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情感 >正文

一辈子就这样了么:送给30岁还一事无成的人们!

2018-06-05 14:0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的圣人说。

想想周遭,现如今高速发展的中国大家庭内,30岁又一事无成的人大有人在,那是否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呢?

01

看命题

知名论坛曾有过这样的讨论:30岁,如果你还没当上管理层,或者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那你一辈子基本也就这样了,这句话一出,不仅悍然而感,设身处地的想想,不无道理:

一个人到了30岁,他也工作了七八年了,如果还没能当上管理层,或者在专业领域作出突破,那只能说明,这个人花了七八年,都没能展现出你的能力,也就是说,这个人的能力已经到了上限。

这样的论断,对或者不对,暂且搁浅一边,我们来分析分析这毒鸡汤的问题所在:

人性有个特点就是对事物的原罪,有两个特别明显容易犯的错误:

当自己做的不好时,会认为是外界的因素左右了失败;

当别人做的不好使,会认识是能力的因素左右了问题

归纳起来人性就是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的动物

当我们到了30岁,还在从事基层的执行工作,你自己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吗?

多半不会。

我们会认为,是外界的原因,比如家庭因素,环境因素,运气不好,际遇不济,诸如此类,使得自己一直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职位。

你看人性就是宽以律己又严以待人就是这个道理。

客观的说:一个人到了30岁,没有当上管理层,或者成为技术专家,并不一定意味着他能力不行。很可能只是因为试错时间太长,还来不及在一个位子上坐稳而已。

毕竟,从毕业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找对发展路径,一路顺风顺水……这样的人有,但绝对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在摸索之中,不断进行尝试,不断碰壁,再转身,换别的方向……

有些幸运的人,在不断摸索和试错之中,所积累到的经验,可以复用,从而缩短晋升路径。这是很理想的情况了。

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转行,也许就意味着之前的经历完全白费,不得不从基层做起。

这就是时间,而时间是匆匆的,又难有回头。

时间是打败一切的东西。不知不觉你就30岁啦。

说回这句话本身,它有没有道理呢?也有。

30岁在事业上仍未突破,主观上,未必是能力限制;但客观上,确实会有诸多问题:

第一,用人单位会有疑虑:互联网,金融,咨询,创意,这些看起来光鲜的行业,无不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原因无他:年轻人便宜,好用,有冲劲,还愿意学习。

第二,你的成长性会逐渐降低:30岁前,利用一切时间学知识,学技能。

30岁后,你得用钱去换技能。因为学习的成本太高了。

不可否认,30岁往后,你的精力、体力,都会慢慢下降;同时,你的时间成本会飙升 —— 30多岁的你,已经很难花几个月、几年去学一样东西了,这对你来说太过奢侈。

02

怎么办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个问题?答案就是:尽早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

啥是优势领域?来看个案例吧:

上个世纪,美国政府在筛选外交官时设计设计一套机制,著名研究员麦克利兰研究了这套测试机制,发现测试主要着重在“知识”和“技能”,他的团队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发现最优秀的外交官,并非那些知识丰富、技能杰出的人,而是具备极高的人际敏感性、能够快速融入当地文化的人。而这一点,在测试机制里面是完全被忽视的。

基于此,他提出了一个理论:我们总是习惯用知识、技能去评判一个人的职业能力,但其实,这些只是最表面的因素,真正影响一个人职业表现的,是更深层的东西,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他把这个理论称为「冰山模型」。

他认为:冰山上的东西,只占一个人表现的25%左右,是我们可以去学习、去改变的,但它们真正占到工作表现的比重并不大。

而冰山下的部分,则是我们内化的认知模式和观念,是难以改变的,也是我们作为「不同个体」的本质 —— 这些,才是影响我们事业和工作更重要的因素。

这些因素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从图形中,我们看到“动机”这一内在因素,放在了最核心、最关键的位置。

可以说,动机,是决定一个人素质和取向最重要的因素。

了解自己的“动机”,进而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自我认知、角色定位,确定自己更适合在哪个方面发展 —— 这就是我们的“优势领域”。

通过明确“优势领域”,然后,对比理想职位与自己现状的差距,再有针对性地去补充知识、提高技能。这就是你在30岁之前,最需要做到的事情。这也是让自己扬长避短,快速成长的秘诀。

愿每个人的 30 岁,都能行走在最合适的道路上。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