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国外教育都是轻松又有趣吗?全英文的教学环境就是国际

2018-08-05 15:37    

国外教育都是轻松又有趣吗?全英文的教学环境就是国际教育吗?这些是不少国际学校的学生家长都关心的问题。在10月27日举行的首届国际化学校高峰论坛暨国际化学校行业年会上,500多位专家、校长、教师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国际化学校的发展趋势。

参会者一致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人才,而国际课程本土化创新将是国际化学校未来重要的实践方向。

人才观

“中国情怀”“世界眼光”

近年来,“面向中小学12年(K12)学习的国际教育”逐渐盛行。许多经济条件宽裕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学习国外中小学课程,准备参加国外的大学入学考试,以回避国内残酷的高考竞争。但进入国际学校是否就等于备战“洋高考”、国际化教育的核心就是全英文教学吗?这些都值得深思。

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梅德明表示,我们的国际化教育,或者我们的教育国际化,根本目的是育人,我们应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具有文化自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能传播中国声音、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才。“我们一定要站在本土的角度,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一定要为国家最高利益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服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现在国内一些家长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仿佛中国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欧美就是素质教育,他们的学生很快乐。但其实一些英美优秀的中学学生辛苦程度不输中国学生,美国的名校也照样看重学业成绩。”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表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西方的教育体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我们要慎重选择,不能错位嫁接。

课程观

国际课程本土化创新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本中认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要通过国际课程本土化的创新来实现,其中面临的挑战就包括如何引进国际元素、如何在考试招生制度上与国内做好衔接等。

在IB国际文凭组织中国区发展经理姜艳看来,国际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目的不是出国,而是根据中国孩子的特点,结合国际教育模式,培养出更优秀的中国孩子。“国内外课程融合,难道就是中国老师上一节课,外教上一节课,如此循环吗?当然不是。”

国际课程本土化不是简单地把外国教材翻译成中文教材,而是有一个过程。为此,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马学雷建议:对于一些国际化的机构,要从输出产品向合作开发转变,国际课程首先是国际合作开发的课程,否则可能做不好国际化的课程。

CAP(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可以说是国际课程本土化创新的范本。该课程由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发起,旨在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类似美国的AP课程。目前已开发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10门先修课程,并出版了相关教材。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0余所优质中学共同参与CAP线上和线下的建设。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已完成CAP的学分认定工作。约20万人在线上学习了CAP,已有超过1万名学生参加了线下考试。

行业观

形成全国统一的国际化学校标准

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一个针对全国国际化学校的统一行业标准。因此,如何定义国际化学校,如何评估国际化学校的办学质量,是当前国际化学校从业者热议的问题。为此,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曹文带领她的团队开始了与之相关的探索与研究。

在本次论坛上,曹文从理念设计、组织架构、团队组成等方面,介绍了亚洲、欧洲、美国学校的认证制度,参会学校代表与国内外专家对标准体系的制定,表示了深切的认同与期待。“国际范围内的教育评估组织有世界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学校协会,芬兰有教育评估中心。我们的行业标准如何定义服务范畴、意义和作用,不让它成为束之高阁的课题产品,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我国正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注重激发市场活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对此,许多参会学校代表及专家表示,希望在此大形势下,凝聚国际化学校行业力量,建立一个以凝聚引领、平台服务、规范自律的行业组织,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