敏微笑着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赵敏告诉记者,该垃圾中转站是全市清理垃圾量最大的中转站,西至东风路,东至高铁站,南到文昌大道,北至文峰大道范围内的居民、学校、医院等场所的生活垃圾全都运至此处处理,工作量比较大。由于是机械化操作,每天垃圾清运完成后,赵敏和同事还要跳入几米深的垃圾坑,对坑体进行清洁,十分辛苦。
“这里环境比较特殊,大量垃圾堆在里面味道很难散出去,尤其是夏天,很多瓜果皮腐烂后产生大量积液,流得满地都是,气味十分难闻。”赵敏说,无论酷暑还是寒冬,垃圾中转站就是她的根据地,常年与垃圾作战的她,对这样的难闻气味早已习以为常。
面对这份辛苦的工作,赵敏十分坦然。“三百六十行,行行需要人干,既然选择了环卫工作,这就是我的事业,我一定会把这份工作做好。” 赵敏说。(记者 赵晓凤 孙影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