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一个“稀松平常”的病例,如何登上了NEJM的大雅之堂?

2020-09-27 16:31    

希望中国的临床医生们树立起正确看待自己临床工作价值的信心和理念,拥有通畅便利的获取知识、发表观点的平台,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时也不忽略身边最美的风景。

作者丨潘宏 嘉会国际医院

来源丨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NEJM医学前沿》翻译了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临床医学影像(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栏目上的文章,内容是介绍一名60岁男子的胆囊结石CT影像。通读下来,发现是一例典型但不罕见的胆囊多发结石CT图像,病患资料和治疗过程以及预后随访并无特别之处。暗自奇怪为何这样的资料可以在NEJM这样业界顶尖的专业期刊上发表。

自忖学识浅薄,但又按捺不住一颗蠢蠢欲动的“愤青”心,就向《NEJM医学前沿》的编辑提出了质疑。经过指点,仔细查看了NEJM该栏目的投稿指导,并读到了如下内容: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are classic images of common medical conditions. Imag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much of what we do and learn in medicine. This feature is intended to capture the sense of visual discovery and variety that physicians experience. 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 are not intended as a vehicle for case reports.

又浏览了一篇中国大陆和一篇香港医生发表的同类文章,分别是《布加综合症的腹壁静脉曲张》(Abdominal-Wall Varices in the Budd–Chiari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14; 370:1829)和《豆形征和鸟嘴征》(Beans and Beaks; N Engl J Med 2013; 369:e36)。不得不说,这几篇小病历完全符合杂志投稿的要求,是常见病的典型照片或影像资料。

好奇心驱使,我又关注了一下上述文章的在线阅读量、引用次数和媒体覆盖量。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一跳。从这3项所谓的另类指标衡量,这几篇影像类文章完胜NEJM一直引以为豪的临床试验类文章。当然,在评职称、拿奖金的金标准——引用率——上,影像类文章弱爆了。比如,2013年发表的《豆形征和鸟嘴征》为零引用;虽然2014年发表的《布加综合症的腹壁静脉曲张》被引用8次,但其中4篇是自引,属于孤芳自赏型。

仔细想来,这也不奇怪。既然是常见病的典型照片,而且有学习的意义,当然为吃瓜群众所喜闻乐见;而因为常见,也就无人引用了。

身为一个只做过一点点医学科研的临床医生,我深知能在这样顶尖的学术期刊上付梓,必定有着王者荣耀一般的境界。对于我最初的疑问,似乎有了一个答案:顶尖期刊未必是我们以为的那样遥不可及或是神秘莫测,正所谓大道至简、大音希声,临床资料有时候还真的就是能进入挑剔无比的编辑大佬眼中。

燃鹅......

《NEJM医学前沿》的编辑给我提供了两个数字:NEJM每年收到大约6,000篇影像类投稿,接受比例低于2%;从2012年到本文写作的今天,来自中国的投稿,算上港澳台,一共24篇(其中有2篇梅毒,1篇钩虫,1篇猪肉绦虫,1篇牛带绦虫)。

所以我刚才的自问自答简直就是图样图森破!

好吧,容我吐槽。

中国的临床资料简直是浩如河汉,每分钟有多少临床图像、数据、文书记录产生,他们的归宿是哪里?恐怕千万分之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都最后束之高阁了吧。资料的第一手接触者,就是我这样的临床医生,为什么没有好好筛选、保存然后慧眼识珠地利用常见病的典型资料呢?常见病太常见了,每天写病史的时间都得从睡觉时间里扣。典型资料太典型了,还能典型过教科书里的标准照吗?完全不知道各种SCI期刊还有这种栏目接受这样的东西啊,没人告诉我们啊,为什么不主动去了解?这个话题就大了,按住不提。

相对于众多的review article和original article,类似images的letter、commentary、case report是否有人去关注、值得去关注、应该去关注?有很多时候,original article和review是很难短时间内读懂的,如果不是自己熟知的专业领域和持续关注的特定问题,看一篇原文就得耗时良多,这也导致了阅读摘要成了忙碌的临床医生常用的文献阅读手段,至少能在谈论某一题目的时候能有相当信息量来回答背景、方法、结论这些基本的信息点。

但现状是,在中国临床医生的群体中,不论是作为这类“大作”的著者还是受众,都更倾向于基础研究领域,那些原本更贴近临床的“小品文”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就像台词中说的,会议室里都是教授、主任,发的都是论著、系统综述、“没它 ”(meta)分析,你要发了case report,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据说最早的英文医学专业期刊出现在1682年,叫什么Medicina Curiosa,中医老祖宗的东西大概要早于这个时间吧。当然,现在是讲西医,就不去搬什么《千金方》出来了。不过既然中国正在伟大复兴中,什么时候我们自己的医学期刊也能给人一种王者荣耀的感觉,让我们省了克服语言障碍的精力,让广大基层一线的临床医生们可以自如地应用中文发表他们的见解和病例。

中国特色这四个字应该也适用于我们的人种、代谢、BMI、药物动力吧?只有我们的专业期刊内容能够从群众(不是特指教授)中来,才能通过精炼得到精华再回到群众(不是特指专家)中去。NEJM能有接受“小品文”的栏目,也希望将来我们自己的高品质期刊也能重视“小品文”的意义。

以我仅有的一点农业知识,我知道要种水田,得先堆肥育土,然后还要蓄水,之后才能尝试播种,收获那是多久之后的事情了。所以拓荒的过程,总是花了大半气力却还没见到禾苗发芽呢。

医学科研这捧稻子总得植根于医学临床这片水田里。

让中国的临床医生们树立起正确看待自己临床工作价值的信心和理念,让他们拥有通畅便利的获取知识、发表观点的平台,让他们在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时也不忽略身边最美的风景,这一切,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各司其职,既然《NEJM医学前沿》上有那么多NEJM的全文翻译,我就继续去看看还有什么有爆(启)料(发)的NEJM糟点(译文)去!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