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美食】拨鱼、猫耳朵、拉面,这些美食背后竟然有如此动人的故事!

2021-11-06 13:54    

“还不回里呀?饭好了”

“妈,子的啥饭呢?”

“拨鱼儿”

…………

“妈,子的啥饭呢?”

“猫耳朵”

…………

“妈,子的啥饭呢?”

“拉面,你最爱的红烧肉面”

…………

从小到大,洪洞的孩子不知道吃了多少碗拨鱼儿、猫耳朵和拉面。这些美食伴随着几代人一起成长,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美食背后的动人故事。

剃 尖(拨鱼儿)

剔尖(拨鱼儿)的典故:

皇妹修行创拨鱼,又名剔尖,亦称拨股——相传在唐朝贞观年间,八百里秦川大旱三年,粮食颗粒不收,急得李世民无计可施。丞相魏征闻说山西介休绵山上有位高僧俗名田善友,心怀慈悲,佛法无边,于是向绵山祈雨,果然大雨倾盆而至,解救了庄稼,济助了万民。唐王李世民为报田善友祈雨之恩,特带领满朝文武赴绵山朝圣。他有一叔妹名唤世姑,亦随同前往,到达绵山后拜五龙圣母为师,不愿再返长安。

世姑在绵山一边诵经修行,一边采药为附近乡民医病。一日,世姑为一患病老妪边配药,边做饭,因自幼生在皇宫,哪曾学会做饭?和面时,软了加面,硬了又加水,最后还是将面和得稀软。她急中生智,随手拿起一木板将软面放于板上,用一根尖头筷子试着往开水锅中拨,竟然拨成粗细均匀的一根根面条,送给那老妪吃。老妪吃得上口,就问世姑:“孩子,这叫什么?”世姑因心慌,将“这”误听为“你”,此时她已身入空门,不愿说出真名,只好将乳名说出:“叫八姑。”老妪误听为“拨股”,便有了“拨股”之称。

从此介休就有,拨股(八姑)面。因拨股面的形象,头尖肚滑,如鱼得水,是鱼肚形,所以有人也叫它“拨鱼”。又因面条呈两头尖,所以又称为“剔尖”。

做法是把稀面醒好后,左手端碗,右手用削尖的筷子沿碗边向沸锅中拨出,煮好后捞出,浇上浇头即可。

剔尖又叫拨鱼,是“八姑”演变而成的,做法同“八姑”大致相同,但和的面没有“八姑”那么稀。做时先用面、水5∶3的比例加少许食盐和好面,然后醒放。下锅时一手将盛面的铁板向锅边倾斜,使面流向碗沿,另一手用专用的铁筷将碗沿的面往锅里拨,拨成两头尖,中间粗的小鱼形。

拉 面

拉面的典故:

日日思君长拉面——明清时期,山西人外出谋生经商的人口众多,三年五载才能返乡,家中妻子夜夜纺纱捻线苦苦等待。

有一年冬天,晋中商人乔某小富返乡,妻子嗔怨道:“俺还不如天上的织女呢,人家织女每年七月七日能和牛郎见面,俺却三年五载等不回来你。”丈夫指着妻子纺成的线说:“我最爱吃面条,如果你能把面条做成像你纺成的线这么细长,我就年年回来。”

于是,妻子一改往日的做法,细添水、巧和面,加盐、加碱、轧面、饧面,反复多次,但见面团油光发亮,柔韧无比,然后她将面条切成小条,两手一拽,案上三甩,打扣再拉,如此反复几扣,再拉再拽再甩,果然,一把如细如线的面条出现了,煮好后捞入碗中,浇上香喷喷的肉汁捧给丈夫。

丈夫拿筷挑动,大喜过望,狼吞虎咽,连吃三大碗,瞅着妻子问到:“娘子手艺非凡,不知此面叫什么名字?”妻子笑到:“相思长拉面。”此面的名字由此而得。

拉面可以蒸、煮、烙、炸、炒,各有一番风味。拉面表演在山西并不鲜见,拉面师傅们将拉好的面放在撒满面粉的几案上抖开,而后两手像搭毛线般地将面抻开并抖动着。整个景象就如瀑布哗哗泻下一般,蔚为壮观。

猫耳朵

山西有一项风俗,订婚时,丈母娘一般以猫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让姑爷听话。

猫耳朵的典故:

偶然得名猫耳朵——传说猫耳朵得名与清朝乾隆皇帝有关。有一次乾隆微服私访,途经山西遇雨在一农家,时值正午饥饿难耐,恰遇农家小女做捻疙瘩。乾隆食之,龙颜大悦,连问此食何名何物?小女一时语塞,慌忙之中顺手指着猫的耳朵。乾隆大悟:“此物乃猫耳朵也。”从此名称流传至今。

猫耳朵原是民间吃食,因其筋滑爽口,别有风味,一些宾馆、饭店的厨师,把它椎荐给外宾,许多贵宾食后赞不绝口。从此,这种面食走出“寻常百姓家”进入了“大雅之堂”,同清宫风味小窝窝头一样,成了宴席上的一道美味佳食。

做猫耳朵前,先用面、水2∶1的比例和好面(冬温、夏凉),揉匀后盖湿布稍醒。将和好的面团擀成约半厘米厚的面片,撒上面扑后,切成1厘米大小的面丁。然后双手拇指压住小面丁向前推。

驼峰熊掌岂堪夸,

拨鱼猫耳实且华,

四座风香春几许,

庭前十丈紫藤花。

——老舍

每一种面食都包含着一段不同的美丽故事;

每一碗面都承载着父母的关怀和爱;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有时间就常回家看看,陪爸爸、妈妈聊聊天,

吃一碗妈妈亲手做的面,

暖胃又暖心!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