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笔守一城 画说沈阳

2018-07-12 13:04    

他说,从上世纪80年代,两岸杂草丛生,到当前高楼林立、“大钻石”点缀,他一直在画浑河;

他说,30多年,他坚持——钢笔、宣纸、速写——画一座城市;

他说,他必须坚守一名新闻美术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他说,他的愿望,是通过画作唤醒人们,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沈阳这座城市的文化与文明——

新沈阳·老沈阳

记者:关于新沈阳、老沈阳,涉及一个节点、分界的问题,请您谈谈。

吕洪臣:实际上,一个城市就是一本书,我们每个人在这本书里,不知不觉都会留下痕迹。只不过是我在这本书里画上了几幅画,这一画就是30多年。这30多年,面对一座城市的变化,如果从开始一直跟到现在,应该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城市在发展、在变化,特别是沈阳近些年来的变化更大,发展的速度特别快,我还得加快步伐,跟随这个时代,跟随这个节奏,还要去继续画沈阳。把它记录下来,今后还是会成为历史。

前一段时间,我到了浑南,画了一幅浑河的长卷——浑河两岸。

浑河两岸近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在十几年前画的浑河作品,在沈阳日报发表过。现在画起来,景色美了、绿化也漂亮了,也更洁净了,盛京大剧院、奥体中心,这些典型的沈阳建筑,在浑河两岸,像宝石一样。

如果要划分的话,我觉得中街这一带、老北市这一带、太原街这一带,可算作老沈阳,从五里河开始,往南推,直到浑南,这可能是新沈阳的一种标志。在我印象当中,简单的划分就是这样。

初衷·愿望·情怀

记者:您为什么对画沈阳情有独钟?创作冲动源自什么地方?

吕洪臣:这跟我的职业有关系,我在沈阳日报做了二十七八年的美术编辑,那个时候,沈阳日报专门为我开辟一个栏目,叫《盛京速写》,这在全国新闻媒体中也是不多见的。

我从上世纪80年代还没到报社工作的时候,就开始画沈阳,那时候是沈阳日报的通讯员,作品也经常在沈阳日报一版见报,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沈阳日报之后,我画沈阳的作品就越来越多了。

改革开放30年,我见证了沈阳一草一木的变化,直到如今,画老沈阳,就是——画说老沈阳,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新闻美术工作者,我觉得,自己应该有这个担当、有这个责任,就有那么一种情怀。

记者:许多读者认识您,是从您的作品南运河、钟鼓楼、中街、沈阳的大街小巷,这些作品开始的,画这些是出于什么考虑?

吕洪臣:画老沈阳,我在八年前就有这个想法。我画了上千幅新沈阳,画这组老沈阳呢,早就有这个愿望,我出生在沈阳、长在沈阳,小的时候也看过沈阳的有轨电车,包括古城墙、九龙门……我就想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后人知道。文字可以记录历史、图片可以记录历史,那么用绘画的形式来记录历史,我想就是更加真实,也是唤醒我们沈阳的市民,让他们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现存的、遗留下来的这些古迹。

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我收集2000多张老照片,通过老照片,我一一绘画而成。这里有许多是二度创作。老照片都是瞬间拍的,当时的一些老百姓所接触到的一些生活信息,照片没有拍进去,我根据历史资料,充实进去了,这样就可以还原老沈阳当时的现状,也是还原了老沈阳的一些百姓生活状态。画老沈阳我费了很大功夫,倾注了很大的精力。

记者:您作南运河组画的时候,就考虑了围墙和鲁迅雕像的问题,画出了开放状态下的鲁迅像,绘画是摄影不能取代的。在绘画艺术上,您的作品有些什么独到的地方?

吕洪臣:速写就是写生,写生就是写现场、写现实的东西,这种写生,它比较灵活。

我画的无论是老沈阳,还是新沈阳,包括画南运河和北运河,我觉得,它比拍照的照片要有生动感,它有取舍,速写比较灵活,可以把树墙打开,画里边的东西,也可以夸张一点,它是用散点、多点透视的方法,通过绘画的这种技艺,把景观记录下来。

记录历史,不是今天和明天的事情,它是一份永恒的工作,我们土生土长在这里,对沈阳有着一份挚爱之心,这永远不会改变。

困惑·突破·尝试

记者:您在创作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一些困惑或者困难,是如何应对和解决的?

吕洪臣:我的作品中有一组叫《奉天古城》,这个被称为沈阳的《清明上河图》,这个创作过程应该说挺困难,把题材组织起来,是挺难的一件事情。城市虽然古老,但是景观比较散落,不是集中在一个背景上,把它形成一个长卷,还需要表现地理位置,难度非常大——变成一个平面、拉长,又不失当年的实景。我查了很多资料——当年的地图、当年的文献,这个工作做了好长时间,后来才下笔。下笔的过程中也非常谨慎,各种建筑的年代不同,有的是上世纪20年代建的,有的是30年代建的,要把它们融为一体,要在画面上把它们统一起来,费了很多周折,这组画的创作,应该用了一个月。

先后我画了两组,这两组画都得到了当时辽宁美术家协会主席宋雨桂先生的指导和鼓励,包括他补笔、指点和题跋。

我的速写是在宣纸上画的,宣纸是国画的用纸,特别是生宣纸,又薄又透,钢笔尖是铁的,钢笔速写是西洋画。用钢笔画在宣纸上,应该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笔一迟钝就会出大大的墨点,如果非常快速地去画,又容易把纸划破,要掌握这样的技巧,需要时间、需要经验——创作中主要是轻松、快速、准确,三个要领,说起来简单,画起来很不容易。

当然,钢笔在宣纸上作画,有时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稍迟钝一点,有一点洇,可能比没有还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这组画说老沈阳,部分作品2015年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进行了展览,得到了俄罗斯的专家,特别是列宾美院的一些教授的认可,给予极高评价。

记者:宣纸钢笔速写,您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有没有前人做过同类的尝试?

吕洪臣:我是画国画出身,国画是毛笔在宣纸上画,速写是我工作的一个部分,它俩相合,我是一种探索,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包括掌握它的一些技能和技法,经过十几年的磨炼,形成了这种风格。有的人也尝试过——不好掌握。

经过我多年的尝试——钢笔和宣纸可以结合到一起,于是就出现了既是速写又像工笔的小国画,仔细看,有速写的痕迹——快速、准确、流畅。

钢笔在宣纸上画画,虽然是我的尝试,但是我觉得可以推广,比如说我们画扇面,现在扇面就是宣纸装裱,很多人是用毛笔画,我用钢笔画,可能有时效果还更好——生动、灵活。我有信心想把这门艺术推广下去,这也是我的愿望。

新时期·新景象

记者:您不同时期的长卷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过吗?

吕洪臣:我画浑河,是经过几段画的,上世纪80年代画过,浑河是没有建筑的——杂草丛生,主要以树为主,自然景色。到上世纪90年代末,就出现高楼了,到今天,高楼林立了,能体现出大都市的气象。

记者:这回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挂牌了,沈阳片区也是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以后您的创作空间会更大。

吕洪臣:画沈阳的工业,我上世纪90年代画得很多,经常到工厂去画。以前画的那些,工厂机械设备大部分都是手工在操作,画起来很有味道,现在都是在屏上操作,都是在电脑上操作,要仔细分析,还是有画头儿——新时期、新景象。

个展·办馆·感悟

记者:请您谈一下即将在辽宁美术馆做的您的个展。

吕洪臣:“画说老沈阳”从筹备到现在有八年,实际画的时间是三年,有500多幅,市委、市政府,特别是市委宣传部,对我这个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4月22日,在辽宁美术馆,将举办“画说老沈阳”吕洪臣速写作品展。我大半生画了这么多老沈阳、这么多新沈阳,还是头一次办这样的展览,头一次让这些作品面向老百姓、面向艺术家,这也是实现我的一个愿望、一个梦想。

对此,我很忐忑、也很激动。忐忑呢,我觉得这个工作还没有做完,也没有画完;激动是作品能得到这么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我们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我们不忘初心,把“画说老沈阳”展示在世人面前,我感到很骄傲、很幸福。

宋雨桂先生为本次展览题写了展标。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得到更多专家,包括更多老百姓的宝贵意见。

记者:请您谈谈沈阳日报美术馆的运行情况。

吕洪臣:沈阳日报美术馆于2013年8月竣工,到现在3年多了,承办过130多场绘画展览,这在辽沈地区,乃至在全国也不多见。

中国美术家协会去年9月到沈阳日报美术馆调研,他们非常赞同、非常肯定沈阳日报美术馆的工作——惠民展览多、高层次展览多、学术主题的展览多。其中惠民展览有50多场,大部分是来自于基层、来自于百姓的展览。

记者:我们的采访是说艺术、谈人生,感悟性的东西,请您说一点吧。

吕洪臣:我觉得,作为一名新闻美术工作者,应该有责任、有担当,特别是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要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

吕洪臣

1960年生于沈阳,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美术学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沈阳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沈阳日报书画院院长,沈阳日报美术馆馆长。

标签:一城 画说 沈阳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