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产业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内涵:广义上讲就是要促进气象科技成果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过程转化为气象产品,包括公益性气象服务产品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产品。狭义上讲则是指围绕市场需求,按市场机制推动气象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即发展商业性气象服务。
- 词条目录
- 4.1 国际气象服务业领先企业
- 4.2 中国气象服务业领先企业
气象服务业定义与分类
气象服务产业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内涵:广义上讲就是要促进气象科技成果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过程转化为气象产品,包括公益性气象服务产品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产品。狭义上讲则是指围绕市场需求,按市场机制推动气象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即发展商业性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就气象业务体制的四大功能块(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与加工、分析与预警预测、信息服务)而言,气象信息产业是气象服务中的一部分。因此,气象信息产业也是气象业务体系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各种服务产业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业务体系。但是,服务产业与业务体系中的组织结构体系相比,服务产业的组织结构体系更复杂一些。现有的业务体系中的组织结构体系由与气象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也需要改革,但相对而言比较成熟,运行比较规范,形式比较单一;而服务产业设置起步较晚,与业务单位联系密切,有的还不独立,加上气象服务对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要求更快,因此,气象信息产业体制改革的任务更为艰巨。
中国气象服务组织从初创到发展,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气象服务的组织结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这种组织构架,并正朝着建立21世纪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框架顺利发展。
图表1:中国目前气象管理体制结构图
气象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
近年来,虽然气象专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增加,尤其在防雷、手机短信方面发展较快,为商业企业等专业客户赢得了利润,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气象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依然处于"低温"状态。因个性化的气象服务需要利用很多资料和专门人员制作,但目前国内专业气象服务一是收费较低,二是客户少,甚至连人力成本都不够。现在中国的气象部门还是一种以国家投入、服务为主的公益性事业,气象有偿服务只是补偿了气象部门在加工和制作特殊产品时付出的成本,还没有形成商业化气象服务市场,体制也不健全,因而使气象经济发展缓慢,我国的气象服务年产值与其他发达国家比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图表2:中外气象经济对比图(单位:亿美元)
国家 | 私营气象服务公司数目 | 商业气象服务年产值 | 备注 |
英国 | / | 2600亿美元 | 全部商业化 |
美国 | 300 | 1600亿美元 | / |
日本 | 200 | 100亿美元 | / |
中国 | 0 | 6亿美元 | 没有私营公司 |
具体内容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 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气象服务业领先企业
国际气象服务业领先企业
美国国际天气服务公司
美国天气频道公司
美国全球天气动力公司
阿姆斯风险管理决策公司
夏顿电子公司
澳大利亚气象局
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
日本天气新闻公司
日本气象协会
中国气象服务业领先企业
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维艾思气象信息有限公司
北京万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
富景天策(北京)气象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气象有限服务公司
北京华新天力能源气象科技中心
石家庄广天气象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西安思拓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气象服务商业化分析
1、经纪人探路商业气象服务
2002年4月3日,气象局与上海市工商局达成4项共识:上海市工商部门将积极支持气象部门发展气象服务经纪人;出台《上海市气象服务经纪人管理意见》,规范气象服务经纪人行为;按照《上海市经纪人条例》规定,先培训,后考试、发证;有了合格证后,可注册成立经纪公司,申请经纪人执业注册,然后就可以开展气象服务经纪业务。气象服务经纪人实施计划同时获得国家工商局认可,并同意在目前经纪人分类的"其他"大类下设"气象服务"子类。
具体来说,气象服务经纪人的出现将有效地解决气象服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促进气象用户与服务实体之间的沟通,使市场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配置。用户将得到不断丰富的气象产品,同时促进了气象服务技术的改进。经纪人的出现还将有助于引入竞争机制,同时面对多个用户和服务实体,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寻找合适的服务实体;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服务实体具备的服务能力,去寻找合适的服务对象。
中国气象服务完全市场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气象服务经纪人的成长环境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上海的气象经纪人不能跑到江苏去开展业务,因为根据《气象法》,只能在本地区发布气象信息,这就制约了经纪人的业务范围。另外,在气象服务经纪人的运作过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肯定会出现,如气象服务经纪人会不会抢了现有气象业务员的饭碗;因利益关系,气象的垄断地位会不会成为中国商业性气象服务发展的阻碍等。
2、气象机构逐步企业化改制气象科技产业作为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气象部门已形成共识。但综观地市级气象部门科技产业运行现状,大多数实行的仍是行政化管理,政、事、企不分。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气象科技产业明显缺乏自我积累与持续发展能力。面对中国加入WTO之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如何实施对现有气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又如何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技产业机构设置,这是当前摆在各地市级气象部门决策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地市级气象部门气象科技产业的企业化改制,不仅能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也能最大限度增强其活力与竞争实力。
从目前各地气象科技产业的发展规模来看,将其改制以设立有限责任公司为宜。对地市级气象部门而言,可以其现有科技产业中心为基础,联合其他股东登记设立有限责任公司,使之彻底脱离对气象主管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司制企业。
3、商业气象服务公司的设立中国商业气象的服务层次较低,提供的气象产品多是单纯的气象信息,服务水平不高,针对性较弱,不能很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就要求加强气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通过个性化服务,不断录找市场对共性技术的需求,积累雄厚的具有共性的专业技术基础,以及核心的技术体系,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技术、多样化的产品和个性化的应用服务,从而突出自己的主要业务能力,最终实现在相关产业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个性化的需求可以通过专业化的气象服务公司来提供,目前主要的商业气象服务公司有北京维艾思气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市风云气象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长沙市气象局设立)、上海市气象影视中心(上海市气象局设立)、安徽气象影视中心(安徽省气象局设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