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旅游 >正文

你家的水口在哪里?它不仅仅关乎风水,更是中国人的乡愁灵魂

2018-05-08 22:17    

浙江武义郭洞村村口景观谁夺走了“水口美学”?致正在消失的中国式景观——水口

水口在哪里 命脉就在哪 CBD就在哪

撰文丨公子羽

大河向东流,流出一群摩天楼。

话题先从中国的摩天大楼说起。它跟今天的文章有几毛钱关系呢?我们先看一张地图。

▲中国200米+摩天大楼数量最多的城市分布图

▲中国200米+摩天大楼数量最多的城市柱状图比较

中国目前摩天大楼数量最多的城市前六名是:上海、深圳、广州、重庆、天津、南京。摩天大楼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宏观上说:位于拥有大江大河穿过的城市,如珠江入海口的香港、深圳、广州,长江沿岸重庆、南京、上海,海河沿岸的天津。

从微观上说:位于这些城市的CBD(中央商务区),甚至可以说,摩天大楼是CBD的重要标志。而各大城市的CBD,是各地最高天际线的缔造者。

在遥感地图上,我们还能轻易发现:这些庞然大物所在的CBD,似乎都在因水而生,要么紧贴水畔,要么在附近俯瞰着本地最重要的水系。若从上下游角度看,它们都在老城以下、河流的下游,紧邻两河相会之处。

▲成都CBD及摩天建筑位置

▲重庆CBD及摩天建筑位置

▲南京CBD及摩天建筑位置

▲广州CBD及摩天建筑位置

高楼多的城市▶有大江大河;城市高楼区▶河流下游区域。这一信息告诉我们什么?

▲北京:站在人民日报新大楼看央视“大裤衩”等CBD高楼群

▲上海:从外滩看陆家嘴CBD高层建筑群

▲广州:天河CBD及新中轴线上的小蛮腰等“高塔”

▲广州:天河CBD及新中轴线上的小蛮腰等“高塔”

▲上海:从外滩看陆家嘴CBD高层建筑群

▲北京:站在人民日报新大楼看央视“大裤衩”等CBD高楼群

▲重庆:解放碑CBD、江北嘴CBD、弹子石CBD,都在两江交汇处屹立家家地盘上有个门户,它叫“水口”

CBD与摩天大楼是当代城市文明的产物,但孕育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它们,在分布上却与传统聚落的规划思想有高度的契合。古典时代的中国,每一个聚落:村、镇、城、都,无论大小,都要有一个有水流经的门户,在风水上称为“水口”。我们今天的高塔、高楼、CBD,几乎都其实多位于一个城市的门户——水口附近。

如何简单粗暴地理解【水口】呢?

我们的先祖定居选址,都要在画一个圈,这个圈最好是个半封闭的盆地,而且要有进出的水流,水进入和流出这个圈子的口,就叫水口。这两种口,下游的出口往往比较重要。

▲古代聚落盆地及水口位置图 绘图 @ 付大伟

水口来自风水。对于风水本身内涵褒贬,我们不做争论。作为一种影响了中国人至少两千年的学说,有人称它“中国古代地理”,有人视其“封建迷信”——不管哪种结论,其实是取舍或目的不同,造成的评判。抛去那些所谓争议,风水的选址、规划、设计理念,都跟今天的山水城市营造契合。

现在我们就去追踪溯源,看看这“水口”,到底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从摩天大厦的霓虹世界,穿越到山环水抱的古典中国。

“入山寻水口,登局定名堂。”唐代风水师卜应天在《雪心赋》中留下的名言。需要说明的是:像晋代郭璞、唐代卜应天、明代刘伯温,这些风水师都是有节操的高士,而不是今天那些神神道道、故弄玄虚的“风水先生”——作为一种学问,风水与迷信、骗子挂钩,是心术不正之人所为。

定居的华夏文明,诞生在盆地中。山西的汾河盆地、陕西的关中盆地、河南的河洛盆地,是三个代表。背靠大山、两侧屏障、水从上到下,从盆地先进后出——这样的环境有山做屏,有水滋养,是文明孕育的摇篮。

▲风水龙脉与聚落分形图 资料来源:杨柳《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

中国大地上,“大盆地套小盆地”的地形格局,是形成风水分形理论的基础。所谓分形,就是部分与整体存在着相似的图形。分水的层级关系,与分形理论惊人吻合。风水师认为,中国龙脉祖庭为昆仑山,由此向大陆发出南、北、中三大干龙,又分出支脉,一个个聚落就像结在树枝上的果实。风水格局中的龙脉,从大干、中干到小干,再从大支、中支到小支,不断细分。国都、府城、县城、乡镇、村落,级别从大到小,聚落空间不断递减,但数量不断增多。

这样的聚落选址,一定是优中选优的样板。于是,以此为蓝本,我们的文明不断扩散,并不停地寻找或创造一个个理想的家园——有山有水的盆地。

▲省级及周边聚落(江西省) 资料来源:明代《江西全省图说》之总图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多从西北流向东南,又为了取暖朝阳的需要,理想的聚落一般是坐北朝南或坐西北朝东南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古代的规划师——风水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理论学说,并提出:理想的风水格局中,进水之口在西北,出水之口在东南。所以,这条水既是一条流动的看得见的水流,又是一条升华的连接天地的脉络。

中国多山的国度,山地虽多,但其中分布着许多盆地,同时还形成了大盆地套中盆地、中盆地套小盆地、小盆地套微型盆地的格局。在中原、江南平原等缺少盆地的区域,则要想方设法通过水系、树林、土丘、建筑等圈出一个个盆地。

▲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绘图 @ 朱胜昔

古代中国人规划理想依据环境时,提出了一种模板:以山脉为龙脉,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背倚连绵山脉为屏障,前临平原,两侧水流曲折回环,流汇于聚落面前;左这种“聚宝盆”环境,成为古代中国人孜孜追求的理想宜居之地。右下角,从两水汇流处到两山对峙的地方,就是“水口区域”。

在较小的聚落——村庄中,水口就是一村之水流入和流出的地方,也就是水流的进出口。宋代风水著作《入地眼图说》将“水口”阐述为:“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奉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财用之不竭……”为了向更多人普及这种理念,风水师就说:水流代表着财源,大家一定要重视水口建设。在他们看来,进水口以开敞为佳,有利于“财源广进”,出水口宜关闭紧密,有利于“财富积聚”。如安徽绩溪县(古徽州县之一,今属宣城市管辖)冯村,先民辟其墙围于安仁桥之上,称为天门,筑楼台轩榭于理仁桥之下,称为地户。

地户在哪里呢?通过照片可以看得很清楚。

▲ 浙江省松阳县黄岭根村水口位置 摄影 @ 叶高兴

相比进水口,出水口(下水口)更为重要。因为“水代表财”的理念,它被居住者视为聚落的财运、命脉的门户,是福泽子孙的保证。我们一般直接说水口,往往说的是出水口,即下水口。“天门开,地户闭。”这是水口设置的基本原则。所以,进水口(上水口)景观一般比较简单,空间宽敞,不做过多装饰;出水口(下水口),我们主要指的水口——门户,则无论大小,都要被居民守护、供奉,视为命脉。

清人汪志伊在其风水著作《地学简明》一书中指出:“凡一村一乡,必有一源水,水去处若高峰大山,交牙关锁,重叠周密,不见水去……其中必有大贵之地。”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古人心目中风水宝地的画面是这样的:水流穿过或环绕乡村之后,从山峰中间的坳口弯曲流淌而出,此处山峰最好要交错对峙,形同狮象,形成“两山对峙, 涧水环匝村境”的意境。山, 重形定势, 旨在“龙脉”。树, 重翠养气, 力求达到“绿树村头合”的意境。风水术语,把这两座山峰称作“水口砂”,即水口山。也就是说,水流出出口最好要有两座小山。

如下图,古徽州西递村,其水口门户就是一座山谷隘口,两边形成了一道门的小山,就是“水口砂”。

典型的关锁水口山,即水口砂

风水的字面意思是“藏风得水”的所写——通俗理解就是,防风、留水。有山,可以藏风;留水,可以聚气。相比之下,“得水”比“藏风”更为重要。所以,水口建设,在传统聚落规划中,是最最重要的一环。水口,不仅是聚落的灵魂,也是风水的关键。

水口又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点的水口,就是扼守水口之处;二是作为片或带的水口,指的是围绕水口形成的景观区域。

越是小型聚落的水口,水口往往越简单,越接近“点”;越是大型聚落的水口,水口往往越复杂,“片”就越大。

水口形状:弯曲比直行好,水量不急不缓最好。

水口形态:越隐蔽越好,越暴露越不好。

出口水流如果太直,人们还会可以将其改造得更曲折,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实用的水利功能,水流变缓,对两岸冲击减轻,利于蓄水防洪;二是景观的审美功能,曲水流觞,比直来直去更有美感。

浙江武义有个神奇的俞源村,在明初之前经常洪水泛滥,村民无法安居乐业,故里据此不远的刘伯温,对其水流及水口进行了规划设计。在原有山水条件的基础上,刘先生将整个村落设计成“太极星象”格局。他认为此地溪流太直,易将村落气数泄尽,于是将溪流设计成“S”形。正如明代李国木所编《地理大全• 山法全书》所云:“ 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这是水口设计的基本原则:水源进入村落,应以环抱弯曲为佳,不宜直来直去。

此举过后,这个村子由衰转盛——一般百姓不明白背后原理,往往把事情神秘化。

刘伯温以风水的名义改造俞源村,当然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神乎其神。按照今天的基本科学常识,就可以说通:

刘先生不仅是个政治家和风水师,他还精通水利知识,洞察到俞源村过去屡遭水患的原因,雨季时,四周山上的洪水纷纷涌入笔直的小溪,暴涨的洪流来不及排泄,极易形成洪涝。将溪流改成“S”形后,河道变曲、拉长、加宽,减缓溪水的速度,加大河床的容积量,解决了洪灾隐患。按照刘基的规划,他又让俞氏族人在水口附近种植近五公顷的树林,并将禁止滥砍山林写入族规。水流的出口,风容易循着山坳吹进村落,大面积植高大乔木组成防护林,阻挡着强风侵入,使得聚落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小气候,也起着防洪护堤、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曲流比直流更容易泄洪,植树可以防止山体滑坡,环境也就逐渐宜居了,人丁兴旺、财气畅通、文运昌盛等,也就水到渠成。别再跟风水扯科学了!人家的本质是哲学和美学

很多人把风水神秘化,其实所谓的妙手回春呢,其实本是常识而已。风水的应用过程,常被许多人视为“深不可测的科学”云云,实为同时对科学和风水的双重不尊重。风水理念实现过程中,必然涉及部分科学常识,但并不意味着他跟科学 能够直接挂钩,这有点像中医祝由科:使用巫祝手段为人诊治,其实内核还是医学知识。因为,风水师与普通人沟通,用神秘的方式操作,更容易让他们心安理得地接受。

▲黄姚古镇水口区域遥感图

▲黄姚古镇手绘图

▲黄姚古镇水口区域遥感图

▲黄姚古镇水口区域建筑群

将水口设计成“S”太极形的水口,不止俞源村一处。在千里之外的珠江流域,广西贺州黄姚古镇,其水口也与此如出一辙。一块理想的小盆地,托出了这个珍珠般的镇子——天门来水有两道支流,共同在镇子下游出口交汇。水口区域的溪水,很可能是人工妙手改造而成——太极的阴阳两面,一面是茂密的绿地,一面是密集的建筑,有祠堂、庙宇、戏台、楼阁。

水口地带,从上到下,有龙门、带龙桥、见龙桥、见龙祠、守望楼、锁龙桥。这些跟龙有关的地名,明显地透露了其风水目的——龙,就是龙脉和水脉。从上到下,最终汇集到水口的最后的门户——锁龙桥处。

风水师建构的理论指导下,古人营造了各种水口——小有小的精致,大有大的气象。

▲高德地图输入“水口村”地名出现数量分布图

今天听起来,水口似乎是个神秘的词汇,而在过去,它是很多百姓信口拈来的词汇。在百度地图上输入“水口”地名,直接叫“水口”的村镇数以千计,这些地点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我国大江南北,尤其以广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省份最为密集。显然,这体现了“水口”对中国人的影响之深。

需要声明:这篇文章无意讨论风水科学迷信精华槽粕之类的伪命题,之所以提到水口等风水术语,是为了说清这类景观的来龙去脉。科学(自然科学)、哲学(包括宗教与所谓的社会科学)、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三大精神成果。风水与这三者均有交集,但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哲学范畴,它是一种对人、地、天,也就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认识,在实践风水理念过程中,涉及部分科学知识,但它的大部分内容是与科学泾渭分明的——作为风水理论与活动的衍生物,城市、村落、建筑等,不仅满足了实用功能,更呈现出浓厚的艺术性。于是,风水又为艺术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将各种噱头抛在一边,我恰恰在意的是:作为哲学世界组成部分的风水,它反映了古人选择宜居环境的一种地理观、哲学观,它的部分做法有科学知识的成分,契合今天的生态学、地理学的部分知识;但科学并非它的本质和目的,它追求的是安稳、财运、文运,并把这些愿望附着在一个个聚落格局中——水口;作为附带的福利,这些水口成为带有朴素科学常识和艺术性的作品。水口,既有功利追求,又有审美价值——今天我们欣赏水口,并通过它研究城市景观,主要看重的是这部分。

所以,我们必须明确:风水及其水口,拥有实用功利与审美艺术的双重属性。而风水追求的哲学,在实用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极品美学。有千个哈姆雷特,就有千种水口气象

历史上备受战争洗礼的平原,尤其是北方中原地区,多数村落已经失去了传统格局,也就谈不上水口的完整了。但是在我国东南部——这里曾是风水理论的策源地,也是水口聚落的实践地,经过岁月洗礼,尚有许多地方能欣赏水口景观。

▲我国东南地区主要古村落水口群集中区域图

为了打造精致的水口区域,种植水口林是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其他还有:水口庙、水口塔、水口桥、水口池、水口广场、水口坝、水口沙洲等人工建筑。有的聚落水流复杂曲折,还有可能设置两个下水口:小水口、大水口,甚至有的还会有中水口。大水口,也就是最下游的水口,为终极水口——即最重要的那个门户。

在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古人规划了理想的水口理论,但具体操作中,水口的面貌形态气象万千,水口距聚落的远近、各种元素的组合、水口区域的规模等,各不相同: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村落中,有一千种水口。

典型水口元素手绘图

▲ 理想聚落水口有各种元素组成,但受到地形、空间等限制,现实中很难出现如此完美的水口。绘图 @ 朱胜昔

但是,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水口以及水口区域,都是所在聚落的门户、灵魂。

作为景观的水口,可以如何描述它呢?它们为我们贡献了什么呢?

水口是生态公园。

宜居的地方首先要讲究生态,于是就诞生了水口林作用:关锁水口、涵养水源、阻挡寒流。要是水口山缺少,那水口林就更种植得更加茂密。聚落形成后,水口所种一草一木,都被视为灵物,不允许随意折损、破坏,更不能私自砍伐。水口林,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将家园围在盆地内,村口地带也因此形成了小气候带,置身其中犹如一处小型森林公园。如,浙江松阳县的黄岭根村、何山头村,村头水口犹如森林公园,从空中看更为明显。

▲生态型的何山头村水口 摄影 @ 叶高兴

水口是水利枢纽。

深山河源地区的村落,由于溪流落差较大,人们常在溪流下游建水碓,利用水流冲击力带动水碓作业,进行舂米、榨油;架水车取水灌溉;设拦水坝以调节水位。如湖南郴州市坳上村,水口处修筑池塘,汇集山泉之水,其水口小巧玲珑;浙江丽水市莲都区的堰头村,坐拥一座1500余年历史的通济堰,它的水口其实也是一座水利枢纽;浙江淳安县芹川村坐落在流速较快的山溪两岸,村民在水口两侧砌有长堤,种植大树巩固堤坝,用以防洪。

▲“水利型水口”的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水口,水口上的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

水口是古典园林。

水,被认为是财气的象征。为锁住能够聚敛财气的水流,人们常在水口处筑桥、亭台楼、阁、榭等建筑,并栽种植物,以改善水口的生态环境——建筑等人文景观,加上原来的水流、植被,形成了独具特的水口园林。这些乡村聚落中的园林,成为苏杭地区园林的雏形。水口园林的经典之作,要以古徽州地区为最,尤其是出了富裕徽商的村落,围绕水口,人们在绿荫丛中点缀庙、楼、台、亭、阁、塔、牌坊等建筑。

▲安徽省歙县许村镇水口桥、水口牌坊 摄影 @ 吴卫平

古人已经注意到水口的“园林功能”:古徽州《仁里明经胡氏支谱》卷首记载:“水口两山对峙,涧水环匝村境…… 筑堤数十步,栽植卉木,屈曲束水如之字以去,堤起处出入孔道两旁为石板桥度人行,一亭居中翼然,…… 有阁,高倍之……榜其楣曰文昌阁。”方西畴在《新安竹枝词》中写道:“故家乔木识披楠,水口浓郁写蔚蓝,更着红亭供眺听,行人错认百花潭。”

跟古徽州地区相比,浙江武义郭洞村的“水口园林”景色不落下风。这是高空航拍下的村落全景,白色方框即是这个村落的水口区域——它是一处天人合作打造的园林。

郭洞村俯瞰

▲河谷中最狭窄的地方,中间仅有不足百米的距离,村民在方寸之中设计了一处精妙园林:桥梁和城墙,使水口收敛紧闭。航拍视角下的郭洞村聚落,如同婴儿躺在一张巨大的绿色摇篮之中,其水口部位特别突出,就像婴儿肚子上的胎记。 摄影 @ 叶高兴

郭洞村水口区域

水口区域景观元素

水口是交通要塞。

超越普通村落的大型村落,一般位于周边村子的集水区下游,这里是较大水流的交汇之处,往往有重要的水运码头和陆运要道——为了锁住这较大的水流,并未交通服务,人们在这里建设了较大跨度的桥梁。大型廊桥常见的一种:这种带有屋顶的廊桥,不仅可供交通,还可遮风挡雨,甚至成为周边人汇集的交易市场。以大型桥梁为主的水口,是集实用与美观于一身的交通型水口。如,广西三江区县程阳村、江西婺源县清华镇。

▲坐落于江西省婺源县清华镇水口的彩虹桥,长达140米,如同一道长虹横跨宽阔的清华溪,显得气势磅礴。彩虹桥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古徽州地区现存最古老、最长的廊桥。其桥名来自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座充满诗意的廊桥,是清华镇水口的主要风水建筑,同时具备重要的交通功能:因为这是个繁华的大镇,地处江西、安徽、浙江三省的结合部,这里的水口,常常迎来各地客商。彩虹桥作为沟通两岸的大桥,为该地区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摄影 @ 吴卫平

水口是公共空间。

大型的水口,它不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也强调共处、共享、共乐、共守的公共精神。不仅从自然生态上讲,水口林木茂盛、静水流深;从建筑上来说,是整个聚落最豪华的建筑群,亭台楼阁,皆巧夺天工,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从精神层面来说,常有庙宇、祠堂相伴,是整个聚落的灵魂所在,所以需要提供一定的空间,供人活动休憩。时间长了,它也成为一处游乐场所,并成为本地人公共议事的空间。

▲古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上饶)豸峰村水口坦,即水口广场

▲古徽州歙县棠樾村水口坦,坦,就是广场

水口是圣地道场。

四川阆中城坐落在长江上游的嘉陵江畔,江水抱廓而走,水口两侧山上建有层层叠叠的祠庙,整个区域显得庄严神圣。因为嘉陵江跟一般溪水不同,这样的大水,需要神庙来祈祷;为了“锁住”大水,人们在江边建造了古代的高楼大厦——水口塔。

四川阆中水口庙

四川阆中古城水口塔

▲四川阆中古城水口,气象磅礴、氛围神圣

因为水口交通位置重要,有渡口、有桥梁,自然也容易成为商品集散地,也成为一个村、镇、城,对外交流的窗口——所以,它也是经济中心,是一个聚落最具活力的开放前沿。

水口,是一个聚落的经济、文化、交通、信仰中心,是景观,是纽带,是图腾。水口的集大成者,就承担了这样的角色——如婺源晓起村,水如玉带、树若绿伞,亭、台、桥、庙,与石阶路、水口坦,组成的空间,让人叹为观止。

▲婺源晓起村水口,是一处综合型水口是景观、是渡口、是公共空间

与晓起村的团簇状不同,有的大型水口则是一条长廊,如画卷连绵辗转、如戏剧起承转合、如交响抑扬顿挫。

▲歙县棠樾村水口呈线性延伸,汇集了此地最重要的建筑群——人文景观长廊与边上的溪水并行,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如此水口佳作,世间罕见。

▲宏村水口核心区域

▲宏村水口宏观区域,狭窄的出口是这个聚落的“终极水口”

▲古徽州宏村是典型的“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宝地环境。风水师何可达设计的这个“牛形村”,安排精巧、布局科学、结构紧密:一条人工水圳从村西虞山引来溪水,穿堂、贯舍进入村里的唯一人工池塘—— 月沼,最后注入村南面的南湖。溪水、青山、老树、古屋、深院、幽径等,构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画卷。人造的南湖和人工改造的西溪偎依在一起,合成了这个村落的上下水口。水口讲求“进要开,出要闭”,这一点在宏村水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进水口西溪河,是开敞的,出口南湖则是封闭的。南湖,是牛形村庄的“牛肚”,也是宏村水口的核心区域”。摄影 @ 冯木波

我的好友作家鲁晓敏,对传统村落颇有研究,他对水口打过如此比方:如果将村落看做一个大院,水口就像是院子的大门:流经村子的水,如同沟通大门的路,两侧水口山就像两侧的门框,水口树林就像如头顶上门板与门楼,溪流上的水坝好比是门槛,横跨溪流的桥梁如同门上的一把锁,供奉神灵的庙宇如同守门的门神或神兽。大城的水口没有一座完美,但每处水口都独一无二

欣赏完村落与古镇的水口,让我们把视野放到更大的地方——城。我们比古人幸运:水口的山、水、林、桥、塔、庙等,讲究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视线总是不同程度地被遮挡。所以,我们看到的水口,总是它的局部或一角。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能够超越古人的视野,可以看到聚落的全貌,也能清楚辨别水口的位置。可以说,航拍与遥感,是呈现水口全景的最佳方式。

风水宝地,是中国人追求的高标准宜居环境,它的最高标准是苛刻的。简单概括是:枕山、环水、面屏,最好山是三面、水要环绕进出。再扩展就是:背靠主山最好有长长的龙脉,祖山、少祖山,要主次分明、起伏绵延,要包围住一片平坦的肥沃平原,入水口要敞开,出水口要收敛,水流要不急不缓,要弯曲不要直冲——至于方向呢,最好是坐北朝南。这样的宝地,在现实中恐怕难以找到标准样板。四周有屏障的情况下,中间的盆地越开阔,往往就能诞生最大的城市。

山势:坐北朝南、三面环绕最佳,护山、案朝、水口砂越全越好;水势:流速不急不缓、水量不大不小最好。水形:聚落前弯弓环抱、水口处曲折最好。

弯曲环绕、不急不缓的水,被古人叫做“有情水”,情指的就是“形态多姿”;而直来直去的急流或缺水的逆流,则被视为“无情水”。仅以水势的形态而言,至少就分为五种:

▲昆明水口格局:聚水

▲洛阳水口格局:朝水

▲重庆水口格局:顺水

▲南京水口格局:枕水

▲成都水口格局:横水

水势是整体上判断选址好坏的关键。风水理论根据水的流向和聚落选址的关系,将水势分为5种类型的局:朝水局:上水口的来水呈弯曲状,朝向城市聚落,该局以洛阳城为代表;横水局:来水横向而流,在址前环聚,形成玉带或抱弓状,隐蔽而不露,该局以成都城为代表;聚水局:又名注水局,聚落基址前明堂能够靠近深潭、池沼或湖泊,该局以昆明城为代表;顺水局:又名去水局,在明堂里能望见去水在前方弯曲流去,该局以重庆城为代表;枕水局:平原地段,有山地的应以山为枕,没有山地的,就以水为枕,该局以南京城为代表。

绘图资料来源:杨柳《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

北京:枕山条件极佳,托出了一个“港湾”般的开阔明堂,可惜对于一个大都城而言,水系流量偏少,没有大河,水口附近朝山、案山也难以寻觅。广州:枕山仅次北京,但珠江水流又大又直,也没能形成完美的“环抱”,而是直来直去。西安、南京也背山靠水,但朝向完全颠覆理想,竟然是“坐南朝北”。天津水流不错,却没有天然靠山,最后只得在水口及四周开挖湖水,以水代山。重庆左右护山与水口砂堪称完美,但明堂之上没有平地,尽是起伏丘陵,让它最终变成了立体山城。上海黄浦江水流曲折,形状极佳,入长江口又有沙洲缓冲,它的缺陷跟天津类似——水好,山差。

综合来看,成都几乎是最完美的:西北枕山,两道水流西北流向东南,把成都环抱其中,水口处曲折有情(弯曲不急的水叫“有情水”;支流急速的水叫“无情水”)。稍微缺憾的是,左右护山略弱。三千年天府之国,长盛不衰,跟其极佳的环境天赋息息相关。

【重要的事情再次强调】我们的分析不理会“看风水”那套说辞;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做风水格局图,完全是为了讲述、欣赏聚落环境与水口之美、妙、趣。

▲广州城地形与水口格局形势图

福州城是“三山两塔一条江”的空间格局,古人以“一条碧水练铺地,万叠好山屏倚天”描述它的形胜。福州闽江与广州珠江口地形极其相似 ,不同的是:福州城 水口砂更胜一筹;广州城的坐北朝南的方向更优。布局组织和谐、结构特色显著,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它以自然环境优势为依托,在修筑坚固城池与争取优美景观兼顾的前提下,最终形成了“右旗左鼓、三狮制五虎、三山两塔一条江”的空间格局。经历岁月沧桑之后,福州古城的水口格局,基本没有改变。

▲福州城地形与水口格局形势图

福州城布局组织和谐、结构特色显著,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它以自然环境优势为依托,在修筑坚固城池与争取优美景观兼顾的前提下,最终形成了“右旗左鼓、三狮制五虎、三山两塔一条江”的空间格局。经历岁月沧桑之后,福州古城的水口格局,基本没有改变

“片叶浮沉巴子国,两江襟带浮屠关”,这是重庆山水格局的写照。重庆古城由于受到大江、大山的限制,其风水格局没有完全遵循正常的南北走向,而是明显采用了风水以朝迎为主的原则,将城市主轴直对长江南岸山形最为秀美的真武山,清代道光年间编撰的《重庆府志》称:“真武山为郡城第一屏障。”而马鞍山、涂山,分别为重庆古城的案山、朝山。

▲重庆城地形与水口格局形势图

▲横跨长江和嘉陵江上的红色斜拉桥,形成了襟带两江的水口桥,而下游还坐落着一座水口桥,峡口镇两侧山头为“狮山、象山”—— 从两江交汇处到峡口镇,这一线景观,事实上构成了当代重庆市的水口。摄影 @ 王正坤

跟一线城市相比,山东省会济南的风水环境只能说中等,但也有其绝妙之处,泰山从南向北游动,形成该城的“来龙”。该城面对的黄河,并不是一条温顺的河,所以在城北就开始铺展开水口——大明湖是水口湖,以温柔如镜的水,来平衡黄河的大水。

▲济南城地形与水口格局形势图

黄河与水口鹊山、华山

济南城水口最绝妙的是水口处,黄河两岸的鹊山、华山,形成了水口砂的大门——而且从形状上,一个锐利、一个平缓,一阴一阳,换那个和在这里拐了个弯,先后绕过鹊山、华不注山,画面犹如太极图一般。这个画面几乎就是赵孟頫大师所绘《鹊华秋色图》的蓝本。《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于1295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周密所画,画中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遥遥相对。河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线上矗立著两座山,恰似水口砂的“守门”,尖峭的是“华不注山”,左方圆平顶的是“鹊山”。黄河容易泛滥成灾,两山远远相望,并不贴近河岸,且弯曲环绕,符合“最佳水口”的要求。

这是我们发现的秘密——鹊华秋色图,原来是一张水口图。

▲济南古城鸟瞰与水口两山的位置示意图

北京城所在的平原,被美国地质学家称为“北京湾”,美妙的平原上,棋盘状的大城平躺,海河支流永定河及潮白河,以及城内人工水系最终营营造了大北京的水口——在萧太后河与北运河交界处,从空中看,好似一个巨大的鸟头——古人应该意识到这一情形,所以让这只水鸟再次把守水口用以,“镇水”。鸟头布,有一个刻意而为的人工环湖,恰似水鸟的眼睛——我称之为鹰眼,鹰克蛇一类的水兽。

▲北京城地形与水口格局形势图

我们把放进看看这个神奇的“鹰眼水口”——

▲大北京的水口——鹰眼放大后,是个“环形湖”,绝妙至极

▲从南向北俯瞰天津城水口:天津城缺少山体庇护,采取了四面布局湖水的方式,以水环城。华北比南方缺水,人工水系营造尤为重要。天津塔所在地也是个水口池。

▲从北向南俯瞰天津城水口北京:山好,水偏弱。

广州:山好,水太冲。

上海、天津:水好,山差。

西安、南京:山水不错,朝向逆反。

重庆:山水都佳,明堂太差。

福州、济南:水口好,其他中等。

成都:山、水、明堂结合好,综合最佳。

但风水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在完美标准的指导下,在不完美的现实中,创造了各种意想不到的作品——它在骨子里是尊重并顺应自然的,但又在人力范围内完成了对原有蓝图的实践。水口之美,正是如此。宝塔镇河妖:有CBD的地方就有一座或多座“宝塔”

我们梳理并欣赏中国古人创造的水口作品——通过水口理论与现实对照,尤其将古人的水口图与现实区域对照,似乎经常缺少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塔,古代的摩天大楼。这种源于佛教的建筑,到了宋明时期,更多的用于风水,所谓“宝塔镇河妖”是也。实际上,塔是很多水口必不可少的元素,前面很多地方无法见到,不是设计师的疏漏,而是多数被毁。塔要么居于水口山中,要么屹立在水畔——它们是水口建筑中的终极法宝。除了“镇水”,它也为水中的航船提供导航。毕竟,在周边地区,高耸的塔尖,是最明显的地标。

▲浙江庆元是中国廊桥最密集的县份,廊桥最密集的村庄则是该县的月山村。这个地方的水口,以溪水为主线,廊桥为节点,堪称绝妙。月山村发祥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明末清初,重新规划后的月山村十分讲究风水布局:民居在东,寓意人的前途如旭日东升;寺庙在西,因为佛神在西方;那座高耸的荐元塔,是水口塔,也是文昌塔,矗立在南偏东方位,因为居于高处,因雷击被毁,如今残余半座。绘图 @ 刘震宇 @ 付大伟

在古徽州的西递村,曾经有经典的水口景观,如今已经破坏殆尽。幸运的是,《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中留下了一张完整的清代水口图。今人,依据此图重建起了西递水口,可以让后人重温如诗如画般的田园意境。所有水口元素中,水口塔最为高耸壮观。

在更宏观的小比例尺地图上,林木、祠堂、桥梁、楼阁等将被一一隐去,千姿百态的水口景色变成微缩的一个节点,古代地图的绘画师,留下了河流、山头等地貌环境元素,建筑呢?留下一尊宝塔,作为水口的象征。

原来:宝塔,才是水口的点睛之笔,是终极大BOSS!

▲ 明代嘉兴府城水系图 绘图 @ 刘震宇

▲明处州府城与周边九县地形水系图,城外水口处,其他建筑一一隐去,唯独留下了高耸的“水口塔”。 绘图 @ 刘震宇

有水,尤其是大城水口的地方,必有有风。明代以来,水口塔的营建,形成了风潮。起镇压作用的同时,有的还恰巧出现在主文运的方位,名字有文昌塔、文峰塔、文兴塔等等(特殊情况下水口塔可能兼职当一回文峰塔,但不是所有都是如此,大部分文峰塔不在水口 )。大城市之中,最著名的水口塔,当属杭州六和塔——它的出现,就是为了“镇”涛涛钱塘江潮。广州城水口附近山上,有开门见山的镇水建筑——镇海楼,但珠江水势实在太大,不得不请出更牛的大神——塔,古人觉得一座不够,就干脆建了三座。这就是同时出现在广州“水口”中的“珠江三塔”。

水利技术不足的时代,河流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可以通航灌溉;恨的是:喜怒无常,泛滥成灾。佛教传来的高大的建筑物——塔,从气势和高度上,让人推举为镇邪压水之物。宝塔的建设当然有一定科学性:需要严格根据地形确定位置,样式尺寸更是要考虑地质条件与力学原理。同时,就是要在水口附近,履行它的“镇压”功能。

▲古典时代广州珠江的“水口三塔”

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形家者以为中原气力至岭南而薄,岭南地最卑下……其东水口空虚,灵气不属,法宜、以人力补之。补之莫如塔,于是以赤岗为巽方(东南)而塔其上。觚(姑)棱峻起,凡九级,特立江下,以为人文之英锷。”这里说的是“三塔”之一的赤岗塔。意思是说:龙脉之气一路从祖脉到中原,进入珠三角地区,气势殆尽,在水口水口建塔,一可以积聚气脉;二可以镇压急流。

因运河而兴的通州,有一座燃灯宝塔,尽管它有浓浓的佛教色彩,但是随着儒道释三教合一完成,这座塔早已从单纯的佛教功能变成了具有传教、护航、镇水功能的水口塔。它与临清舍利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并称运河四塔。

这种镇压,当然是一种心理寄托和祝福——它们的出现,有一些改变局部气流的作用,也有导航作用,但更多是精神象征。过去经常被神秘化,其实现在我们应该有所全面了解。

▲北京城与通州燃灯宝塔位置关系

▲通州老城与燃灯宝塔、运河枢纽关系图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全国北上广三极之一、华南区域中心的广州,早已不是古典时代的古城,其城市面积早已突破城墙,扩大了何止十倍!新的广州城,到了20世纪80年代,更是在原有格局基础上,设计了“新中轴线”,它跟广州城原有的两条中轴线——古代中轴线、近现代中轴线平行,但跨度更大、气势更恢弘。用了三十多年时间,这个设计终于完工,它从城北部瘦狗岭脚下,一直延伸到珠江边,并跨越江心洲。中轴线与江面交汇的地方,也正是新广州城的水口区域。这个中轴线两侧,就是天河CBD。

▲作为老三塔之一的海珠区赤岗塔,静静地伫立在公园一角,与相距几百米远的小蛮腰广州塔深情相望。

“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这首关于广州的诗,提到的“三塔”便是广州古三塔。今天,古老的三塔,无法延伸到CBD中轴线——于是,一个叫广州塔、被昵称为“小蛮腰”的现代化高塔,出现了!它当然不是纯粹的电视塔,单纯的发射塔,无须建造建筑高450米、总高600米的高度。显然,它也有“镇水锁江”祈愿的神圣坐标。

▲广州新老中轴线位置对比及水口区域图

▲广州新中轴线、CBD、小蛮腰鸟瞰图

▲广州新中轴线小蛮腰与东、西二塔,形成三足鼎立周边林立的高楼则是高GDP的缔造者

▲夜景中的广州“新三塔”::东塔高530米、西塔高441米,小蛮腰600米(加天线)

▲广州天河CBD核心地带

▲新中轴线与珠江位置关系

2016年,这个CBD的产值达到了2700亿,在全国CBD创造GDP比拼中,比第二位的北京CBD多了近千亿元——这说明,无论古代还是今天,水口地带都是一个区域的GDP和经济中心。喜欢研究风水的人,往往将此描述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甚至称:小蛮腰的锁水,带来了此CBD的繁荣。其实,水口区域出CBD,本就是情理之中的常识:水口位置随城市壮大扩展而移动,城市不断伸向下游江口和海洋,水口也随之而动——但不管何时,它总是一地对外交流的窗口、前沿、枢纽、桥头堡、集散地。

敬畏、维护水口是中国人一贯的传统——无论出于通航与水利的实用角度,还是为了地标与信仰的精神目的,古代的积淀一直深刻影响了今天。以广州为例,无论是古代的镇海楼与三塔镇水,还是今天的“十桥锁江”与小蛮腰的崛起。实用功能的开发,是科学常识;信仰镇水的说法,是心理寄托。但,若将此忽悠成神话甚至能与科学相通,那恰恰彻底不尊重风水本身。有人偏要将风水与科学比较一番,甚至要用科学解释风水,注定是牵强附会,南辕北辙。

▲黄浦江水口与陆家嘴CBD鸟瞰图

▲上海摩天大楼分布区域比较

从古代的古塔,到现在的小蛮腰,作为水口景观的水口塔,并没有消失。除了广州小蛮腰,我让我们想到:上海东方明珠塔,以及宝塔状的上海金茂大厦,也镇守在水口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