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走出历史尘埃 外滩那些百年老剧场惊艳了时光

2018-05-22 12:01    

翻开“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地图,15个文化场馆犹如珍珠般散落,其中有几颗尤为亮眼。它们历经岁月沧桑,又在改造中重获新生。走进这些文化场馆,艺术的图卷在眼前缓缓展开,厚重历史与创新文化碰撞的回音在耳边娓娓传来。

外滩·中央

南京路上一座文化新地标

9月29日,南京路上的“中央商场”回来了,变身“外滩·中央”盛装重开。百年老建筑中央商场与美伦大楼均修旧如旧,重现历史风貌。“外滩·中央”有精致零售、特色餐饮、总部办公、文化艺术四大业态,延续街区的时尚气质。作为重要引入项目的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也迎来了首场开幕演出。

“外滩·中央”位于黄浦区“南京东路-四川中路-九江路-江西中路”围合的179号街坊,现存美伦大楼、新康大楼、华侨大楼、中央商场等四组老建筑,建于1911年到1930年间,属于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如今记者在现场看到,已改建修缮完工的中央商场和美伦大楼保留了原有的“爱德华新古典主义”风格。采用保护性手段对历史外墙进行清洗和修缮,恢复外墙原有的水刷石立面,墙面花饰和凹凸肌理得以保持,沿街风貌统一和谐。作为黄浦区商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外滩·中央”定位高品位时尚生活,引进新型商业业态。

位于美伦大楼四楼西北部的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更是闻名世界的美国林肯爵士乐中心在境外设立的唯一分中心。总部位于纽约的美国林肯爵士乐中心成立于1988年,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最著名的非营利性爵士乐组织,与上海颇有渊源。2013年至今,美国林肯爵士乐中心先后派遣5组爵士乐队来沪,参加“外滩源夏日音乐季”开幕式及“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专场演出,向上海爵士乐迷展示了最新潮的国际爵士艺术,并组织轻松活泼的爵士音乐教育普及公益活动,4年来共向500多名上海乐童传授了爵士乐艺术。

此次与上海外滩合作,美国林肯爵士乐中心将以品牌授权、演出编排、节目及艺术家输出等形式,全程配合上海中心的运营。因此,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与上海众多爵士乐俱乐部不同,这里的爵士音乐家和乐队均由纽约总部派遣而来,属国际一流水准,并定期更换乐队。

该中心的演出主场地面积近5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近140人,每晚演出两到三场,经营时间至午夜12点以后,预计全年可接待观众逾11万人次。运营方表示,该中心将打造成中国爵士乐迷心目中的艺术标杆,成为南京路上的时尚生活地标。

白玉兰剧场

公共文化项目的孵化基地

今年9月25日至28日,一场以黄浦区红色地标为主题的诗剧《追寻——黄浦区红色遗迹巡礼情景诗剧》在黄浦区文化馆白玉兰剧场上演。这部由黄浦区文化馆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而制作的大戏,自7月26日首演以来便深受欢迎,接连追加演出。

黄浦区拥有许多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遗迹,这些红色遗迹串联起整个诗篇。“不同于以往的诗歌朗诵,我们侧重于把诗歌通过朗诵‘演’出来。”编剧李海艇介绍,整部剧融入了独诵、对诵、群诵以及双人舞、吉他弹唱等形式,节奏紧凑。演出当晚,白玉兰剧场的整个舞台被巨大的台阶填满,在白色的主色调下,蜡烛、梅花、围巾、国旗等点缀出一抹抹亮色,恢弘而壮美。

作为文化场馆,物理空间只是第一层。更重要的是,从这个空间中,能生产出一些什么?白玉兰剧场不仅是演出剧场,更是公共文化的孵化地。

去年年初,白玉兰剧场被市文广局授牌全市首个“舞台艺术排练中心”,从单一的表演场地转向培育孵化功能。去年3月26日,白玉兰剧场及文化馆内排练厅正式向公众开放。上海戏剧学院公益儿童剧创作团队作为首支团队,在剧场内排练了话剧《悲惨世界》。

上海首个“舞台艺术排练中心”如何运作?只要是本市登记注册的国有文艺院团、民营文艺院团与演出经纪机构,都可以申请排练场地。而为了培育本地舞台艺术原创力量,同时吸引国内外优秀原创剧目在沪首演,剧场为上海出品或在上海首演的原创剧目优先提供场地。截至2016年12月,舞台艺术排练中心已接受预约排练团队14个,排练场次达608场,排练时数达2790小时。

剧场还为市民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戏剧工作坊”。王伟忠与谢安、昆曲名旦沈昳丽等“大师讲座”,上海首个“现代舞展”、上海国际艺术节应邀展演舞剧《回煞》等演出项目,推动了排练中心向公共文化活动孵化地的转变。

国泰电影院

与视障残疾人士的“五年之约”

坐落在淮海中路和茂名南路的城市繁忙转角上,原名为“国泰大戏院”的国泰电影院从1930年代建成后一直屹立至今。

国泰大戏院由鸿达洋行负责设计建造。外墙用紫酱红泰山砖,白色嵌缝,强调垂直线条、中间高两边低的台阶式构图,是典型的法国装饰主义风格建筑。作为当时上海的首轮影院,这里放映的都是欧美原版片,每一个座位都配备了译意风。解放后,国泰大戏院更名为国泰电影院。

近年来,国泰电影院作为一家以播放商业院线电影为主的影院,却在公益电影事业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自2012年6月27日,国泰电影院成为上海首家“无障碍电影院”。从此,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四上午9点,国泰与视障残疾朋友约定一场“无障碍电影”专场固定放映。

无障碍电影是指在保留观看原版电影对白的同时,在电影声音空白的地方,用比较准确、恰当、精炼的语言将电影的背景画面、人物的形象、动作、内心活动解说清楚,使视力残疾人能无障碍地听懂电影。

每逢无障碍电影专场当日,国泰影院售票员都会提早上岗,残疾观众早早地来排队等候发票,这已经成为淮海路上的一道风景。2013年,在上海无障碍电影院还没普及的时候,往往有盲人从各地千里迢迢地赶来看电影。

电影九点准时开映,由上海电视广播新闻中心播音员和部分资深电影讲解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轮流义务解说。今年2月23日,由导演张嘉佳和配音演员叶清组成的电影《摆渡人》主创人员来到国泰2号厅与残疾观众互动。10月13日,电影《青海湖畔》主演佟瑞欣亲自讲解自己主演的电影。五年多来,国泰电影院已放映无障碍影片67部,服务盲人观众15000人次。

黄浦剧场

83岁老剧场的华丽转身

位于北京东路780号的黄浦剧场,已经有83年的历史了。如今走进剧场,从水门汀地面、环绕扶梯和大吊灯中,还能依稀辨识出它最初的模样,但改造后的二楼中剧场和全新的黑匣子剧场却带来了功能的极大转变。

黄浦剧场前身是始建于1933年的金城大戏院,《渔光曲》《风云儿女》在此首映,《义勇军进行曲》在这里被唱响。“黄浦剧场”之名,是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并亲笔题字。

去年,一场整体改造之风吹到了黄浦剧场。二楼的中剧场被保留下来,修旧如旧,不仅可以看商业院线电影,还可以看到在上海较小众的高清戏剧放映。一楼改成一个专业的“黑匣子”小剧场,去年黄浦剧场的开幕演出季,英国多媒体光影形体剧《光》、美国荒诞喜剧浓缩版《莎士比亚全集》等在此上演,日本创作型组合“DefTech”在这里完成他们的中国内地“首秀”。

“一个城市需要小剧场,需要更多样的演出生态。”剧场运营方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团董事长沈为民表示,黄浦剧场中小型剧场的定位弥补了当前上海剧场“大剧场多、中小型剧场偏少”的现状,让光影形体剧、多媒体黑光剧、现代舞剧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有了展演空间。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黄尖尖)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