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为一年24个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古人说:“立,建始也”,表示建立,开始;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是结束,收敛与归藏之意。由此可见,立冬既有冬季开始的意思,又代表着一年将要结束,万物收藏。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为来年积蓄能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那么,具体来说,应该怎么来保养呢?
1.冬养肾,利来年
《黄帝内经》记载:“肾,藏精之所,主骨生髓,主生殖”。它不仅能孕育许多生命(精子、卵子),还跟人的骨骼、血液乃至牙齿、耳朵有很大的关系。
(1)进补需要参考个人的情况
很多人都认为“养肾进补,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然而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对于无病且身体强壮的人,虽然羊肉、狗肉等食物可以温肾壮阳,但如果过量服用,可产生口干舌燥、鼻孔出血的症状。而久病体弱的老年人,因脾胃消化能力较差,服用滋补的药不仅没有补益的效果,反而会出现腹胀便溏、恶心呕吐的现象。因此,冬季进补要根据当时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条件来决定,千万不要听别人说冬天要补身体,就冬三月补个不停。
(2)立冬进补各有不同
同样是立冬补肾,不同的地方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有不同的补法:北方人在立冬之日,会喜欢吃饺子,饺子里面既有肉馅又有蔬菜,正符合这个时候的饮食特征;西北地区天气寒冷,应食用牛、羊、狗肉等大温大热之品;南方地区气温要温和许多,应多吃些具有清补效果的鸡、鸭、鱼;高原山区降雨较少且气候干燥,应以水果蔬菜、冰糖等甘润生津之品进补。
2. 警惕寒邪致病
各个季节有各个季节的时令特点,而冬季可归为“寒”,感冒的人可以说是前赴后继,数不胜数,因此冬天要避免寒气侵入体内。
标签(1)加强保暖防感冒
冬季感冒主要是因为寒邪侵入身体内,肺气不能正常宣发造成的。冬天有许多人“爱美不穿棉”,这种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做法很容易把体内的阳气消耗掉,此时身体内的阳气(正气)少了,不仅容易感冒,还容易引起其它的疾病。因此冬天一定要随时加厚衣服,做好保暖工作。
(2)吃对饮食防寒邪
预防冬季的寒邪不一定要采用那些名贵的药材,使用普通的厨房之物--- 姜、葱、醋也能起到抗风寒感冒的效果。取生姜3片,连须葱白5段,糯米50克,食醋15毫升;把糯米淘洗干净之后与生姜一块放入锅中熬煮,之后再放入葱白,等粥快熟的时候,加入食醋,再熬煮30分钟即可。趁热服用,之后上床盖住被子休息,以免再感风寒,直至身体有汗发出。
(3)经常按摩风池穴(位于后颈部)、迎香穴(位于鼻翼两侧)
3.养阳护阳,预防突发疾病
立冬时节,有些人出现怕冷,腰膝无力,腹泻便溏,夜间尿多等现象,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
(1)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冬天天气本身就比较寒冷,而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就更大了。像冬天的时候喝冰冻啤酒,很容易让寒气在体内积聚,从而影响脾胃的功能。因此,要杜绝饮食生冷,更不能过多食用火锅、烤羊肉串等辛辣食物,因为辛辣食物的“火气”太大,容易耗伤胃阴。建议多食用炖母鸡、精肉、蹄筋,常饮用牛奶、豆浆,这些对血脂的影响都不大,还可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2)早睡晚起
立冬过后,草木凋零,万物活动趋于休止,人体也要关闭打开的气机,将体内的肾精藏好。《黄帝内经》强调“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归藏,阴精蓄积。
(3)坚持运动锻炼
冬天天气虽然寒冷,但是不能“懒”在床上,还是要适量锻炼身体。中医上说,动能生阳,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可以很好得巩固体内的阳气,增强身体免疫力。需要注意的是,外出锻炼时,要选择阳光比较好的天气,避免大雾、大风、严寒、大雪天进行户外运动,以免感受寒邪、湿邪,损伤身体。
以上就是一些适合立冬时节养生的小方法,大家都学会了吗?
(材料内容来源:《图解<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