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新闻 >正文

骂倒浙大教授又如何,女权的敌人是男权不是男性丨凤凰网评论

2018-06-05 07:27    

性别平等、女权主义等舆论话题在传播过程中长期存在误区,即想要宣扬性别平等的人总是擅于“排异”,却疏于“求同”。

文丨祎一

最近几天,一条浙大教授冯钢四年前的微博莫名热闹起来。从10月19日开始,冯钢与网友接连几天互怼。10月24日,一些以女性为主的博士生、硕士生联名要求当事教师道歉。24日晚,冯钢在这场骂战中相关的所有微博都无法加载出来,大部分网友认为已被删除。新闻事件的导火索来自于冯钢2013年的微博:

10月23日冯钢的微博截图

虽然表达本身充满着可疑的歧义,但冯钢认为网友的“过度解读”也是一种夸大其词的“性别自虐”。在这场口水仗中,双方的姿态都以激进的“排异”为主,网友们激进地“找靶子”,哪怕这是一条四年前的微博。就像舆论场因“尔康”和“紫薇”十几年前的旧事“掐起来”一样,没有来由,只有站队;冯钢激进地“当靶子”,从他乐此不疲的刷屏、转发、回复来看,充满着“向我开炮”的气势。

除了这条火热的微博,笔者还搜索到了冯钢的另一段博文,题为《女人不是男人的“类人猿”》 :

“真正的性别歧视在于工业文明本身。(人们)忽视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特殊性,试图让女性就范于男性的事物框架之中,而不是让女性投身于只适合于她们而非适合于男性的工作之中......好在,明智的‘女性主义’者已经看出了问题所在,她们已经不再声嘶力竭要求‘男女平等’,相反,她们要求从根本上提倡两性差异,她们提出要用女性的眼光重新看待这个世界。”

能有这样尊重差异性的见解,并且能够在学术上被称为“社会学家”的教授,应该不会连这最基本的“政治正确”都判断不了,为什么会以疯狂怼的姿态回应网友?24日晚《每日人物》百家号对冯钢的访问中他说道:“他们没有去理解微博本身的意思,上来就说性别歧视,然后拿生殖器骂人”,“我虽然是个教授,但我也是个人”。可见,在性别平等这个自带燃点的话题上,双方都以“排异”的姿态在舆论场“杀红了眼”。

既然双方都存在尊重男女差异和平等的共识,为何收场如此难堪?有情绪的不可控因素,但更多的是性别平等、女权主义等舆论话题在传播过程中长期存在误区,即想要宣扬性别平等的人总是擅于“排异”,却疏于“求同”。笔者曾记得另一位学者在厦大性别论坛上说过“女生最终要解放,需要男生的觉醒,当你把男生一个个都攻击都骂过去,就是你女权主义最孤独的时候。”

1949年波伏娃出版的《第二性》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

从冯钢的角度来说,如果他真像博文写的那样,认为女性不必以男性为参照系去想问题,强调重视“差异”而非一味平等,那定能招致不少理性女性的认可,这种“求同”的传播才能构建有效沟通,而非疯狂的“排异”与开炮。

如果以冯钢在学术界的阅历,认为确有女性不适合做学术、做不好学术的现实存在,那么既没有用数据予以说明,又没有条分缕析展示事实脉络,而是以现象代替现实直接喂给网友,是一种不聪明的做法。虽然在事件过后的访问中他有表示自己是在对推免制度本身提出看法,强调网友的“有意的曲解”,却从未从表达中审视自己语言带来的歧义。

从网友角度来说,围攻、辱骂是本次事件最主要的形式。本次事件在微博戾气弥漫,双方甚至难有时间去辨别这是陈述还是对骂,比如在微博中冯的回复“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被认为语焰嚣张,但细细一想,学术界确实不是女性的地盘,但学术界同样也不应该是男性的地盘,学术界不可能是任何一种性别的地盘。有时候“骂”是一种观点的撞击和交流,它并非全无意义,但在这件事情中,“骂”只有树敌无数,它停留在低级层面,事情依旧僵局。

事件难以避免地谈到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通俗来说,女性主义是指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中国,女权主义影响较广泛的一件事件是2015年的“女权战春晚”。彼时,女权主义者们发起万人签名向广电总局寄送举报信,抗议春晚含有歧视性内容。2017年还没过完,跟性别歧视以及性别平等的大热话题就能说出好几个,把女博士放在最底层的“中国式相亲鄙视链”、一线城市热议的地铁“女性车厢”、阴影深刻的南京女童案,不胜枚举。

尽管为了女性平等,民间和政府都广泛发声及出台政策配合,不可否认的是,为了消灭歧视,女权主义也存在一定的用力过猛,如果最终目的是要求性别的平等,而不是歧视男性,那笔者认为这种骂战方式会使致力于性别平等的群体损失更多盟友。骂战消灭了一个“大v”还有无数个“大v”,但是争取到了一个朋友那就扩大了阵营。不管是冯钢还是女权主义者本身,只要在敏感的性别平等话题上发声,都要注重这一点,不能因为生理意义上的“sex(性征)”把人类分成了两个队伍,就在社会意义上的“gender(性别)”上也把舆论分成两个队伍。

地理坐标: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