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世界军事》杂志发表了高杨予兮、慕夕《全球2017年反恐观察》的文章,本文在其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删减。
2017年11月24日,埃及突发恐怖袭击,造成至少305人死亡,128人受伤。而之前的10月31日,恐怖阴影也笼罩在美国的心脏地带,一名29岁的男子,驾驶一辆皮卡逆行冲进纽约市中心区域的一条繁忙自行车道,最终导致8人丧生及11人受伤。类似的事件在2017年屡见不鲜,巴塞罗那、斯德哥尔摩、伦敦和曼彻斯特等地都发生过。同是2017年,国际社会的高压反恐,又令“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叙利亚颓势尽显。一边凯歌连连,一边又爆炸声声,2017年的全球反恐究竟怎么了?
恐怖新特征已显现
纵观2017年全球恐怖袭击事件,一些新特点已明显显现。一是,模仿性和报复性显著增强。2016年枪杀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以及2017年元旦的伊斯坦布尔惨案,都带有强烈的宣战、报复意味。二是,破坏性在加大。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伊斯兰国”身上,在节节败退过程中,他们采取焦土策略,大量采取暗杀袭击,甚至使用化学武器。三是,越来越多的欧美国籍公民,参与到“基地”组织的恐怖行动中。恐怖组织暗中“对接”本土极端分子,给欧美国家造成的威胁日益增大。一些分析认为,这是恐怖组织在欧美埋下的休眠“恐怖细胞”被激活了,他们利用电信伪基站、暗网等方式,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煽动与组织。2017年,多数恐怖袭击案件均为小规模作案:恐怖分子驾车冲入人群、持刀砍杀、自杀式爆炸等,袭击策划较为简单,作案工具常见。但这类低成本、技术含量少的恐怖袭击,反而更难被安全机构发现,令人疲于应对、防不胜防。
“越反越恐”值得检讨
“9·11”事件后的16年,全球有超过14万人死于恐怖袭击,就“让世界变得更安全”这一目标来说,反恐战争效果不明显。年内,根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华尔街日报》的联合民调显示,高达47%的受访者认为,世界比“9·11”之前更加不安全。
2017年的反恐举措,已难匹配恐怖袭击方式的不断变化。此外,“独狼”式恐袭已成为恐怖分子最常用,也最有效的袭击手段,且造成巨大的伤亡及影响。
更多的分析家认为,影响全球反恐效果不彰的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地区问题愈演愈烈,客观上为恐怖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新一波的民主浪潮中,中亚、西亚、北非等国家的政局动荡、发展滞后、信仰迷失等问题愈演愈烈,国家原有秩序受到极大冲击,政府管控能力严重受损,国内各派势力和力量开始进入新一轮“洗牌”状态。加之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推波助澜,甚至武力干涉,造成这些地区更大的混乱及动荡。这种情况下,原来被压制的恐怖组织,在客观上被“松了绑”。二是,上述地区、政治改革、利益分配及人文关怀滞后,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贫富差距悬殊,特殊或“失败”的个人及团体在激进民族主义和狂热宗教的蛊惑下,极易误入歧途。三是,制度的缺失与个体私利,致使国际反恐陷入困境。
反恐要世界携手应对
2017年,许多国家不仅加强了反恐力度,而且将精力和资源向国内倾斜的趋势明显。
此外,从2017年的全球反恐形势来看,反恐资源分布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受制于经济情况恶化、国家治理失败和部落影响力太大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非洲大陆的反恐行动似乎正陷入困境。
新的反恐形势,自然要求新的反恐手段去应对方能奏效。首先,要完善国际反恐合作机制。恐怖主义多采取跨国发展理念,因此在恐怖主义面前,整个世界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在恐怖主义威胁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因此,各国主动承担反恐责任,建立强有力的反恐机制,或许才是走出反恐困境的有效之策。但就目前现实而言,国际社会尚未制定出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反恐公约。因此,应尝试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倡导协商对话、公平合理原则,建立合理的制度框架的治理规则。反恐不能再搞双重标准,更不能成为个别国家的棋子。
其次,全球反恐要彻底改变滋养恐怖主义生根发芽的“土壤”——种族及宗教歧视、贫富差距拉大、反恐的双重标准、极端思想的蛊惑等,都在或多或少地令恐怖主义滋生蔓延。因此,发展社会经济、加强社群融入,铲除激进思想滋生的土壤才是当务之急。
最后,要真正地把控好网络战场。作为一种中性的技术工具,网络已被动地成为恐怖主义全球传播的重要推手。网络通联的日益便捷,让传统的布控和监视等反恐流程,正面临全新挑战。一些网络平台,已然成为恐怖主义传播极端思想、募集活动资金、号召效忠真主、组织大规模恐袭的阵地。(编辑:李雷、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