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大山深处鄂温克 | 探访最后的使鹿部落

2018-03-08 00:22    

徐崔巍 文 / 摄

" 叮铃、叮铃、叮铃,由远而近。一阵清脆悦耳的铃声传来。当铃声响成一片时,竟有上百只鹿出现了,好似一团灰白色的雾从林间飘来。一个扎着红头巾的女人,扬起手中的皮口袋轻轻抖动,口袋上系着的犴蹄壳发出 " 咯咯 " 的奇怪响声,立刻引起无数只美丽的茸角舞动。鹿伸长脖子,把她围在中间,舔食她从皮口袋中抓出的一把把盐。"

这是父亲徐力群日记中的文字,记录了 30 年前 " 边陲万里行 " 来到鄂温克敖鲁古雅乡时的情景。

30 年过去了,如今的鄂温克人过着怎样的生活?照片中的人能否找到?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去探访了最后的使鹿部落。

莽莽大兴安岭 ↑

崎岖的山路并不好走,越野车的减震系统似乎也开始出现问题,经过一段艰难的行驶,我们来到了位于根河附近的山上猎民点。

猎民点是鄂温克在山上放养驯鹿的地方,由于时代的变迁,鄂温克族已经不再狩猎,但依然保留着放养驯鹿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山林中生活、劳作,与鹿为伴。

俯瞰鄂温克猎民点 ↑

30 年前猎民点 徐力群 / 摄

驯鹿喜欢吃苔藓,而苔藓只有在特定纬度的森林中才会生长。驯鹿是鄂温克人的生活所需,更是他们民族的象征。

苔藓 ↑

茂密的松林环绕,那里是鄂温克人山上的家,远处依稀可见尖尖的 " 撮罗子 "(鄂温克传统民居),成群的驯鹿围在点燃的松枝前休息。

手拿照片的人叫索玉兰。

30 年前索玉兰的母亲安格琳克 ↑

索玉兰对我们的到来很是惊喜,她饶有兴致地翻阅我们扩印好的老照片。" 这是我的妈妈,安格琳克!" 看到妈妈 30 年前的照片,索玉兰激动地大喊," 妈妈那时很勤劳,要强又能干。" 说着索玉兰流下了眼泪。1987 年也就是我父亲拍下安格琳克照片的第二年,她妈妈便去世了,索玉兰那年十岁。

" 这 30 年的变化可大了," 索玉兰说," 我们在山下定居了,国家的民族政策好,政府为我们盖了房子,我们在山上放养驯鹿也有一定的收入。但现在上山的鄂温克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养鹿的就更少了。"

山上的生活看似原始,其实比照 30 年前还是改善了很多。山上不仅有电,还能看电视,有的猎民住进了可以移动的房车,更便于迁徙。

我们的采访已近中午,索玉兰做了几个拿手好菜,执意要留我们吃饭。席间,索玉兰即兴高歌一曲,唱着鄂温克本民族的歌,悠扬的歌声久久回荡在大兴安岭莽莽的松林中。虽然无法听懂歌词,但依然能感受到她心底的幸福和对自己民族的热爱。

作者介绍:

徐崔巍:中国著名摄影家徐力群之子,任职于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全景图片签约摄影师,traveller 特约摄影师。

实习编辑 曲传依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