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东西文明的交错与中国哲学”:围绕《The Path》与普鸣教授对话

2018-02-23 20:49    

2017年10月15日,“国际学术工作坊——东西文明的交错与中国哲学:围绕《The Path》与普鸣教授对话”(International Workshop“Interact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Chinese Philosophy: A Dialogue with Michael Puett on The Path”)在东京大学驹场校区18号馆4层第一会议室举行。

普鸣教授(Prof. Michael Puett)是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并兼任负责中国历史的沃尔特・康纳德・克莱因讲席教授。普鸣教授在哲学、人类学、历史与宗教的相互关系中理解中国,旨在将中国研究纳入更大的历史背景和比较研究的框架之中。他面向哈佛大学本科学生开设的中国思想公开课受到热烈欢迎,以此课程为基础成书的《The Path》(New York: Simon & Shuster, 2016。与Christine Gross-Loh共著)被翻译为中文(《哈佛中国哲学课》,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日语(『ハーバードの人生が変わる東洋哲学』、早川書房、2016年)、韩语(더 패스:세상을 바라보는 혁신적 생각 ,김영사 ,2016年)等出版。

此次工作坊便以普鸣教授及其在西方哲学环境中讲授中国传统思想的本书为对话的对象,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学者,就其自身的背景和立场充分交换意见。首先,活动的召集人、东京大学的石井刚老师介绍了召开本次工作坊的缘由,向大家说明了筹备过程中与普鸣教授的沟通情况,并转达了普鸣教授不能亲自到会的遗憾之情。

接下来,参会的各位学者分为五组对普鸣教授的作品发表了评论。分别是:第一组:中山大学陈少明老师与延世大学白永瑞老师;第二组:东京大学中岛隆博老师与南洋理工大学朴素晶老师;第三组:中山大学吴重庆老师、东京大学小岛毅老师与京都大学森川裕贯老师;第四组:北京大学杨立华老师、东京大学石井刚老师、延世大学罗鍾奭老师;第五组:明治大学志野好伸老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志强老师。各位学者分别从普鸣教授的学术背景、以“礼”为线索重新思考中国思想的意义、通过中国思想反思现代西方思想的有效性、东亚语境中普鸣教授此著作的意义等方面展开了丰富的讨论。之后还进行了自由讨论。一桥大学铃木将久老师、东京大学的林少阳老师、王前老师、鍾以江老师也分别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发表了意见。

在各位学者的热烈参与下,讨论的话题也向各个方向深入地展开。这些问题都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关心,即普鸣教授提出的用“礼”为主要线索阐释中国思想的做法的意义。“礼”不仅仅是既有的秩序或规范,也是人在礼仪实践的活动中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的契机。礼仪实践也不是压抑自我、导致伪善的源头,相反,它正是不断确立自我认识的过程。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往更多地强调“礼”作为现有的礼教秩序的侧面,而此次活动集中展现了“礼”对于这种既成规则的批判性作用。这一论述对于当下流行的“忠于本来的自我”这一基于自然本性建立的社会、文化结构正有着切实的批判作用。同时,如果用这一更加广义的“礼”的观念去重新思考近代以来的东亚思想与历史,也许会有有益的新发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