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旅游 >正文

探访:第三八达岭 绥中明长城

2018-07-24 20:59    

绥中县,号称关外第一县。这颗镶嵌在辽宁省西部、山海相接的璀璨明珠,备受社会的关注,在绥中县西沟崇山峻岭之间,你可尽情领略明代长城的雄伟英姿。

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跃上葱茏翻山岭 触目惊心看奇峰

史料记载,燕、秦、汉、北齐、辽、明各朝各代,都在辽宁省境内留下了长城遗迹,目前,已知长城总长度约2350公里。其中,要数辽西绥中县长城最为雄伟。

驱车430余公里,记者来到绥中县城后,经打听得知,长城距离县城还相当遥远。沿“102国道”一路西行约50公里,便是前所镇。从前所镇一路向北,层峦叠嶂、绵亘起伏的燕山山脉扑入眼帘,蔚为壮观。谈笑间,车辆驶上九曲十八盘的盘山道。盘山道峰回路转,多为“胳膊肘”急弯路,甚为险峻。

翻山越岭之后,车辆沿一条依山势斗折蛇行的河流,在山谷中逶迤穿行。当地人介绍说,这条河流叫“石河”。石河河床上,全是白洋洋的碎石,可见“石河”名不虚传。车轮下,是颠簸坑洼的砂石土道;四周,是斧劈刀削、怪石嶙峋的山峰。颠簸了约40公里山路后,当天下午2时30分,记者终于来到了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小河口。小河口的30多户民房,参差错落地依偎在群山怀抱之中。这里是山谷的尽头,那条蜿蜒于山谷中的河流,便发源于此。于是,记者顿悟“小河口”的含义。

石碾子让人看了有些文物的感觉

古长城依山而上长城气势贯长虹 人称“第三八达岭”

由绥中县加碑岩乡山神庙村向东,经永安堡乡西沟、锥子山,至小河口村,这段东西走向的长城,不仅选择的山势最为险峻,且建筑布局甚为雄伟壮观,被有关专家誉为“第三八达岭”。

西沟村位于绥中县西北部。永安堡乡政府驻地,位于隐藏在山谷间的大甸子村。当地峰峦起伏、群山叠翠。长城,便高卧在西沟村南山的山脊之上。

从大甸子村东去,车行约15公里,便来到长城线上重要隘口“大毛山口”。当地传说,此地山岭下南面,有一个状若蹲踞大猫的小山头,于是人称“大猫山口”。久而久之,当地人们便叫成“大毛山口”了。“大毛山口”岭高坡陡,乘车扶摇而上,公路在山间盘旋、急转,令人心惊目眩。车上岭端,长城蓦然扑入眼帘。但见苍山如海、层峦叠嶂、松涛翻滚、四顾茫茫。山脊之上,长城绵亘、敌台林立,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西沟长城是万里长城的主干线。由此向西,经绥中加碑岩乡山神庙村,便是河北省抚宁县。从抚宁县向西,长城直通北京八达岭、居庸关。从西沟村东去,过锥子山、蔓枝草、石匣口,直到小河口村,长城便止于东面的山谷之中。

古长城峭壁嶙峋“锥子山” 石碑刻记四百年

“锥子山”名如其山。在莽莽群山之中,一座圆形山峰突兀拔地而起,山端尖锐,远望如锥,故名“锥子山”。从永安堡乡政府驻地大甸子村,东去行至金家沟南眺,便能见到山形奇特的“锥子山”。过金家沟村,沿山道登山,便可来到“锥子山”东面长城近边。再沿长城城墙向西攀登,就能登临“锥子山”。“锥子山”峭壁嶙峋,下临无地,俯身下探,令人心悸。此间,长城由东、西、南三面而来,齐聚“锥子山”悬崖峭壁之间。于是,“锥子山”恰似一座硕大无朋的天然敌台,将三道长城集于一身,形成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

从“锥子山”向西的长城,均用青砖砌筑,至今保存尚好,其垛口、女墙依然健在,有些敌台的铺房尚能见到。由“锥子山”向南,长城迤逦而行,跨越山峦,经过“九门口”长城,直抵山海关。

“锥子山”附近金家沟北面长城之上,保存着印有“德州秋班营造”字样的城砖。更为珍贵的是,在曹家房子屯南面长城敌楼上,还保存着一甬《椴木冲楼题名记》碑。碑文刻有明代“万历五年闰八月”、“钦差巡抚辽东兵部右侍郎张学颜、钦差镇守辽东总兵官左都督李成梁”等字样,记载了这段长城的建造历程。

古长城

雅致村名“蔓枝草” 长城横贯扼山道

“蔓枝草”是个村庄,位于大甸子村南一里地左右,一条南北走向的平坦山谷之中,村子东西两侧皆为纵横交错的山岭。此间的长城,皆由“锥子山”向东而来,在“蔓枝草”村西山山脊上下到平地,再向东面山巅一路延伸。细心观察,此间的长城皆为石头砌筑,沿陡峭山体陡直而上,形成连续阶梯形状,十分别致、壮观。长城墙体上,每隔约100米,便有一座砖筑高大敌台,巍然屹立山头。各个敌台相互呼应,形成防御屏障。“蔓枝草”村长城的军事功能,主要用以扼守山谷谷口。

石匣口村,位于“蔓枝草”村东南,一个狭窄的谷口处。谷口北面,为自西向东流淌的石河。山谷之中,另有一条小河流入石河。此间的石筑长城横断小河,堵住山口,中间留出水门。这段长城十分险要,在长城内侧东山上,留有明代“万历元年”修筑长城的摩崖石刻。

雄奇山势隐“长龙” 壮美“小河口长城”

在小河口群山环合的尽头,雄伟肃穆的长城,蓦地出现在记者眼前。这便是名不见经传、鲜为人知的一段“隐秘长城”。但见南面呈75度角的山坡上,自上而下贯穿着一道长城,山顶上,一座巍峨的敌楼,背倚孤峰虎视眈眈而立。这段长城,已坍塌残败不堪,仅剩下不高的墙基,裸露着业已剥蚀的青砖,满目苍凉。北面高山上,一座敌楼雄居山巅,青龙般的长城顺山势蜿蜒而下,直抵山谷地势平缓处。位于山谷中的长城,残高约6米,厚达六七米,露出地面的基础为两层红色条石,条石长1.14米、宽52厘米、厚51厘米。条石基础之上为青砖砌筑,白灰灰口,青砖长38厘米、宽19厘米、厚14厘米。这段长城南侧,呈整齐断面,墙砖已经风化、剥蚀出凹槽和圆角,部分墙体业已开裂;墙体内充填着碎石夯土。

羊倌刘老汉说,这山便是“锥子山”;当地人们习惯称这里的长城为“小河口长城”;山谷地势平缓处,是长城的一个“隘口”,当年曾有重兵把守。记者发现,南北两段长城中间的山谷地面上,散乱着不少长城的石料、青砖,结合此间长城的砌筑形制、地势结构等,足见羊倌刘老汉的“隘口”说,此言不谬。

记者在此间看到,依附于连绵起伏山脊上的“小河口长城”,城墙、敌楼、敌台、烽火台,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经坍塌、残败。由于山势险峻,不少伫立于山巅的敌楼、烽火台,人们难以攀援抵达。令人惊叹的是,一些敌楼的门楣、墙砖上,还雕刻着许多各式花纹和鸟兽图案,尽管历经700多年风雨剥蚀,这些图案仍清晰可见。

距长城东北约1公里处,一座老房子依然完好。这座房子共有6间,为穿堂格局,东面有窗,窗前有火炕,十分古朴。当地农民介绍说,这座老房子至少有300多年历史,是守卫长城“隘口”的一名“把总”修建的。史载,明代的“把总”相当于连长,带兵160人。

当地文管人员介绍说,“小河口长城”总长约8公里,约有31座敌楼、18座敌台、14座烽火台;距“九门口长城”仅有8公里;距“山海关长城”40多公里。史料记载,“小河口长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在燕长城基础上修筑的,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长城至此终到头 “金牛洞”中藏黄牛

金牛洞,位于小河口村东山上。在此地段,石河由西流来,刚刚接触金牛洞山,便沿山脚折流而去。由西而来的石筑长城,经过石匣口村之后,仍沿石河南岸山岭曲折向东,最终延伸至河口村附近,然后越过石河,直上岸边高山,来到半山间的金牛洞旁。这里的长城,索性修筑在陡直的石壁上。

金牛洞宽6余米、高两余米、进深约5米,洞口朝南。此间的长城亦为石筑。当长城越过石河时,原来筑有水口关门,据险筑墙,工程浩大。金牛洞,成为这道长城东端终点。

长城至此而终止的原因,当地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

传说,当年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并不知道在哪里修筑、最终修筑到哪里才是终点。为此,秦始皇十分焦虑。一天,一位神人告诉秦始皇:依照老黄牛行走方向修筑长城。于是,秦始皇下令,沿着老黄牛行走足迹,一直向东修筑长城。当老黄牛行走到绥中河口村附近时,突然趟过石河,奔上岸边高峻的石头山,然后钻进半山腰一个石洞之中。修筑长城的民工们,便将长城一直修筑到山洞旁边陡峭的石壁上。再看那头老黄牛,早已不见踪影。于是,长城只好修筑到此为止。当地人们,便将这个山洞叫做“金牛洞”。

(邱宏/图文)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