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街头手艺人:织补女工孙秀华的“艺术”人生丨南京最美女性

2018-08-03 06:00    

天色慢慢黯淡下来,街灯渐起。孙秀华放下针线,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线头,开始收拾地上几个装满衣服的塑料袋子。

“该回去做饭啦,一会儿他们都要回家吃饭了!”她笑呵呵地说。说罢一手拎上几只袋子,一手提起一张小马扎,匆匆地奔向街角,很快消失在人流中。

走上织补之路

孙秀华是徐州丰县人,今年整整50周岁了。

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显老,肤色偏黑,眼角有深深的皱纹,头发中夹杂了少许银丝,眼神却显得格外明亮淳朴。

太平南路,浦发银行与太平商场之间的巷子口,是她盘踞了十多年的“据点”。

巷子里人来车往,吵闹喧嚣,她安安静静地穿针引线,缝缝补补,仿佛周遭的一切与她无关。只是凭借着一双巧手,将一件件破损的衣物,修补得“天衣无缝”。

听说要做采访,她很郑重地停下手中的活计。

“我在这儿做织补已经十几年了,老主顾们都习惯了我的存在,我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孙秀华笑咪咪地说。

2003年春天,刚满36岁的孙秀华,和五妹一起来到南京。

他们家8个兄弟姐妹,孙秀华排行老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6岁就开始帮衬妈妈带弟弟妹妹,10岁那年,读完了小学四年级,辍学回家。

那时候的农村,算上老人小孩一大家子十多张嘴,日子过得真是艰难。熬到了嫁人的年龄,媒人上门说亲,孙秀华和其他农村姑娘一样,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结婚生子。婆家也很穷,守着几亩田地讨生活,经济上非常拮据。

那时候五妹大学毕业,准备在南京找工作。看到姐姐家里穷困潦倒,心疼地说,“姐,跟我到南京去吧,咱给人打工,怎么也比呆在家里强!”

五妹是个性格好强的姑娘,带着孙秀华说走就走。不过,她们刚到南京时,就遭遇了灭顶之灾,两个人乘坐公交车,钱包被偷了。孙秀华急得要哭,五妹抹了一把脸上的汗,安慰她道:“别担心了,在城里只要手脚勤快不偷懒,饿不死人的!”

酷暑炎天,五妹脱下高跟鞋,光着脚走在街头,到处问人家要不要勤杂工?

最苦的时候,一个星期才能吃一次鸡蛋,那是姐妹俩最好的菜。

其实在南京也有亲戚,但是五妹说,咱不要去给人添麻烦,别人帮得了你一时,帮不了你一世,任何时候还得靠自己!

五妹带着她摆摊做过小生意,开过服装店,后来又做起了教育培训机构。现在已经做得风生水起,成了行业里的一个品牌。

五妹的自强和坚韧,深深地影响了孙秀华。

她寻思五妹的培训班,自己也帮不上忙,还是要自谋出路,不能成为五妹的累赘。看到街头有人做织补,她受到启发,以前在老家,家里穷孩子多,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可是孙秀华最擅长的活计。

担心手艺生疏,她在家里拿了几件旧衣服练手,苦练了一个月,织补技术突飞猛进。

2004年冬天,在太平商场东门外,一个小板凳,一块写着“织补”的硬纸牌,一个布包,孙秀华开始了她的织补生涯。第一天摆摊,直到傍晚才有个大爷来补大衣。看见她包里只有织补工具,一件补好的衣服都没有,大爷显得很犹豫。最终,老人还是相信了她。“我用了整整一天来做第一单生意,也挣得了我平生第一笔织补收入——10元钱。”回忆起最初的创业,孙秀华有些激动。

织补是个精细活,靠的就是口碑,因此每一件活儿的质量都很重要。对自己的工作,孙秀华有着清醒的认识。刚开始好多顾客尝试着拿旧衣物给她补,一次补好了,有了信任感,就介绍给自己的亲戚朋友。生意慢慢好起来了,孙秀华每天都能接七八件活,有时候一天的收入上百元。为了多接点活,孙秀华每天早出晚归,有时顾客要的急,晚上还得加班加点地做,经常要忙到凌晨两三点才能休息。

这种活虽然不耗费体力,但连续埋头几个小时后,一抬头什么都看不见了。

“你给人家补好了衣服,人家高兴,自己也喜欢,所以苦点儿累点儿都不怕。”为了保证质量,一个指头大的洞,孙秀华得补上大半天;有时为了找到合适的配线,她会跑遍大街小巷。光顾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了,百分之八十的都是回头客,有的顾客开着车专程来找孙秀华。

“这件羊毛衫原来被钉子挂了一个洞,我织补了一下,你现在能找到我织补的洞在哪儿吗?”孙秀华戴上了老花镜,拿起一件衣服递给我。仔细端详了半天,确实找不出原来的洞在哪里。

“我们也是靠技术吃饭的!”孙秀华有些骄傲地说。

生意好时一个月挣6000

织补十多年,孙秀华很是感慨。

她亲眼目睹了南京太平商场这一带十几年的变化,周边的建设越来越繁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大上了。现在百十来块钱的衣服坏了就不再修补,直接丢掉买新的。一般只有贵重的衣服才会拿来找她们织补。

“我们接过的活中有不少都是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衣服。有些牌子我们不认识,但好像听说是国际大牌。”

附近织补的价格都一样,但是每个人的手艺不一样,所以收费的多少也会有点差别。

“缝补毛衣,1厘米5块钱,高档西服、羽绒服贵一点,10块钱一厘米。除了缝补衣服,还可以裁剪、绣花。有的衣服用针线不好补,就绣一朵花盖上,小花30元一朵。”

绣花都是找别人先用电脑制图,她们再一针一线地缝上去。

生意也分旺季和淡季。夏天的时候衣服不多,越到冬天,生意越好。被虫咬的羊毛衫、烟头烫坏的贵重大衣、开线的礼服……她们都能给补好。

“有时候运气好了,接的生意都忙不过来。到了冬天,毛衣、羽绒服、西装都多起来了,并且衣服一般比夏天的贵,过来织补的人也多。生意好的话,一个月能挣个6000块。”

孙秀华很开心,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

一年后,她把儿子从老家接到了南京上学,并让丈夫也跟了过来,找了一份体力活。虽然辛苦,但一家三口总算在一起了,而且每个月都能在银行存上一笔小钱,日子有了盼头,比起在农村的生活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她和五妹在南京安顿下来后,并没有忘记家里的兄弟姐妹。

“农村太穷了,兄弟姐妹中只要有一个人生活好了,全家人就有了指望,一个带一个出来,相互帮忙,就都好起来了。”

2007年,四妹妹跟着她来到了南京,跟着她学做织补。她手把手地教,等妹妹学会了,姐妹俩一起来来去去,每天接了活以后,一人分一半,一边干活,一边说说笑笑,好不快活。

“为什么没让妹妹另找个地方呢?这不是抢了你的生意吗?”“姐妹俩在一块,有个照应嘛!钱不是最重要的。”

四妹安顿下来后,最小的弟弟,学了汽车修理的技术,也来到南京,开了自己的修理店。

然后是大姐,投奔她们来了。大姐没有做织补,而是做起了煎饼生意,在距离她们不远的八一医院门前,推着小吃车进行正规经营。

每天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怕错过了客户,孙秀华留守,四妹一路小跑着到大姐那边,拿上两个煎饼再跑回来,这就是她们的中午饭。

她们的生活十分节俭,即使花上5元钱买盒快餐都舍不得。街对面各种饭店林立,孙秀华说她一次也没有进去过。

唯一的一次,是上职业技术学校的儿子过20岁生日。儿子跟她提出来,快毕业了,要请几个要好的同学吃顿饭。孙秀华爽快地拿出300元钱说:去吧,和同学好好过个生日!

儿子说:妈,你也一起去吧!

孙秀华看看自己一身洗得褪色的衣服,笑着说:“妈妈太寒酸了,你不怕丢面子吗?”

让她欣慰的是,儿子大声地说:“我们凭劳动挣钱,有什么寒酸的,这钱是你一针一线赚来的,妈妈你一定要去!”

那天,儿子带着她到了饭店,并把自己的同学带到她的面前,向同学骄傲地介绍:“这就是我的妈妈!”那一刻,孙秀华觉得,这辈子再大的辛苦也都值了。

梦想就是买套房子

孙秀华对目前的生活比较满意。

特别是今年7月,儿子从职校毕业后,自己找到了工作,每个月可以向她上缴工资了,虽然不多,但她和丈夫也感到很开心。

儿子学的是汽修技术,跟小舅舅一样。不过小舅舅早已做了老板,还和别人合伙开了一家4S店,买房买车,成了兄弟姐妹中最早脱贫的成功人士。

小舅舅并没有忘记兄弟姐妹,在他的援助下,另外几个家庭也来到了南京。

儿子没有去小舅舅的4S店上班,而是自己找到的工作。这是孙秀华的意思,小孩子需要历练一下,多出去闯闯,而不是一毕业就受到长辈照顾。

她始终记得刚来南京时,五妹说过的话:任何时候还得靠自己!

迄今为止,老孙家除了2个哥姐留守老家,其他6个姊妹都在南京落下脚来。大家齐心协力,逢到一家要买房,其他几家人都会拿出积蓄,倾力支持。

孙秀华也想着在南京买套房子。

“看孩子的意思,是不想回老家了,以前想着,如果一家人共同努力,将来买个房子还是有可能的!”但是眼看着房价飞涨,一年比一年贵得离谱,买房暂时也只能是一个梦想了。

不过,孙秀华也没有为房子发愁,因为开培训机构的五妹妹也买了房子。

有了房子的五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孙秀华一家和四妹一家接到自己的房子里。“你们以后就住在这里,都不要到外面租房了!”五妹妹是女强人风范,说到就要做到。一大家子人在一起,一住就是好几年。虽然拥挤了一点,但从来都是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五妹是为我们着想,这些年,是我们连累了她!”

“你们的五妹夫会有意见吗?”

“不会的,五妹夫是我们徐州人,农村里出来的人,能够理解我们的不容易。小弟弟娶的也是我们徐州的姑娘,他们为我们这个大家庭付出得最多,如果换成了城里的姑娘,是不能够理解他为了家人,甘愿付出所有的那份心意,也不会愿意去帮衬其他的兄弟姐妹……”

常年埋头坐在路口,冬天风吹夏天日晒,今年50岁的孙秀华显得比同龄人要老一些,尤其是一双手更是“写”满了辛劳。

“干我们这行的,长年都在外面,皮肤什么的肯定都不好。一年中冬天最难受,在外面一坐就是一天,不能到处走动,由于要动针线,手一直得露在外面。”

高温天气时,浦发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会招呼她们进去吹空调,喝水,可是她们不会进去。

一是不愿给人添麻烦,二是这样的严寒酷暑她们已经习惯了。

孙秀华记得,有一次天快黑了,一位男性顾客来织补一件羽绒服,那衣服袖子上破了一个洞。不是太复杂的活,她交给四妹。那时候四妹怀着二宝,挺着大肚子,手脚麻利的修补好了,收了人家7元钱。她们没有想到,第二天一大早,那个人又把衣服拎了回来,说这手工他老婆不满意,要她们退钱。姐妹俩都懵了,从来没有遇到这种事,男人不停地指责谩骂,说如果不退钱就让她们做不了生意。这时,旁边一位年轻的姑娘实在看不下去了,从钱包里掏出一张10元,扔给男人,说道:“你滚不滚?不滚我抽死你!”

“南京还是好人多!人家对我们好,我们也要好好回报。”孙秀华说,逢到有人需要看个车,指个路,她们都会热心帮忙。有的顾客拿来的衣服问题不大,那就干脆不收钱。

“钱不是最重要的!”孙秀华强调,“从小妈妈就教育我们8兄妹,吃亏是福!”提起母亲,她很感慨。

“妈妈辛苦了一辈子,穷了一辈子。去年弟弟把她接到南京住了一段时间。我们给她买吃的喝的穿的,她总是说浪费。我想让她开心,每天回家之前,就往钱盒子塞满零钱,到家后交给她,让她帮我数钱,她就会数得特别认真,特别欢喜,说没想到女儿做针线活也能挣钱……可是,以后她再也不能来南京了,我的妈妈,她走了……”

孙秀华的眼泪哗哗流了下来。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