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0月29日电 (记者 刘玉桃 闫姣)“传统不能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被接纳,文化就不能走入现代人的生活和内心。”兰州交通大学教授管兰生说。
从10月23日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在兰州交通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染缬艺术研修学习,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管兰生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东西。机器印染的布花色、纹路都相同,普遍而生硬,而通过传统工艺染缬技艺印染的布,每一块都不一样,符合现在人们个性化审美。
沉迷于染缬艺术研究的管兰生,在近30年的时间里,对中国民间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染缬文化技艺进行收集与整理,对古代绘画、工艺品、敦煌壁画中的染缬图案反复揣摩,经过长期实践,如通过细致地捆扎,繁复地浸染,“复活”了传统染缬的特殊技艺。
图为手工印染作品展示。刘玉桃 摄
染缬是古代丝绸印染工艺的总称。传统染缬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江南地区和古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地区为主。宋代以后,古丝路上的染缬技艺因各种原因逐渐衰落,以致失传。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其中多数染缬实物散逸海外。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管兰生打造的以“兰生染缬”为龙头品牌的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已经走向设计化、商业化和产业化,正在打造形式多样的生活设计品和文化休闲体验项目,逐步加快传统染缬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及时代元素的融合。
管兰生说,文化品牌要有厚实的历史传承,鲜明的地域特色,更要讲究时尚性,把古代的精华吸收过来,还要把现代的元素融合进去,把文化资源变为文化产业。
来自成都的钟婕嘉是一名“80后”染缬研究者,她说,传统工艺只有走入生活、融入生活,才能得以传承,如果高高挂在殿堂之上,是无法保存的。
钟婕嘉认为,中国染缬技艺发展到宋代过于奢华,而使平常人家难以承受,从那时开始慢慢消失,以致后来只有偏远的少数地区将单色染缬流传下来,而彩色已经完全断代。“我觉得让传统工艺尽可能生活化,让它变成我们身边能触摸到的、感受到的物体,这样才会长久地传承这项技艺。”
图为手工印染提取色素所需的植物原料。刘玉桃 摄
钟婕嘉说,此次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方法,我也找到了一些自己碰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比如手工印染容易掉色、色温不稳定等问题解决方法,收获很大。
来自浙江的染缬研究者王河生,由于常年染布,双手手指已变色。他说,我们要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借助科技的力量,更完美地复原古人的“智慧结晶”,同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王河生称,这次全国专家相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学习,大家掌握更多传统技艺,也一起探讨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到时尚的商品中。“古老的技艺要保存,但创新发展也是必须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