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涌进租界的难民达60000人。从那天开始,上海的租界内外变成两个世界。"一线之隔,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地狱里面的人饥寒交迫,天天幻想着天堂。"《劫后的上海》,1938年出版的,一本记录上海淞沪抗战始末的书这样形容。
租界内外的难民
1937年8月13日,涌进租界的难民达60000人。从那天开始,上海的租界内外变成两个世界。"一线之隔,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地狱里面的人饥寒交迫,天天幻想着天堂。"《劫后的上海》,1938年出版的,一本记录上海淞沪抗战始末的书这样形容。
"租界和华界本来也没有什么区别,就是租界的地段在市中心,房子昂贵。一般市民愿意到华界生活。淞沪抗战爆发前,报纸上租界的空房子招租的多。"研究租界生活的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吴健熙说。但是,10月4日的报纸上,招租的广告几乎绝迹。战争期间的租界房子显示出它的金贵。
本来,在公共租界、法租界与华界之间,就有大大小小的牢固的铁栅门50多座,法租界与华界的南面边界本来是干涸的一条河流,经常有人走来走去,"法国人为了省去南边来的麻烦,在战争爆发后雇佣了几百名工人,筑了一道4华里的砖墙。只在里面开了几道铁栅门。"上海社科院的研究员郑祖安说。
除了8月14日、23日毁灭性掉落在大世界、南京路上的炸弹,租界里的生活是相对离开了战争火光的。《申报》上刊登的《租界安全日益巩固》的文章给租界里的人一剂定心丸。表示将沿着苏州河建立第三道防线,"英美防兵达一营以上,所有沪西及中央区只防卫,概由英军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