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商务部的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我国购物中心和便利店均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态势。不过,业内专家认为,在技术、资本和消费需求的推动下,实体零售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需要零售企业不断夯实基础、练好内功,才能顺利转型——
日前,商务部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与《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显示,整体而言,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购物中心与便利店市场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势头。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在给消费者带来全新消费体验的同时,也为购物中心、便利店等实体商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此,专家表示,实体零售转型已是必然,在企业练好内功、资本成为助推力量的同时,未来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政府配套政策来支持。
处于健康发展状态
《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指出,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为66.1,同比上升1.3,环比下降1.4,高出荣枯线16.1,购物中心市场仍处于健康发展状态。企业对下半年保持信心和乐观的预期。
“结合去年全年的数据看,租赁活跃度是一项关键指标,反映出供给侧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说明市场对购物中心的租赁需求进一步加大,实体零售品牌仍在寻址拓店。”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武瑞玲如是说,同时全渠道零售催生的新业态和新品牌如生鲜电商超市、互联网健身房等也在寻求购物中心内的商铺,购物中心也是他们主要的实体渠道。
武瑞玲表示,消费者对好场景服务的体验需求较为强烈,因此娱乐休闲文化、儿童教育等业态表现比较活跃。以复合型书店为例,一些书店+咖啡店式的复合型店铺在购物中心不断涌现,呈现“量价齐升”现象。也就是说,租金保持上涨的同时需求也比较旺盛,甚至是呈现了一铺难求的现象。
从不同物业类型来看,奥特莱斯型物业继续走俏,百联、首创、王府井、砂之船等国内外经验成熟的运营商继续领衔奥特莱斯市场。地区型购物中心租赁活跃度下降,其辐射力不及都市型购物中心覆盖全市甚至全国的窗口效应。
《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便利店行业总体景气指数为70.25,高于荣枯线20.25,便利店市场仍处于健康发展区间。
“整体来看便利店发展还是不错的,百强便利店企业2017年销售增长率达16.9%,门店数量增长18.1%,成为实体零售企业中增长最快的业态,门店数和销售额都是两位数的增长。”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便利店委员会总干事王洪涛不是,作为最接近消费者的一种零售业态,“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等新概念的不断提出促使中国便利店行业迅速作出反应,在技术创新、运营模式方面不断调整,从而保证了便利店年度整体市场规模保持稳定而快速增长。
机遇与挑战并存
报告认为,我国购物中心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平稳、收入增长、消费升级为零售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业态、新模式、新主体的涌现又为市场持续注入新的活力,购物中心业主逐步累积经营经验并优化运营管理。但另一方面,快速的变革与发展也带来了短期内增量加剧、供需失衡等问题,购物中心市场阶段性供应过剩的问题犹存。
截至2017年底,全国大中型购物中心项目总数逾4500家。17个主要城市的优质商场平均出租率接近93%,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尽管整体市场出租率较好,但城市内不同商圈之间、商圈内不同项目之间出租情况和租金表现差异化程度进一步加大。”武瑞玲说,沈阳、天津、无锡、重庆等城市部分商圈平均空置率超过20%,另有少量城市的现有项目出现七成以上空置面积,阶段性供应过剩风险不容忽视。
空置率较高直接影响了购物中心的租金收益。究其原因,购物中心项目的位置仍然是影响零售物业租赁的重要指标。同时,营运经验越来越多地作用于项目的租金表现。在2017年17个主要城市内租金同比下滑的购物中心中,有64%的项目位于成熟度欠佳的非核心商圈,有三分之二的项目由非专业和缺乏经验的开发商营运和管理。与此相反,2017年主要上市购物中心营运商可比项目平均租金增幅约为15.4%,较2016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零售业的参与主体在数量上、类型上不断扩容,风险资本成为新生力量,持续推进线上向线下融合和拓展。统计显示,2017年285起零售娱乐领域风投案例中,有86笔资金将全部或部分用于铺设线下门店。
“拿到钱不是目的,如何更好地发展、夯实基础,这非常关键。”王洪涛认为,目前便利店行业还是面临着挑战,特别是本土便利店企业,虽说增长够快,但在运营、商品、信息化、供应链等方面与外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同时,店租及人力成本持续攀高,人才流失等问题也是便利店行业面临的挑战。“生产要素呈持续高企始终是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这对便利店行业的运营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王洪涛说,需要便利店行业不断创新,通过新技术运用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以消化不断上升的运营成本。
便利店作为零售业态之一,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但从去年全年来看,从业人数指数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下降,体现出便利店行业管理者对未来行业发展中人才流失与引进的担忧。未来,便利店行业管理者不仅要从人才引进方面加大力度,而且还需要通过内部培训积极地培养行业专业人才,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练好内功是关键
据赢商网监测,2017年超市闭店数量明显增长,沃尔玛、家乐福、永旺等7个超市品牌共关闭45家门店,同比上涨28.57%。
“实体零售转型已是必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向东表示,因电商带来的冲击,一些过去发展很好的零售业态遇到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不同形式的零售商都在尝试着突破转型,但也要辩证地看待,有些是企业按照市场变化正常的自发调整行为,有些是因为租赁合同到期,续签租金承担不起。当然,还有一些确实是受到了电商的冲击,经营遇到了困难。“其实各个业态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市场竞争就有优胜劣汰。在看到闭店的同时,还要看到新开店的数据,这样比较才更加客观。”刘向东说。
从去年开始,“智慧零售”等新概念成为讨论的热点,而无人便利店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继而各路资本开始关注和投入无人便利店的开发。
“尽管资本运营思路、技术选择和商业计划各有不同,但总体方向都是期望将传统线下便利店全面升级为无需人工值守的门店,以降低人工成本。这种新的技术应用与运营思路对于便利店行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王洪涛说。
在刘向东看来,“智慧零售”的概念,是指通过互联网的支持,用数字化的工具、基于数字化的决策来改变行业,这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C端,即与消费者建立起链接,在渠道上实现融合,以方便消费者的选择,可以说这在前几年已经实现;第二阶段是B端,即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提升企业内部运营、提高效率及完善供应链等,这个阶段可以说去年才刚刚开始,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因其更考验企业的内功,相应技术支撑和人才缺乏,也没有较为成功的案例可以效仿,所以还处于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