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老通州们舌尖上的幸福,记忆里的“大红门儿”副食店·通州那些事儿

2018-02-26 16:25    

诗歌、散文、绘画......你喜爱的文化形式《运河文苑》都可以为您提供。在这里为您喧闹的生活提供一片心灵的净土,为您的爱好插上梦想的翅膀。

老冰窖、黑白铁加工门市部、通州老商场、回民胡同、大红门副食店......相信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里“吃”是最能够让大家提起将神的字眼,特别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那些好东西。街口的那个副食店,透过橱窗玻璃看到美食,提起就让人垂涎三尺。我们就一起看看老通州的副食店里都卖那些好吃食,又藏着怎样美好的回忆!

刘维嘉,61岁,通州本地人。笔名运河雄鹰,北京市残疾人写作学会副会长、中仓文学社副社长。身为一个通州人,刘维嘉对通州有些深厚的感情,近期开始创作散文《通州那些事儿》系列作品。目前已经创作多篇,作品的创作不光建立在个人的回忆与想象中,更多的是出门采访考察,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作品真实生动将那些专属于老通州人的记忆,旧时代的烟火气儿再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舌尖上的大红门儿副食店

刘维嘉

老北京人有个习惯,见面都要问一句“吃了吗?您呐!”被问者还得反问一声儿“吃了,您呢?”

您听见没有,简单的一问一答,听着就是这么亲切。

常说奔日子、奔生活、奔吃儿,都离不开副食店。有副对联儿说得好:油盐酱醋调味去,鸡鸭鱼肉飘香来。您看,要是没有副食店,手艺再好也做不出一桌美味佳肴。舌尖上的那点事儿,全仗着副食店不是。

时下,通州城里满大街大大小小的超市和农贸市场,油盐酱醋,鸡鸭鱼肉,时令蔬菜,熟食卤味......应有尽有。

早年间,通县百货商场东边是通县第一副食店,老百姓都简称它“一店”,又因其南北大门是红色的,老百姓叫顺口儿喽,索性叫它“大红门儿”。

“大红门儿”南北相通,南门外是新华大街,北门外是东大街。从南门儿进去,南部左边儿卖水产,右边儿卖蔬菜,中部卖猪肉和熟食,北部左边儿卖牛羊肉、烟酒茶糖、糕点和水果儿,右边儿卖副食。

我记得水产品柜台上摆放着带鱼、橡皮鱼、平鱼、黄花鱼、墨斗鱼、梭鱼、海螃蟹......夏季,摆放的海鲜上下都放着碎冰块儿保鲜,这些冰块儿都是从西海子附近的老冰窖买的。在柜台旁还有几个大号儿椭圆型木盆,里面有活鲤鱼、草鱼、鲢鱼、鲫瓜子和甲鱼。卖鱼的都身穿蓝色大褂儿,胸前戴着黑色皮围裙,脚穿长筒雨靴。

每每售货员儿从送货车上卸下好几麻袋海产品,里面有海杂鱼,售货员儿逐一分类挑选卖,剩下的就处理了,花一块多钱,能买一大堆海杂鱼。

从前,我常去买便宜好吃的墨斗鱼,墨斗鱼浑身都是宝,骨头还是一味中药,名叫海膘硝,有消炎止血作用,还可以清洁牙齿,现如今,那种墨斗鱼已经瞅不见了。

那天碰到瓷器胡同的同学买鲤鱼,瞅见卖鱼的从大木盆里摸到鱼,麻利儿抠住鱼鳃,拿起专用的筷子粗细的大铁针,在针鼻儿上穿过湿马莲草,从鱼的下颌骨穿过去,打个结儿,腾出手来放到称钩子上称称,交完钱就能提着鱼回家。

卖鱼柜台的对面儿是蔬菜柜台,上面有台秤和算盘,柜台后面是货架子,摆着蔬菜和写着价格的木牌儿。除了时令菜还卖冬储大白菜和大葱。这里有时还搓堆儿卖沙瓤西红柿,有的主儿干脆把几堆儿西红柿都包圆儿,回到家里用医院输液那种透明瓶子做西红柿酱,等着冬天或者来年春天再吃。我曾经做过30多瓶西红柿酱,存放两年多都不坏,那年月要是在严冬腊月能吃上一口西红柿鸡蛋打卤面,甭提多享受了。

到了冬春季,只有大白菜看家了。直到春节前夕,货架子上才会有一些韭菜等稀罕菜,还要凭副食证购买。大年三十儿那天,包一顿猪肉白菜馅饺子,放一小把儿韭菜,就满屋子都飘着香味儿,饺子还没吃上,肚子里的馋虫儿就蠢蠢欲动了。

卖猪肉的柜台上放着猪肉、猪头、猪蹄儿、猪下水,还在方形白色搪瓷盘放着用绞肉机绞的肉馅儿。柜台后面的铁架子上,有好几扇猪肉用大铁钩子挂着,售货员卖肉前,要把一扇猪肉放到大案板上,熟练地剔骨,把排骨、脊骨、肘子剔下来单卖。卖肉的先问你买多少,一刀切下肉条儿,放进秤盘儿,一刀准。

那时候猪肉8毛多钱一斤,要凭猪肉票儿买,每人每月1斤半供应量,如果炒菜用,买3毛钱的肉可以炒好几次菜。为了借肉味儿,有的人家儿把炒菜剩下的生肉炒熟,再放点儿盐,存在小碗儿里,等着下一次炒菜用。

这里还常卖猪板油,可以炼猪油,留着炒菜用,炼油的油渣儿可以吃馅儿。那年月,我们常常把猪油抹在馒头或者窝头上,撒上盐吃,也是一种享受。

卖猪肉的对面儿是卖熟食的柜台,老远就能闻到那种让人牵肠挂肚的香味儿,尤其是物美价廉的老北京粉肠儿、蒜肠儿,最受老百姓的喜爱。

“大红门儿”北部西侧柜台还卖牛羊肉、点心、烟酒、茶糖、糕点、罐头、水果儿......。东侧柜台卖油盐酱醋、黄酱、咸菜疙瘩、酱八宝菜等各种酱菜,还有调料等副食品。凭油票和副食证可以在那里购买豆油、卫生油、花生油、香油、麻酱、碱面、粉条儿、团粉等副食。

食用油都装在大铁桶里,售货员要用油抽子把油桶里的油抽到水桶里,倒进售油机里再卖。说到抽油的油抽子,我在通县五金厂上班的时候,我们车间就生产油抽子,由市二轻局统销。

接茬儿说卖油,售油机下面的油桶高不足一米,上面有盖子,盖子一半儿固定在油桶上,另一半儿是翻盖儿。在固定的盖子上面有立柱油管儿,一头儿伸进售油机的桶内,另一头儿伸出桶外两尺多,上有售油刻度、卡簧按钮、手柄和出油嘴儿。顾客买油,售货员根据顾客购油数量,用卡簧按钮选择刻度,左手把顾客的油瓶子口儿对准售油嘴儿,右手把手柄提起来,正好卡在已经选定的售油刻度上,再往下按压,油就缓缓流入油瓶子里了。

店里卖的酱油醋都放在大缸里,上面有木盖板,售货员卖酱油醋用提子通过白铁漏斗儿倒进顾客的瓶子里。提子是用竹子做的,有一斤装、半斤装和几两装的。那会儿还有瓶装北京熏醋,7分钱一瓶儿,味道相当好,后来不知怎么就不卖了。

售货员卖鸡子儿的时候,要用灯箱检验鸡子儿的好坏。灯箱上面有均匀对称的椭圆孔洞,里面有电灯炮儿,顾客来买鸡子儿,售货员把鸡子儿依次放到孔洞上,再打开灯箱开关,红的是好的,黑的就是坏的。

那年月,细盐很少,人们习惯买大盐粒,回到家里用擀面杖擀碎,放到罐子里留着炒菜、做陷儿用。芥菜疙瘩和雪里红下来后,几乎家家都用缸和大盐粒腌咸菜,大人都说大盐腌的咸菜好吃,越嚼越香。腌菜的盐水可以常年用,开春儿后要把缸里的盐水用火熬开,不够咸了,再往里面添大盐粒,省得夏天搁不住,到了腌菜的时候继续用。

来“大红门儿”买东西的,还有附近饭馆儿和单位食堂的,采购员大都推着手推车,蹬着三轮儿来采购。

“大红门儿”和东单、西单、崇文门菜市场差不离儿,是当时咱通县县城最大的菜市场,又在繁华地区,整天熙熙攘攘,川流不息。

有人问了,上“大红门儿”买东西,有塑料袋儿吗?不瞒您说,那会儿还真没有。早先,“大红门儿”和其他副食店包装食品的主要有蒲包、纸匣儿、荷叶、木纸、马粪纸、麻绳儿、纸绳儿等,都是不祸害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还是应当大力提倡的,省得那些顽固不化的塑料袋子给咱后代子孙找麻烦。

不同的商品,包装不同,比如熟食、点心、碱面儿、团粉用包装纸,鱼用马莲草,水果儿用蒲包或网兜儿,咸菜用小油篓,干果儿用“倒僧帽”纸袋儿,糕点用纸和纸匣儿,肉、肉馅儿用荷叶或木纸,您买河虾和豆腐要自带盆儿,打酒、打油和酱油醋需自带瓶子,买黄酱、麻酱自带罐头瓶儿、碗或小瓦罐......

老百姓去“大红门儿”买东西,常带竹篮子、网兜儿,网兜儿容积可大可小,网眼儿有疏有密,可松可紧,是用线绳、尼龙绳、玻璃丝分别编织而成用来装东西的网状提兜儿,商店都有卖的。这种网兜儿收拢时体积小,比篮子更方便携带,还能重复使用,不能用的时候还可以当废品卖,是当年盛行一时的包装。那时,常有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妇用彩色玻璃丝编网兜儿,用于逛街买东西或装日用杂品。

想当年,大大小小的副食店遍布于大街小巷,值得怀念的还有那个年代的货真价实,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大红门儿”。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