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2018年中国有机硅行业细分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3-08-02 15:38    

有机硅行业机构概况分析:定义、优势凸显、应用广泛

有机硅即有机硅化合物,是指含有Si-C键、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是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习惯上也常把那些通过氧、硫、氮等使有机基与硅原子相连接的化合物也当作有机硅化合物。

与其他高分子合成材料相比,有机硅材料具备更加突出的耐高低温性、电绝缘性、耐辐射性、阻燃性、耐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等性能,因而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汽车、军工、建筑、电子、电气、化工、医药、日用消费品等领域。

2018年我国有机硅表观消费量将超260万吨

得益于国内建筑、电子电器和纺织制造等下游市场推动,我国有机硅表观消费量逐年快速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有机硅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有机硅表观消费量已达118万吨。2015年我国有机硅表观消费量突破200万吨。截止至2017年我国有机硅表观消费量增长至25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8.23%。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有机硅表观消费量将超260万吨,达到268万吨左右。

2010-2018年我国有机硅表观消费量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有机硅行业细分产品市场现状分析

按照所处产业链位置的不同,有机硅产品可分为有机硅单体、中间体以及下游深加工产品。

1、在有机硅单体方面,有机硅单体是制备硅油、硅橡胶、硅树脂以及硅烷偶联剂的原料,由几种基本单体可生产出成千种有机硅产品。近年来,随着下游产业发展,有机硅需求持续增长,有机硅单体表观消费量有所上升。截止至2017年我国有机硅单体表观消费量约为99.34万吨,同比增长19.00%,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有机硅单体表观消费量将突破100万吨。

2010-2018年我国有机硅单体表观消费量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产能上来看,随着山西三佳、江苏弘博长期停产而退出,国内仅剩新安股份、中国蓝星、合盛硅业等10家生产企业。其中,蓝星星火有机硅单体产能最高,2017年约为40万吨;合盛硅业其次,产能为36万吨;新安化工产能也在30万吨以上。

2017年我国有机硅单体主要企业产能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在有机硅中间体方面,我国有机硅中间体市场需求也紧跟行业需求释放而增长,2010年,有机硅中间体表观消费量约为97.5万吨,到2017年有机硅中间体表观消费量已增至186.1万吨,同比增长16.17%;2018年表观消费量预计在191.3万吨左右。

2010-2018年我国有机硅中间体表观消费量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有机硅下游深加工产品方面,有机硅下游深加工产品主要包括硅橡胶、硅油、硅树脂和硅烷偶联剂,其中硅橡胶是由线性聚硅氧烷混入补强填料,在加热加压条件下硫化生成的特殊合成弹性体;硅油是一种不同聚合度链状结构的聚有机硅氧烷,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无味、无毒、不易挥发的液体;硅树脂是一种热固性的塑料,它最突出的性能之一是优异的热氧化稳定性;硅烷偶联剂是由硅氯仿和带有反应性基团的不饱和烯烃在铂氯酸催化下加成,再经醇解而得。

中国有机硅下游深加工产品分类统计情况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目前,硅橡胶和硅油在我国较为常见,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2017年,在我国有机硅材料的产品结构中,硅橡胶约占66%,硅油约占21%,合计比重高达87%;而硅树脂、硅烷偶联剂比重分别为3%、10%。

2017年中国有机硅下游深加工产品结构占比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有机硅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拓展新应用领域,产业集群化发展

基于当前现状,未来我国有机硅行业将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首先,有机硅材料在建筑、纺织、家用电器等传统领域的应用已得到充分发掘,未来将重点开发在电子信息、电力电气、新能源、核电、高铁及轨道交通、船舶及海工装备、安全环保、医疗卫生、居家用品以及替代石油基合成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其次,产业集群化发展,即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建立有机硅产业园区,集聚从单体、中间体、助剂、终端产品、综合利用等有机硅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效益、环保效益最优化,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随着国内领先企业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逐步走向原料自给的道路,届时,对于业务单一的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将再次加大,并有可能最终被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作为其一体化中的一环;另外,在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实施进程中,一批产能较小、污染严重的化工装置将退出市场,在单体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也将会导致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退出市场。

最后,有机硅行业将不断升级,改变跟踪模仿和低价竞争的发展模式,重视人才培养,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创新能力,突出个性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差异化发展,加速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变。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