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中提出的重要美育思想 作者:丁旭东(文艺学博士,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国家美育研究与发展中心秘书长) 在中央美术学院建院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周令钊等老教授回信,着重提到了美育工作问题,对美育作出了明确、系统、深入的阐述与部署。具体而言,阐明了一个新的思想,肯定了三个以往的工作方略,提出了两点新的要求。 美育工作从娃娃抓起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在以往的讨论中,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和美育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聚讼不已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把这个问题表述得很清楚了——两者之间是母子项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存在质的差别,即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艺术教育培养的是德艺兼备的艺术工作者,而社会主义美育培养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也应道德修养与艺术素养兼备。 坚持立德树人,遵循美育特点,加强美育工作,这三个工作方略的首次集合出现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其中,“加强美育工作”是在文件的标题中明确提出的,“立德树人”是作为工作总体要求与根本任务提出的,“遵循美育特点”是作为工作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重申了这三点,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美育工作的关注以及对推进美育工作的坚定立场与明确态度。 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美育工作”提出的两个新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既包括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之间的不平衡,也包括社会高雅艺术产品提供与人民审美接受能力之间的不均衡。直观当下,艺术市场中搞怪猎奇、趣味低下、制作粗糙、内容浮浅、创作雷同,一味强调感官刺激,满足人一时耳目之娱的“艺术产品”不在少数,孔子所厌恶的“紫之夺朱”“郑声乱雅乐”(《论语·阳货》)的现象依然存在。其肇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艺术供给侧方面的原因,也有需求侧方面的原因。按照经典接受美学家的理论认识,“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作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因此,我们认为,在当前的艺术市场语境中,作为受众的人民对艺术作品的主动接受与消费,为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提供了动力,从而让艺术作品更有生命力。从艺术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当下艺术作品的品质、风格等也是受众接受和消费的结果。不仅对艺术产品如此,对创作者也是如此,“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过此番讨论,我们会发现“加强美育工作”“扎根时代生活”至少具有两重深刻含义:一是艺术创作者要扎根人民火热的生产生活,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进而创作出有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具有高美育价值的精品艺术;二是艺术工作者要扎根人民的精神生活,开阔人民的审美眼界,提升人民对精美艺术的鉴赏、品味与享受能力,让欣赏精品艺术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期待与刚性需求,引导人民过上高尚的精神生活。同时,人民对高尚艺术消费的普遍需求会成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量,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赋予艺术家创作灵感,从而不断创作出“三精合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造就一个文化鼎盛的辉煌时代,再塑一个尚美崇德的高贵民族,建成一个强盛文明的礼仪之邦。 “中华美育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回信中提出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新概念。我们认为,它应包括“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王制》)的“四教”思想,包括儒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君子教育观念,以及近代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等。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在于,提出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思想,我们认为其必将成为改进我国美育工作,推动美育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引与行动指南。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在中国美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中提出“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等观点,是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之后,关乎我国美育事业发展全局的又一重要指导性思想。准确把握信中提到的重要美育思想,对加强和改进我国美育工作、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系统深入地研究和阐释信中提到的重要美育思想的丰富内涵与学理逻辑,是完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育体系的时代课题。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1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