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恶化,国民政府决定对日"以德报怨",借日本牵制美国
众所周知,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对日本实行"以德报怨"政策,轻判日本战犯、放弃战争赔款。在常见的分析中,国民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一政策,乃是为换取日军在投降过程中与国军合作。
事实上,其真正原因,远比表面看到的更为复杂,譬如战时中美关系恶化,即是导致蒋介石对日宽大的一个主因。
中国在1943年11月,获邀参加开罗会议,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蒋介石日记称,开罗会议的结果"出于预期之上"①;其公告的发表,乃"国家百年来外交上最大之成功,又为胜利重要之保障"②。
蒋介石对罗斯福更是赞誉有加,称其"确有协助我中国造成独立与平等地位之诚意也。"③在中美关系至为融洽的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在开罗会议上提出要实行"严厉的对日赔偿政策"。
但开罗会议后不久,就发生了美国压迫蒋介石交出军事指挥权的事件。蒋介石对此极为愤怒,日记中称,"敌军之深入不足为虑,而盟军友邦之压迫,其难熬实难名状。受美国如此之威胁,实为梦想所不及,而美国帝国主义之凶横竟有如此之甚者,更为意料所不及"④,以至发出"今日之患不在倭寇,而在盟邦矣"⑤的慨叹。
基于此,国民政府在1944年,即制定了对日"以德报怨"的外交政策,以图在战后借日本牵制美国。当时国府对这一对日政策的解释是,"日本为美国控制并非我国之福,削弱而独立的日本对于我国,相当于荷比,甚至法国之对于英国,有缓冲美国对我经济及政治压力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