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曾让员工工资翻番的鲁冠球走了 我们到底在怀念他什么?

2018-06-26 19:54    

“你不关心工人,工人为什么为你工作?”——摘自鲁冠球创业自述。

浙江有一个企业家,他曾登上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成为继邓小平之后的第二人,他也曾用三年的时间,将员工工资总额翻了整整一番,他就是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鲁冠球。10月25日,这位耕耘40多年不曾停歇的“常青树”,带着他未尽的事业与梦想走了,享年72岁。

从变卖家产,带领6名员工起家的“农民儿子”,到领导超4万名员工,缔造出总营收破千亿的“浙商教父”,经历了风云激荡的创业40多年,见证中国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鲁冠球“万向帝国”至今屹立不倒,鲁冠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奇人,万向集团的成果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翻开鲁冠球的口述创业史,答案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鲁冠球

鲁冠球曾被《福布斯》称为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全球领袖”,在2016年胡润富豪榜上,其家族以550亿元排在汽车富豪榜首。

参、控股10余家上市公司,旗下产业横跨汽车、金融、农业、能源四大产业,在美国、德国、英国等10个国家拥有近30家公司,海外员工超万人,且都是通用、大众、福特、克莱斯勒等国际汽车大牌的配套合作伙伴,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达12%,如今的万向集团可谓一个资本帝国。

“员工任何小事都是大事,这就是我的创业史。”——鲁冠球

为员工福祉是万向集团的企业文化,也是鲁冠球一生的追求。“员工工资要比去年增长25.89%,明年再涨25.89%。”从2006年到2009年,鲁冠球用三年时间履行了对员工提薪的承诺,将员工工资总额翻了整整一番。鲁冠球十分注重员工的培养,他认为要做到“两袋投入”,即钞票往员工的口袋里投,知识往员工的脑袋里投。无形投入,最主要的是指品牌的建设。质量好的产品能卖20块,有品牌的产品能卖40块。无形的东西是可以无限地发展的,做到无形就做到无限。

40多年来,鲁冠球深耕汽车零配件制造业,不曾停歇。他说:“别人工作5天,你就365天都不休息,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定能成功,这就是我的成功秘诀。”实干家的作风或许来源于鲁冠球的坎坷创业经历。

“我想得很清楚,不种地。”——鲁冠球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15岁的鲁冠球初中辍学后,经人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打铁学徒。之后由于人员精简,他被辞退。回家后,鲁冠球收了5个学徒,挂上大队农机修配组的牌子,在小镇上开了个铁匠铺,为附近的村民打铁锹、镰刀,修自行车。在当时,这样的个人行为不被允许,为躲避检查,6年间,铁匠铺一共换了7个地方。

直到1969年,24岁的鲁冠球变卖全部家当,筹集了4000元,带领6个农民,以一只火炉、几把榔头、一个84平方米的房子,创办“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由于资源极度匮乏,工具奇缺,为了寻找原材料,鲁冠球甚至要走街串巷辗转废品回收处。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等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

“大环境好一点,我们的步子就快一点。”——鲁冠球

蛋糕做起来了,但按规模来说,依然只是一个小作坊,如何才能把它做大成为鲁管球思考的问题。

1979年,《人民日报》刊登一篇社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鲁冠球据此判断中国将大力发展汽车业,于是决定砍掉其他项目,专攻万向节。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为了处理好,体制关系的处理事关一个企业的生死,而鲁冠球用他的智慧创造性地开展了中国乡镇最早的产权制度改革,而这成为鲁冠球商业哲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笔。

1983年,鲁冠球实施了产权改革,他将万向节厂所有资产的50%归企业所有,50%归乡政府所有;乡政府不参加企业利润分配,企业以销售额的20%作为管理费上缴乡政府,并作为销售费用计入成本。1992年,他又“花钱买不管”,通过资产清晰的方式剪断乡镇企业与当地乡镇政府模糊不清的产权关系。

次年1月10日,“万向潮A”在深交所上市,鲁冠球成了最早拥抱资产市场的民营企业家之一。越做越大的万向集团,在2000年之后,先后收购了美国舍勒公司、百年老店美国洛克福特公司、美国UAI公司,一举成为世界汽车零部件巨头。

巧妙地处理好与体制的关系,在产权改革中成功转型,并依靠自己独特的商业哲学,打造出一个巨大的“万向帝国”,鲁冠球的敏锐和睿智,使万向帝国的商业大厦不仅屹立不倒,而且更加靓丽,他的常青法则也成为国内企业界和学界的热门话题。。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