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民政工作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连,与社会稳定大局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民政部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5年来,全市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防灾减灾救灾更加高效,双拥优抚安置扎实深入,基层民主和社区建设持续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增速提效,专项社会事务和服务能力切实提升,老区扶建工作扎实有效,为建设美丽莆田提供有力保障。
智慧养老享天年
10月19日,荔城区拱辰街道拱辰社区68岁的林金燕像往常一样走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此时社区的“老伙伴”们已经在场活动。健身器材上,跑步机运转正欢;乒乓球桌旁,比赛拉开战幕;电视机旁,莆仙戏正在上演……站内洋溢着热闹的气氛。
81岁的退休教师余文仁刚打完乒乓球,她擦着汗说,服务站是社区老年人的乐园,大家聚集在这里运动、谈心,老有所乐。
与其他社区养老不同,该服务站采用信息化服务“智慧养老”,通过整合公共和社会服务资源来满足老年人在安全看护、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休闲娱乐、亲情关爱等方面的养老需求。莆田禾康智慧养老产业有限公司副理事长苏文荣说,“智慧养老”是引进专业化的服务机构,用专业的队伍为老人提供服务。机构设立后,还能引进一些加盟商共同服务。去年“智慧养老”列入我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在荔城、城厢试点,目前已在全市全面推开。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科负责人朱志明介绍,我市把养老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逐渐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格局。全市养老机构累计达67家,累计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95个、农村幸福院175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2个。全市养老床位数增至16394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31张。全市先后引进禾康、山东青鸟、深圳前海堃元、信研养老这四家公司落地并开展专业化服务,全市8个街道63个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100%,13个社区完成专业化组织对接,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占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等七类老年人总数比例达12%。此外,养老模式在不断创新,在养老中推进医养结合和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让老年人快乐地生活。
均等低保解困境
社会救助是民政工作的重要职责。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困难群众衣食冷暖问题,把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作为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5年来,我市逐步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城乡特困、医疗救助为主体,临时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发挥了社会保障“托底”作用。
阳光明媚,在荔浦村一楼房的一层空地上,陈亚琴拎出多套刚洗过的环卫工作服晾晒。陈亚琴身有残疾,只能在家做家务活,丈夫黄文森是镇海街道的环卫工人,两人有个上小学2年级的孩子。“这一家3口全被纳入低保,每人每月230元低保费。”村干部介绍道。
市民政局低保办主任郑新宇说,近年来我市加大低保投入力度,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力度逐年提高,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低保一体化保障,目前我市共保障城乡低保45820人。
5年来,我市城乡低保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四区、两管委会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由2012年的320元提高到2017年的630元,增幅197%;仙游县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由280元提高到2017年的580元,增幅207%;城市低保补助水平按不低于当地月工资最低标准的22%自然增长。2012年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为月人均150元(省定标准),2017年四区、两管委会的这一标准提高为月人均630元,仙游县为人均580元;2012年农村低保补助水平为月人均101元(省定标准),2017年为月人均231元,增幅228%。
在资金保障方面,2013年起,市委市政府每年均把城乡低保一体化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市财政递增4000多万元,用于对现行农村低保增加的补助,推进了城乡低保一体化目标的完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部分农村土地因项目建设需要而被征用。我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区分城市和农村以是否拥有土地等生产资料为依据。申请人户籍所在地为城镇且居住超过2年、无承包土地(失地)、不参加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的困难家庭可以申请城市低保,按照城市低保水平予以保障。
灾后重建暖民心
在新度镇凌厝村,一栋新盖的二层楼房内笑声不断。我市民政部门人员在此走访灾后重建户薛国忠一家的生活情况。
薛国忠是残疾人,平时和儿子一起打临工,收入不稳定。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7月,“尼伯特”台风摧毁了他家的土木房,当年11月底,该村13户台风受灾户灾后重建安置房开建。在市、区民政部门的支持下,每户补贴4-5万元建设资金。春节前13户受灾户已全部住进新建的安置房。
“以前的老房,一到下雨天就漏雨,村里安排我们转移到其他地方避雨。”回忆往昔,薛国忠感慨万千。他说,政府资助他建的安置房,高大又宽敞,台风暴雨来临,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扶持帮助受灾户重建家园的优惠政策措施,大幅度提高了灾后重建补助标准。各县区还在审批上创新了做法,特别是由政府组织民政、国土、住建、农业等部门联合开展灾后重建对象核查工作,大大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办事流程,近5年来一共有1500多户享受了灾后重建的政策,他们都在灾后的第二年春节前搬入了新居。
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我市修订了市、县区(管委会)、乡镇(街道)、村居四级救灾应急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灾预案体系;实施了乡镇网络报灾,强化对乡级、村级灾害信息员报灾业务培训,全市共1027人次受训,开展了乡镇网络报灾;不断完善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在农村住房统一保险的基础上开展了叠加保险;开展自然灾害避灾点提升建设,全市1200个避灾点分类规范建设,其中I类达423个;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其中16个社区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积极有效应对台风、暴雨、寒潮等各类自然灾害,5年累计救助受灾群众80万余人次。(湄洲日报记者 黄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