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磊:华谊不是挣快钱的公司电影不是生意。商业世界的残酷在于无论是谁来参加这个游戏,所有的标准都是统一的,胜败成负也一清二楚–它从来不会因为你的身份或者地位影响结果的呈现。
没有人会比王中磊更清楚华谊兄弟的2016年是怎么过的,这是这位47岁的内地娱乐大亨第一次全面接手公司的整体运营,而在此之前,他和他的那位年长10岁的哥哥有着各自的分工。
“以前我可能更多的时间、精力是在内容创作上面,跟导演、编剧开会,在剧组跟创作团队在一块,然后等电影拍完了,再去帮助电影做营销、宣传,但是我从2016年开始做整个集团的管理、运营。”在今年的博鳌论坛间隙,王中磊先生和《艾问》进行了一场对话。
娱乐行业的生意是严谨的
至少在去年之前,王中磊的名字最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几十平方米的电影放映厅里,“王中磊”这三个字会在“制片人”一栏的后面,挂在电影的片头。
不过其实大多数的观众并不会注意这些,虽然他们熟谙明星和导演的名字。但在电影圈里,所有人都知道,制片人的角色无比重要。内地的大小明星们,见到王中磊,都会喊一声“中磊哥”。
当然也有人说,王中磊在圈里的好人缘,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肯花钱”–王中磊是冯小刚导演的最大金主,冯小刚不止一次说过,也只有中磊舍得让他这么“任性”地拍电影。
这是白羊座的王中磊最大的一个特点,热情并且专注。
“前两天我看小刚过60岁生日,发了一个微博,然后就说他这一辈子最喜欢的三件事,就是电影、女人和饺子。我回了他一个微博,我说只把第三条改了,改成面条。”王中磊直言,“这样的人生,有人会觉得是不是很枯燥,但我觉得可能反而会很幸福,专注这个事情还是很幸福的。”
1998年的某一天,28岁的王中磊突然提出要拍电影,这时距离他们兄弟俩的广告公司成立才刚刚4年。
后来他拉着公司里的4个人,在内部成立了一个影视部,再后来,王中磊遇到冯小刚,接连拍了《没完没了》、《手机》、《天下无贼》–这就是华谊兄弟的电影传奇的前传。
事实上,在华谊兄弟早期的时候,王中磊包括他哥哥王中军,为了筹拍电影,基本上是把家里的房子、车子都抵押出去了,对于这些,王中磊觉得,只要是为了他喜欢的电影,都值得。
但热情的王中磊,同时又是一个严谨的人。
“我自己开玩笑说我大概有20年,跟在我身边最多的是我的一个时间表。我也特别愿意在时间表上画来画去。”这是一种机械表式的人生,认真到不允许有一丁点的改变。“我的日程是排到两个月以后的,我讨厌计划的改变。”人的复杂性,在王中磊身上显现无疑,一方面他喜欢艺术家般的天马行空,为了实现一个没有保障的创意甚至不惜押上全部身家,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如同一个工科生一样,紧守着教条般的纪律。
“如果你作为娱乐行业当中的运营者的话,我觉得就一定是理性跟感性并存的,而且要分配的特别特别好,否则的话,可能成为被很多人喜欢的人,但并不一定是很成功的娱乐界的掌门人。”王中磊对《艾问》说。
显然,王中磊是在以一个行业“掌门人”的标准在要求自己。
华谊不是挣快钱的公司
王中磊以行业“掌门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时候,市场也在以一个“掌门人”的标准在要求华谊兄弟的业绩,但事实上,至少在2016年,华谊兄弟的表现让很多的投资人感到失望。
“如果2016年要给自己打分的话,我觉得是差一点点(到)及格。”王中磊坦率地对《艾问》回答说。
毫不客气地说,华谊兄弟的2016年并不好过。被王中磊和市场寄予厚望的《我不是潘金莲》和《罗曼蒂克消亡史》两部大戏,票房都没有跃过五亿,去年年底王中磊写了一封给员工的信,在里面他毫不讳言:“我们今年无论是单片票房还是市场占有率都有明显退步。”除了票房上的失败之外,与英雄互娱的重组失败、从《摇滚藏獒》开始的排片受压制问题都成为热门话题。
不论是从个人对电影的热爱,还是从公司“强内核”战略的角度,王中磊自始至终都坚持把电影的内容作为工作的重点。但事实上,内容在当下的电影行业里正在成为一部“罗曼蒂克的消亡史”。
“大娱乐”最早由哥哥王中军在华谊兄弟内部作为一个远见提出来,但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
2014年,华谊兄弟对外正式宣布,将旗下各子业务整合为影视娱乐、互联网娱乐、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三大板块,并提出全产业链的概念,不再过分依赖电影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给公司带来的利润。
从目前看来,华谊兄弟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实景娱乐和互联网娱乐两个板块的红利尚未真正显现,而电影板块却四面楚歌。另一方面,作为国内第一家明星经纪公司,却在这几年面临自己培养的明星不断“出走”的尴尬。
王中磊的回应是,华谊的能力在于可以持续的发现和培养明星,“现在的媒体界发生了变化,大量的需要专业演员,每年出品可能是几千部网络大电影,几万小时的网络剧、综艺节目,这些都需要大量艺人的资源,在新人的发现和培养上,华谊兄弟大有可为。”
但那些来自投行的人士估计并不愿意留太多的时间给华谊兄弟培养明星,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也是一个资本驱动的时代,一家造房子起家的企业,可以在一夜之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公司,一家生产电视机的企业,也可以在一夜之间成为野心勃勃的竞争者。资本毫不客气地戏弄了一家坚持了二十几年专注于做内容生产的电影公司–市场并没有给这家公司太多的回报。
“我自认在中国的电影史上已经永远离不开(华谊兄弟)这四个字,它一定会被留下。”王中磊对《艾问》说,“(华谊兄弟)会成为长久的企业,而不是一个挣快钱的企业,这个就是生命力,否则的话大家都是拿来快速变现,这个行业还有什么意思?”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倔强的王中磊对眼下疯狂的资本的一个回应。一个微妙的现象是,在过去的2016年,曾经在资本裹挟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缓慢止步的信号,这多少给那些坚持内容和精品创作的电影从业者一个信心–市场需要的是好的电影。
人工智能不会代替电影创业者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过去的这几年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大量的观众突然从家里的客厅里站起来涌进电影院,他们愿意花上120分钟时间,去享受大屏幕带给他们的那种精神享受。
这种变化几乎是瞬间就引爆了一个空前繁荣的电影市场,市场机构的预测称在未来两三年内,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将达到千亿级别。“资本是砸不出好电影的。”身处如此汹涌变化的行业之中,王中磊却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机会,“市场发展太快,我们的工业基础很薄。”
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王中磊认为是,“大家都不够敬畏这样的市场、不敬畏这个行业。”而这样的做法,也导致中国电影离世界最高水平越来越远。
中国电影制作水平下滑的事实也正在成为电影人的焦虑点,当中国电影每年只能拍二三十部电影水平的时候,几乎有一半都能算的上是精品,而现在中国一年几乎要拍800部电影,但能让影评人和市场认可的电影依然只有十几部。内容生产乏力的中国电影的另一个对手是新技术的挑战–比如人工智能,所有人都在问,未来人工智能会如何影响电影行业?
“大家都在说,将来是不是还需要演员、编剧、导演,我觉得肯定需要。”王中磊对《艾问》说,“电影是特殊的一种形式,发生在20世纪初,我觉得是最伟大的艺术形式的产生,魅力就是来自于很多个人化方面。”
“人工智能一定会代替很多电影的制作过程,甚至会代替了一种电影类型的创作过程,比如人工智能可以完成一整套电影体系,但是最开始创意的部分,还是需要很好的电影创意者来完成。
王中磊对内容的强调,恰恰是华谊兄弟目前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华谊的能力是什么,或者华谊它的竞争力是什么,其实并不是说名字的竞争度,更多的是企业、团队领导者他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以及我们可以再产生新的内容,或者是最优质内容的能力,这是核心竞争力。”
在外界看来,华谊兄弟依然是中国最为庞大的娱乐梦工厂,它的号召力是强大的,但如何把“华谊兄弟”这个超级IP变现,并能持续地帮助华谊兄弟“烧钱”去生产精品电影,是生意人王中磊面临的巨大挑战。幸运的是,王中磊具有年龄上的优势,至少他还能为这个自己热爱的行业干上30年,如果他愿意的话。
快问快答
2016-2017年的华谊,在你的执掌下,出现的《老炮》、《我不是潘金莲》等作品的共同点是更关注现实题材。
王中磊:其实现实题材一直是我们最关注的一种电影类型。从98年小刚开始的贺岁电影,就是现实题材,他用一个喜剧的方式,冯式幽默的方式去跟现代的很多事联系在一起,包括《手机》、《大腕》等。
2016年能用票房给自己在华谊电影上的业务打分吗?
王中磊:票房确实是打分的一个重要指数,如果2016年要给自己打分的话,我觉得是差一点点及格。
有一种争议的声音说,尽管华谊电影的票房年年井喷,但是华谊电影的数量和质量其实是不匹配的。你同意吗?
王中磊:同意
原因是什么?
王中磊:市场发展太快,我们的工业基础很薄。进入电影的门槛低,但是电影进入市场的门槛很高。
你作为华谊的或者说中国娱乐集团的当家人,你觉得当下的电影市场混乱吗?
王中磊:非常乱。
你是心中窃喜他们在泡沫里面瞎烧钱,还是说暗自的惋惜?
王中磊:非常的惋惜,因为中国其实是电影到了特别好的时候,不管是政府在政策上对于文化的支持,还是说资本的关注,还有非常多的新的介质进入到影视的行业,给这个行业带来极大的生命力,会让很多人都有机会。但是大家都不够敬畏这样的市场、不敬畏这个行业。
如果中国电影的数量让我们很诧异之外,这么多资本关注下,头部的作品为什么非常稀缺?
王中磊:我们工业体系比较薄。
这么多钱、人都砸不出经典的作品吗?
王中磊:砸不出,跟钱没关系。
我们不是最好的,但我们在通往更好的路上。
王中磊:我刚进入这行的时候,国产电影每年大概生产50部左右,可是那个时候我们有《霸王别姬》、《活着》等。还有很多当时优秀的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现在每年将近出产800部电影。可是我们的头部还是这么几个。
你觉得可能改变吗?
王中磊:我觉得要慢慢来,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