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货零售行业规模增速创新低,企业并购重组持续深化
中国百货行业在1978年发展至今大致经历野蛮扩张、外资入侵、经济危机、电商冲击、线下回归五个阶段。截至目前,国内百货行业处于第五个阶段,为行业复苏阶段。随着经济增长、地产造富效应等推动下的消费回暖,叠加电商红利的逐渐丧失,以及消费者对线下购物体验的重视,国内百货公司纷纷在2016年开始实现较好的同店增长。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百货零售业的发展报告》显示,2013-2018年中国百货零售行业销售规模逐年增长,但增速呈波动下降趋势。2018年中国90家百货行业骨干企业销售额为7456亿元,较2017年仅增长4.2%,增速创2014年以来新低。
2013-2018年中国百货行业销售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8年初至今一年多发生的近20起主要零售并购重组案例中,与百货行业相关的超过了一半。例如,银泰百货全资收购西安开元、广百和友谊合并、首旅集团整合王府井、苏宁易购收购万达百货等,并购的原因既有强强联合,也有弱肉强食。
对于百货行业来说,并购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行业集中化加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并购主导方的实力, 扩大了销售规模,增加了市场竞争力。二是向渠道上游延伸。除了王府井认购千百度的部分股份外,实体零售投资参股上游企业的案例逐年增加,例如之前大商集团投资澳洲食品公司、众多百货公司开设的买手集合店等。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有真正线上能力的实体企业将越来越占据优势。如苏宁易购、银泰百货,基本建立了较强的线上能力,将在后续的并购和整合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18年中国百货零售行业主要并购案例分析情况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自采自营模式深入探索,科技创新提升顾客购物体验
现阶段,国内百货业最被诟病的是商品经营能力,由于多年来主要采用联营出租的经营模式,百货企业自主的商品采购能力和经营能力几乎丧失,自营占比在全行业中不超过5%。由于大量采用联营出租方式,企业几乎没有采购部门,失去了对品牌商的控制能力,弱化了对商品和市场的理解。
尽管困难很多,国内百货企业却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除了传统自营较为突出的信誉楼、安德利等百货公司外,百盛的自营业务销售额占比达到20%左右,王府井推出了“梦工厂”内部创业项目、新世界开发了N+系列自有品牌体系、汉光百货的化妆品绝大部分为自营。
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的《2018-2019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有78.7%的受访百货已经实行自采自营模式。在开展自采自营的企业当中,有30.7%的企业自行开发经营自有品牌。
2018年中国百货典自采自营及自有品牌开发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另外人工智能、物联网、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5G通信技术、地图技术、室内外定位技术、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零售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渐增强。
根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调研数据,2018年实体店有应用科技的受访百货企业中,87.9%已在门店铺设无线网络,46.2%设有自助收费系统,37.9%设有产品二维码,31.9%设有Beacon信标做客流分析等,目的是以科技提升顾客购物体验。
2018年中国百货企业门店科技应用占比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百货业态持续购物中心化,主题场馆编辑等优化体验
当前中国消费者的求新意识正在不断发展,他们热衷于追求新颖的服务形式和有趣的活动或娱乐内容。百货运营商须积极获取超级IP(如高体验业态、特色娱乐资源等等),或借助新兴技术和话题结合场地资源以持续推出吸睛活动。随着消费者趋势的变化,整体百货产业格局也发生着改变,促使价值向消费者端转移,传统百货企业正在经历角色转变,即从销售和备货空间转变为品牌体验入口。2018年,有83.9%的百货公司在实体店增加了体验元素,其中87.2%增加了餐饮项目,69.7%增加了更多与儿童相关的设施,59.6%增加了生活服务项目(如化妆和理发),50.8%增加了娱乐元素(如电影和 KTV),以及针对新生代消费群体追求与众不同、科技感、健康生活的诉求,适当增加 VR 体验换装店铺、定制化产品、个性健身房等店铺,引入并培植新物种(如盒马鲜生等)打造吃喝玩乐一体化中心。
2018年中国百货公司新增体验元素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以上数据分析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百货零售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