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中国城市及区域环境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2018-03-01 19:34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4日讯 “2017年中国城市及区域环境发展论坛”今日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紧扣全社会关注的“改进环境质量,助力转型升级”的主题,为地方政府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环境治理理念认知、经验分享和决策建议的交流平台。在论坛上,大家共同探讨符合地方发展的环境治理商业模式,交流适宜地方环境区域特征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环境治理技术,并提供因地制宜的地方环境整体解决方案。

当前,在中央环保督察常态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以“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化思维,以全生命周期、集成化整体改善生态的思路和绿色金融体系和多赢的商业模式,来应对生态环境的恶化,支撑环境治理产业,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真正融入地方发展之中?这是地方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在上午的开幕式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前理事长王玉庆、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和中信集团副总经理蔡希良分别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王浩到场作主旨报告。开幕式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主持。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原理事长王玉庆在2017年中国城市及区域环境发展论坛上致辞

王玉庆在致辞中指出,“十九大”报告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城市和区域环境治理的根本之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增长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转型升级最强大的动力。转型转向绿色发展,要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转变观念,要根本转变对环境经济关系的认识,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环境和生态的承载力之上,经济系统应视为环境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正确理解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价值体现,要把人类的道德关怀覆盖在大自然的生物界中;正确认识什么是高质量的生活,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

二是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推动,全民参与的绿色发展体制,这是全社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政府和一两个部门的事;机制上明确资源和环境的产权和公益性,同时通过合理定价、税收、生态补偿等经济刺激手段,让资源环境成为市场要素,提高资源能源的转化率,降低消耗,促进污染治理,减少排污。“《环境税法》将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行,这对污染治理而言是重要的经济手段。国际上征求环境税的还不多。”此外,法治上应培养专业独立的执法队伍,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三是大力推进绿色技术研发,这是促进绿色发展的关键,我国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具有国家体制优势、后发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努力成为绿色基础创新的领跑者,占领绿色发展的制高点,政府致力于推广的一切新技术,都应该以降低环境污染负荷作为考核指标。国家应在财税金融政策方面进行扶持,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国家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为技术创新提供清晰、长期、可信赖的金融刺激和公平规范,法治化的市场环境,而不是在一些技术尚未被证明有效前就匆匆忙忙选择几家企业给予扶持。扶持政策应该做得更规范、长期、可信赖。”

王玉庆还强调,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的主体,通过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和成功的商业运作,使新技术变成市场畅销的产品。组织治理绿色发展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推广节能标识和环境标志,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同样不可或缺。

王玉庆最后表示,要下决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企业创新和创造的活力,才能真正调动个人、企业、组织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在2017年中国城市及区域环境发展论坛上致辞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在致辞中提到,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的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应带头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补齐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短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绿色发展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近几年来很多央企都成立了环保公司,这不仅是看好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提,更是投身环保事业,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一个姿态。”赵华林表示,希望央企能发挥资源、技术和资金的优势,加强环境科技研发的投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地方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智慧和支持,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一是带头加强风险防控,把环保红线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杜绝不合理开发。二是带头履行社会职责,主动作为,通过市场化运作,在环境治理中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三是带头推进城镇绿色化的建设。

中信集团蔡希良副总经理在2017年中国城市及区域环境发展论坛上致辞

中信集团蔡希良副总经理致辞表示,目前环保项目执行周期长,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收益低、投资回收期长的问题,要缓解这些难题,必须创造多元的商业模式,明确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分工关系,把各方利益统筹协调好,实现共赢。此外,还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入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王浩分别作了《创新引领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的绿色发展》《面向生态流域的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主旨报告。侯院士强调,应探索利用大数据、水质监管系统,云计算等技术,为河长制的执行提供参考;此外,应建立突发饮用水保障体系,加强新型膜分离机理研究和纳米技术适用性研究。

王浩院士表示,水问题无论表现形式如何,都可以归结为流域水循环分项或者伴生过程导致的失衡问题,如洪涝是自然水循环的过程演变;缺水问题是社会水循环演变失衡;水污染是水化学过程演变失衡;生态退化是生态过程演变失衡等。生态流域建设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良性的水循环,使水与人类社会相适应,它的科学内涵包含“洪涝的海绵化、黑臭的清洁化、雨水的资源化”三个方面。城市水环境治理需要建设好“防涝抗旱体系、控污体系和雨水回用”三大体系,构建点、线、面的海绵体,做成立体海绵生态体系,在“一片天对一片地”核心思想的指导下,贯彻和遵循海绵城市“渗、蓄、滞、净、用、排”六字方针,统筹安排。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