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瓦舍技艺”——烟花傀儡

2018-03-13 03:41    

若说起木偶(傀儡)戏,江西是不得不提的一个木偶戏大省。

除了在省内各个地市留存着的古老提线木偶戏之外,在吉安青原还流传着一种在空中表演的傀儡戏法--烟花傀儡,古称“药发傀儡”。它是集烟花、编扎、剪纸、雕刻、绘画、木偶、戏剧于一体的“瓦舍技艺”,更是其他傀儡戏所无法比拟的。

【起源】

起源于隋唐元宵灯会

流行于北宋

据了解,青原烟花傀儡源于隋唐元夕灯会(元宵灯会),盛于两宋都市,传于明清节庆赛会活动。

据宋《东京华录·元宵》记载:“正月十五元宵,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有击丸蹴踘,药发傀儡。”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颇有研究的江西学者万叶告诉记者,药发傀儡又称火戏、竿火、架子火,是一种在中国北宋时期流行的傀儡戏。

对于药发的解释,不少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药发中的“药”是指药水,以药水为动力发动傀儡;也有人认为“药发”是“摇发”,摇发就是机关摇动之意。“我认为‘药"是指火药一说较为妥当。“万叶说。

老一辈人称其“架花”

糅杂多项老手艺

要说烟花傀儡,自然是离不开烟花的。可是这“傀儡”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对此,记者采访了青原烟花傀儡第三代传承人梁必保,“你看,这个就是傀儡。”梁师傅小心地拿起一个小纸偶,对记者说道。

接过梁师傅递来的纸偶,记者瞬间被这个“小东西”吸引住了。几张薄薄的纸,在他的巧手下有了头、有了身体,甚至还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

那么,烟花和傀儡如何配合,才能演绎出一种神秘的韵味?梁师傅不急不慢地介绍称,烟花傀儡是现在的叫法,以前村里老一辈的人都称其为“架花”。

“这东西要说难也难,要说容易也容易。”梁师傅介绍说,烟花傀儡其实糅杂了多项技艺,“你要会编篾框,要会剪纸,要知道绘画……”换句话说,烟花傀儡是一种集烟花、编扎、剪纸、雕刻、绘画、木偶、戏剧于一体的“老手艺”。

【制作】

制作工序繁杂

可持续燃放两小时

据梁必保介绍,青原烟花傀儡的制作技术分火药研制、编扎盘盒、傀儡造型三个主要流程,其中的细节工序相对繁杂,制作一台成品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

燃放表演时,在空地上竖一根巨木,上面悬挂着圆筒,数米外置放“地老鼠”,点燃“地老鼠”,腾空而起,射向圆筒第一层引线,筒内花盘立即下落打开,现出第一组戏文,火光中展示各色人物形象,玲珑可爱。每组戏文燃放10~15分钟,层层显现,依次表演。一台烟花,可持续燃放1~2个小时。

每层讲一个故事

古称“瓦舍技艺”

谈到烟花傀儡和燃放烟花的区别时,梁必保解释称,“我们这种烟花傀儡是有故事的,一个成品可以分好几层,每层讲一个故事。比如说,村里有人要我帮忙做个观音送子的烟花傀儡,我事先就要设计好,在燃放过程中,这观音送子的傀儡会随着烟花掉落到地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烟花傀儡就是一种美好意愿的表达。因为既有人物形象,又有故事情节,同时又具备木偶戏剧的特质,所以,烟花傀儡也被称为“歌舞百戏”。

对此,万叶也表示,青原烟花傀儡是集科技、工艺、美术、纸扎、戏曲于一体的“瓦舍技艺”,它展示着科学与艺术巧妙结合的民间文化风彩。它是无声的戏曲,流动的图画有着强烈的观赏性与趣味性,是民俗庆典活动最好的娱乐形式。

成本较高市场堪忧

长期“歇业”面临失传

在当地村民的印象中,最后一次燃放烟花傀儡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应该是1986年前后”,一位村民回忆道,当时是梁必保的儿子出生,为庆祝孙子的到来,梁师傅的父亲做了一台烟花傀儡,“之后就再也没看过了”。再后来,梁师傅的父亲去世了,烟花傀儡的境遇更加不堪。

因制作工序复杂、成本较高,加上现在已无市场,烟花傀儡已长期“歇业”,甚至已陷入失传的境况。“现在就我会做,我几个兄弟也会一点点。”梁必保有点担心地说,“孩子们都有了正式的工作,并且发展前景很不错,要他们回来学这个,有点不太现实。”

【文化遗产】

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老技艺后继有人

为了挽救青原烟花傀儡这一即将消亡的文化瑰宝,吉安青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同时,不断吸收“新鲜血”,希望这项技艺能后继有人。

据青原区文化馆馆长廖黎明介绍,经过前期的筹备与努力,已经将青原烟花傀儡成功申报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