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当头,风云际会。长期僻处西南一隅的雾都,身不由己地成了漫天烽火中的"陪都"与"财都"。八年抗战,数万万中国人民备受煎熬与创痛,而"陪都"重庆却因财聚而兴,福兮祸兮,实在是一言难尽。
1938年8月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自汉口飞到重庆。刚下飞机,身兼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等要职于一身的他,就对守候多时的记者发表谈话称:
中央政府集中重庆办公,主要工作有两项,一为发展后方经济建设,一为战时行政效率之增进。
因日寇步步进逼,"战时首都"武汉危在旦夕,国民政府驻汉各行政机构,此前一天已全部迁抵重庆。本来设于上海的中央银行总行,抗战全面爆发后,经南京、武汉一路内撤,8月7日也在渝重新挂牌办公。而国有四大行的余下三家--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则先后将总部或部分管理机构移驻重庆。
国难当头,风云际会。长期僻处西南一隅的雾都,身不由己地成了漫天烽火中的"陪都"与"财都"。
"行为要勇敢,办事要敏捷"
自1891年正式开埠通商,40余年来,重庆的航运贸易与工商百业,均有可观发展。加上"西南王"刘湘以此为大本营,主政四川超过10年,为便于筹措军政开支,颇重视"放水养鱼",故抗战前的重庆金融业,已具备一定基础。
据当时四川省政府统计处官方数据,到1937年6月为止,川省各类金融机构的总行及分支行号,共有124家,重庆占其半数;总部在省内注册的15家银行,有9家设于重庆。
此外,银行、钱庄、银号新旧并存,又与各路军阀、官僚、买办、豪绅有扯不断的关系,有些甚至只是少数军政界权贵予取予求的"钱袋子",乃重庆及四川全省金融业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