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奋杯”青年编校大赛
还有一个月,第六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就要开始了。全国各地出版单位都在积极备战,从全社、全省挑选精英编辑组成战队,成立特别专家小组突击培训,摩拳擦掌,等待在这场青年编辑的盛会上一展风采。
那么,什么样的大牛才能取得编校大赛一等奖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冠军选手!
从官方公布结果看,第五届编校大赛【编辑个人】一等奖获得者有两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陈恒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毛术芳。那么他们两位有何高明之处?
01
第一次参加便斩获头奖
陈恒舒
北京大学本硕博连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年进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高中语文编写和编辑工作。2015年第一次参加青年编校大赛便荣获一等奖。
毛术芳
硕士毕业,哲学专业。2006年开始从事编辑工作。2013年青年编校大赛编辑个人一等奖,2015年青年编校大赛编辑个人一等奖。史上第一例蝉联冠军。
02
拥有匠心的编辑
1
陈恒舒——“挑错癖”编辑
陈恒舒有一个癖好,就是挑错。“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看书就这样——看到错误就想挑出来,不挑出来难受。”
正是多年的挑错经历,让陈恒舒形成了自己的经验。他说,挑错很容易,难的是把错挑干净,还有就是自己写出来的文字让人挑不出毛病难。“这两方面做好了特别难,我现在还做不到。”
陈恒舒的癖好和编辑出版工作完美结合。在入职两年半的时间里,陈恒舒除了完成自己的责编工作之外,还义务帮助同事通读了近20部书稿。天天徜徉在挑错字、挑病句、挑词语运用错误中的陈恒舒,着实享受到了专业和癖好相结合的乐趣,这也许是他力压群雄,勇获第五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第一名的原因。
2
毛术芳——“不贰过”编辑
与陈恒舒的学霸经历不同,毛术芳是从编辑工作中扎扎实实成长起来的。
“老实说,获得一等奖没什么诀窍。我不过就是按照社里的要求,始终有一种责任感,本着为读者负责、为读者着想的原则工作罢了。”
对于编校方面的规范,毛术芳要求自己反复学习。“关于出版的法律法规,总局下发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还有相关的国家标准、语言文字规范、社内规范,这些都是我入社时就学过的。但要在实践中熟练运用,还需要在工作中反复学习。”
在编校工作中,无论是初审还是复审,毛术芳都是逐字逐句阅读书稿,遇到问题会查相关法律法规、工具书、权威资料或上网进行核实,“不轻信作者,也不会盲目修改”。
孔子评价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毛术芳也用这句古语来要求自己,“谁也不可能一个错误都不犯,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尽量不犯相同的错误”。如何做到“不贰过”?毛术芳有个本本,每编完一部书稿,她都会在本本上记下自己没能发现而复审和终审发现的错误,定期对这些错误进行汇总分类,并提醒自己不能犯相同的错误。
03
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培养方式
人教社——学者型编辑
“当时同学们开玩笑说:‘国家最好的人才最好做两件事情:一是研究,一是教育。’”陈恒舒调侃道。人教社集研究与教育出版为一体的特质,让在燕园读书11年的陈恒舒很是满意。
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我国老牌出版社,主要承担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工作。这份重担也使人教社的编辑们与众不同,他们的思想和作为深深影响全国的基础教育。所以,人教社注重编辑培养,鼓励编辑做学者型编辑,成为能与学科专家平等对话的专家。
获奖后,记者问陈恒舒的未来工作计划。他说,先把教材做好,教材看累了,就给别人的文字挑错儿,就当是休息。还有,多写些语文教材编写和语文教育方面的论文。今年年初发表了三篇论文,但是总感觉还有好多文章没有时间写。另外,我一直对高考很有兴趣,一直在想以什么方式去影响大家。
人大社——精英编辑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五届编校大赛中,人大社不仅蝉联了团体和编辑个人的一等奖,还获得校对个人二等奖、编辑个人三等奖、优秀组织奖等奖项。由此可见,毛术芳的获奖不是偶然的,优秀的团队自然涌现优秀的人才。
人大社每年都要举办新编辑入职培训活动,安排社领导、社内资深编审和总编室、质管部、出版部等部门负责人授课,讲社史、讲法规、讲经验、讲案例,还邀请优秀编辑谈亲身体会,使新编辑从一开始就树立起牢固的质量意识和观念。在培训新编辑方面,导师制也是一个亮点。人大社在编辑培养方面一直有以老带新的优良传统,2014年起又建立了导师培养制度,连续两年举办新员工拜师仪式。
人大社还鼓励并引导编辑不断充电学习,员工培训课堂已成为该社企业文化的一个品牌。大部分课程与编校技能相关,除安排资深编辑对特定问题进行讲解外,还邀请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兄弟出版社的领导来讲解政策、传授经验。
人大社也高度重视韬奋杯青年编校大赛,在社内举办选拔赛,积极组织员工参赛。以第五届编校大赛为例,2015年9月,人大社举办了编校大赛选拔赛,通过笔试选出7名获奖者,由5位老师组成的指导老师团队对7名选手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培训,培训内容有往届试题讲解、专题训练等。经过两轮复试,选拔出3名选手代表出版社参赛,3名选手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又进行了强化复习。
通过解读两位编辑获奖原因,小编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编校大赛不是考前突击一下就能通过的考试,检验的是平时功夫。而平时功夫如何既和个人学习积累有关,又与出版单位的人才培养密不可分。
第二,虽然出版行业面临转型困局,编辑充满“工资低、压力大”的浮躁情绪,但依然有优秀的人在热爱编辑工作、提升编辑技能、践行编辑使命。
我想这也是“韬奋杯”青年编校大赛设置的意义,让我们有理由、有力量继续热爱这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