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走出人才驱动转型创新的“沈阳模式”

2022-10-29 15:09    

近日,在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校企合作联盟金秋校园招聘会上,近百家企业提供了2000余岗位,吸引大量学生前来应聘。张文魁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报告要求,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这既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现实需要。

创新背后集聚着“高精尖”人才

沈阳拥有大批人才,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积累了一定的科研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近年来,沈阳为我国深空、深海工程提供了氢气涡轮泵、“潜龙2号”潜水器等一批关键技术装备,研制了石化10万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等一批首台套装备,承担了C919国产大飞机、ARJ支线飞机等重点机型大部件研制任务,突破了极限尺寸纳米金属材料、定向手术机器人、12英寸PECVD设备等一批关键技术,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智慧系统、材料科学、高档数控、真空装备、特高压变电设备等30多个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在这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背后,都集聚了一大批“高精尖”人才。

一位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团队,一个团队造就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将聚拢更多的人才。沈阳IC装备产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通过引进了一位“千人计划”专家——姜谦博士,最终形成了一个全国领先的IC装备产业基地。沈阳机床凭借一支年轻的硕士、博士团队,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i5智能化运动控制系统,推动这家传统工业企业步入了转型升级快车道,创新业务占比从前年的9%跃升到今年的30%。从事无人机开发的沈阳无距科技公司初创时10多个人,现在将近140多人,其中40多人是东北籍,20多人是沈阳籍,其他多数来自海外或国内一线城市,成立不到2年已推出10余款无人机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52项、专利43项,公司估值是成立之初的90倍。

转型创新发展急需人才强力支撑

促进老工业基地发展方式转变、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重大科技项目、产业项目的带动牵引,尤其需要大量人才的强力支撑。当前,沈阳正在聚焦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等十大重点领域,加快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按照智慧城市新体系、大数据产业链、工业互联网“三条主线”,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抢滩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人工智能“创新特区”,培育3D打印、无人机、AR、VR等新业态,这些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驱动。

今年,沈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出台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24条政策措施,重点集聚培养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中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大学生、高技能人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仅仅有优惠的政策和优厚的待遇是远远不够的,沈阳还打出了事业留人、条件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的组合拳。

沈阳市积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打破人才身份限制,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招聘权限,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开展科技成果“先确权、后转化”试点,消除成果转化障碍,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6.7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支持科技成果发明人与所在单位共同申请知识产权、按比例分割享有所有权。强化需求导向,为产业发展集聚人才。

同时,及时了解跟踪企业需求,定期发布紧缺急需人才需求目录,对按需求目录引进和培养的人才给予奖励补贴。面向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软件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眼产业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引进、培养急需人才。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紧缺的技能型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

沈阳市建立了市长与科研院所长、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帮助科研院所、高校解决问题,促进与企业对接。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坚持以“产”为主,把握创新方向,整合创新资源,组织创新活动,促进高校、院所以及新型研发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实现“产”“需”对接。

破除障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沈阳市积极创造条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京沈合作为契机,引进中关村元素,沈阳科技条件平台10月末将投入运营。设立自主创新示范区投资引导基金、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等9支基金,规模达到34亿元。加大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重点支持100项重大研发项目、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中德装备园、国际软件园、锦联新经济产业园、新松机器人公司设立了4个海外人才离岸创新中心。开辟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和绿色通道,打通人才服务工作“最后一公里”,解决人才落户、就医、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

今年,沈阳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56家,总数达到586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达到106家,在孵企业5700多家,集聚“创客”6.4万人。中科院沈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一期已完成主体工程,海创千人沈阳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产业育成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落户沈阳。

优化服务提升人才发展环境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沈阳已呈现出人才集聚、人才回流趋势,今年以来,高端人才总量明显增加,千人计划人才数量增加29%,总数达到53人;长江学者增加40%,总数达到42人;海外研发团队增加18%,总数达到318个。企业骨干人才队伍更加稳定,在抽样调查的87家企业中,骨干人才队伍稳定的46户,占53%,得到加强的35户,占40%。大学生在沈就业不断增多,2017年接收毕业生6.8万人,比去年增加5000人。人才回流趋势明显,三年来,沈阳引进和回流人才达5万人,90%为年龄45周岁以下,74%为沈阳籍人才,32%来自北京、深圳、上海、天津、广州等一线城市。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沈阳将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积极投身到沈阳振兴发展实践中来。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李海英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