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 > 军史 > 解放战争 > 正文

解放战争中的反坦战:解放军四种方法对付坦克

2017-12-28 13:33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依靠美国的军事援助,于1946年组建了以坦克、装甲车为主要装备的快速纵队。那么,解放军战士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铁家伙的呢?

壕沟阻截

1948年12月3日,解放战争进入了第三个年头,时任国军装甲兵司令的蒋纬国率领约四十辆M3A3、T-26轻型坦克,开赴蚌埠以北,支援李延年第6兵团沿铁路向西北进攻,企图打开拯救黄维兵团的通道。解放军担负阻击任务的是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第18师第52团,由纵队副司令员皮定均直接指挥。面对国民党军队坦克的冲击,我解放军采用了设置陷坑的办法。这种被称为"双堆集陷坑"的挖掘很有学问。

为了让敌坦克准确入坑,解放军在陷坑两侧挖开明显的壕沟,为了防止坠沟,坦克只好沿预留的道路前进,但这条路中间就是设好的陷坑。陷坑一般用中等粗细的木棍做架子,再用苇席、玉米秸压好,最后覆土,并在土上进行自然处理,这与一些战士家中狩猎用的坑相似,只不过用途改作了抓坦克。

当然,陷坑的尺寸需设计得当,落入陷坑的坦克要被牢牢地陷住。根据国民党军队装备的M3A3、M24、T-26轻型坦克的外部尺寸,我军把陷坑设计成前浅后深的长方体,长度设计为坦克车体长的两倍,最大深度为坦克高度的一点五倍至两倍。坦克一冲进陷坑,就会一头冲向对面的坑墙,坦克炮管会深深地插入土中。对这种境遇的坦克,我军战士一般先用轻武器射击进行警告,尔后用手榴弹砸开舱盖,迫使敌投降。对于拒不投降的敌人,有的战士想出了在家种地时的办法,引来河水一通狂灌。由于那时的坦克密封性能很差,坦克快被淹没时,乘员只好开舱逃跑,但打开舱盖时,外面陷坑的四周,早已经有了一圈黑洞洞的枪口。

纵火焚烧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