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文化行”车队10月16日抵达泰国首都曼谷。图为车手们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合影。
本报记者 孙广勇摄
10月16日傍晚,13辆白色越野车缓缓驶入曼谷中国文化中心,车身引擎盖上粘贴的中泰柬老缅越6国国旗标识,以及侧面的“澜湄文化行”5个大字,格外醒目。走下越野车的40名车队成员中,既有经验老到的中国车手,也有扛着摄影摄像器材的中泰两国媒体记者,他们虽有长途跋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眼中难掩的兴奋。
在20多天的长途旅程中,从中国宁波出发,一路贯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5省(区),而后进入泰国,穿越泰国13个府,沿途还以路演形式开展文化旅游等推介活动,最终顺利抵达曼谷。次日,他们又将踏上新的旅程,驶向柬埔寨和老挝,之后再折返中国。
描绘区域文化合作新蓝图
“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中国和泰国等湄公河流域国家山水相依、人文相通,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和紧密的友好邻邦。
总历时31天、总行程超过一万公里的“澜湄文化行”是首个澜湄区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点合作项目,也是中国文化部和泰国国家旅游局在2015年和2016年共同主办“中泰文化旅游友好行”项目的基础上,打造的旨在促进澜湄区域人文交流的重要品牌活动。
9月24日,在泰国副总理塔纳萨和澜湄6国文化部长的共同见证下,“澜湄文化行” 友好车队正式从宁波启程。彼时,这些澜湄国家高官正聚首宁波,全面规划澜湄文化关系发展,梳理文化领域重点合作项目清单,描绘澜湄文化合作的新蓝图。
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局长助理王晨在16日晚的活动致辞中祝愿:“这段贯穿中泰柬老4国的文化旅程,让沿线国家人民相逢、相识、相知,相信这段友谊之旅、合作之旅、共赢之旅,将带动次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夯实互联互通社会根基
“文化 旅游”是车队活动的两大特色。跟随车队的泰国国家旅游局官员在一路南下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与泰国的历史渊源:在广西南宁,看到与泰国相似的米粉;在云南西双版纳,与当地人用相近的语言进行交流。
车队中的中泰两国媒体记者一路记录报道,将促进澜湄区域民众在艺术、公共文化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文物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相互理解,进一步推进文化、旅游协同发展,为夯实澜湄流域内各国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发挥积极作用。
跟随车队的泰国第五电视台“背包客——自然探险”节目制作人萨思威梦将为这趟旅程制作多期专题片,从11月起开始播出。她告诉本报记者:“专题片的主题将是探寻澜湄流域的历史古迹,发掘流域各国的文化渊源,增进各国人民的交流和友谊。”
在车队途经的广东佛山,萨思威梦看到了泰国宋加洛陶器的发源地,这让她十分兴奋。此次车队经过的主要城市,都是古代湄公河流域经贸、人员往来的重要城市,还有一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在她看来,“车队所经之地呈现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繁荣历史,感受到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历史上的紧密联系。”
促进旅游文化协同发展
澜湄流域国家有着牢固的合作基础,巨大的合作潜力。深化澜湄文化交流与合作,夯实区域、次区域合作的民意与社会根基,将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澜湄命运共同体。
泰国旅游资源丰富,产业潜力巨大,中国更是一个旅游大国,旅游业发展迅猛、需求旺盛,游客足迹遍布全世界。中国驻泰国大使吕健表示,“中泰两国旅游合作互补性强,发展前景广阔,‘澜湄文化行’友好车队活动将会有力地推动两国在人文领域,尤其是旅游业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澜湄文化行”中方领队柯亚沙向本报记者介绍,为扩大中国同湄公河流域国家间的文化、经贸和旅游交流,今年车队的行程首次纳入了老挝和柬埔寨的多座城市,体现了域内国家对于加强澜湄区域多边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视,未来还希望纳入缅甸和越南。
塔纳萨在致辞中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让世界变小,加强互联互通让各国贸易、旅游、人员流动变得更加便捷,对促进各区域及整个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澜湄文化行”活动推动了该流域国家旅游和文化领域交流。泰国享有“微笑王国”的美誉,塔纳萨提议澜湄流域国家共同建设“微笑的澜湄流域”,深化流域国家旅游、文化交流,吸引外国投资和游客,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本报曼谷10月17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18日 18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