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娱乐 >电影 >正文

豆瓣日记 : “方形社会”的四条维度:人,生活,都市,文明

2018-04-29 12:25    

在北大百年讲堂观看《方形》(又名《自由广场》)的那个晚上,人山人海场面火爆,因为这是今年 " 欧盟影展 " 的闭幕影片,也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折桂金棕榈的最佳影片,观者无不慕名而来。而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奇妙的观影体验。

方形 The Square

7.9

主演:克拉斯 · 邦 / 伊丽莎白 · 莫斯 / 多米尼克 · 威斯特 / 泰瑞 · 诺塔里 / 克里斯托弗 · 莱索 / 玛丽娜 · 希彭蔻

导演:鲁本 · 奥斯特伦德

类型:瑞典 /2017/ 戛纳 / 金棕榈 / 剧情 / 法国 / 丹麦 / 喜剧 / 黑色幽默 / 艺术

伴随着不断的笑声,以及长久沉默的深思,这部近两个半小时的长片画上了尾声,但是所有人似乎都意犹未尽。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就是对本片的最好肯定。这真是一部奇妙的电影,你怎么解读都行,就像多棱镜一样,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现实投影。

一千个观众的心中恐怕就有一千个《方形》。

维度一:生活就是从一种限制到另一种限制

主角 Christian 是一位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作为知名博物馆策展人的他,是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严格遵守着都市的丛林法则,社会的运行规则在他的身上畅通无阻,过的则是规规矩矩的上班族生活,他兢兢业业又情商不低,善于处理各种问题,在形形色色的人之间周旋,他没有任何越轨出格的 " 劣迹 ",堪称现代人的楷模。所以他当然受人尊重。

这种生活成就着他,也在无形中限制着他。他活在一种将死未死的僵死生活状态下,和很多现代人一样,虽然获得了社会上的认可,却也活得越来越不像自己,活在平静地绝望之中。

而他需要一种突破,一次逃离,将这种牢不可破的限制彻底超越。而这次 " 越轨 " 的导火索就是那次 " 意外事件 " ——手机钱包以及袖扣在广场被偷。在损友一般的下属极力怂恿下,他终于做了一件 " 出格 " 的事情,打破了这种生活的界限。他写了恐吓信,而且把恐吓信塞进了 " 疑似盗贼 " 的小区住户信箱里。

他就像一个盗贼一样,挨家挨户,极度惶恐地做着这件事。这种 " 壮举 " 在他的一生中恐怕也绝无仅有吧?这件事虽然的确 " 出格 ",在情感上却是可以理解的,让小偷受到威慑自动物归原主,其实就是为了实现正义。而事实证明他 " 敲山震虎 " 的计谋奏效了,盗贼受到了惊吓然后乖乖把他的东西归还给了他。

Christian 大喜过望。可是事情并未就此打住,他 " 宁可错杀一万,也不漏一个 " 的举动惹恼了那些无辜的住户,他也受到了一封恐吓信,上面说你冤枉了我,我要 "make chaos with you" ( 给你搞事 ) ,于是他又开始惶惶不可终日。生怕事情败露,然后让他这个 " 体面人 " 身败名裂。而当那个被冤枉的小男孩亲自找上门来,大吵大闹给他闹事的时候,他真是很无奈。而后来带给他噩梦的那一连串事件,也不能说和这件事毫无关系。

" 方块是一个充满关怀与信任的避难所,方块之内,我们同权同责。"

从我们的角度看,Christian 为了拿回自己的东西恐吓小偷,并没有什么大可指责之处。可是他的天真之处在于——忘了生活是多米诺骨牌,有些事情不是想突破就突破的,一旦在生活的墙壁上打开一个洞,可能会让正义伸张,也可能引入噩梦般的暴风。

事实最后证明,他的 " 越轨 " 行为,并没有成功突破生活的界限,反而给他惹上了大麻烦,导致新的伤害和限制。当你想要突破生活的限制,做一些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时,反而会意外触碰别的机关陷阱,陷入不可知的黑洞之中,被更大的限制所包裹。细思极恐,可确有其事。这就是生存的悖谬,也是人存在的矛盾之处。

维度二:都市文明的虚伪,现代人的人格分裂

在讨论 "Christian 恐吓信事件 " 时,我们需要讨论一个问题:现代人究竟有多矛盾?

这件事发生的当时,主角 Christian 正在全力以赴策划一场名为 "The Square"(方块艺术)的艺术展览,方块上特地刻上了一行字,大意是—— " 方块是一个充满关怀与信任的避难所,方块之内,我们同权同责。" 据 Christian 说,方块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这个展览的目的在于激发观众灵魂深处的利他主义,改变对他人的冷漠态度。但他本人已经真的接受并且做到这一点了吗?事实并非如此,他还是那个 " 精致利己主义 " 的忠实践行者。

片中不时会出现很多乞丐,在街头瑟瑟发抖。导演特地用这些弱势群体寒碜的表现,来比对那些衣着光鲜的 " 体面人 "。虽然乞丐需要人同情,可并没有人真正在乎他们的死活。以 Christian 为例,他对乞丐强装悲悯同情,可实际上并非真的觉得他们值得同情(包括我们这些人在内,谁不觉得那些衣着粗鄙又缺少教养的乞丐面目可憎呢?),即使偶尔觉得他们可怜,也是有附加条件的,就是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文明有礼的现代人,起码不能让自己觉得难堪。比如当乞丐很主动地大声要钱的时候,出于面子他必须得保持风度,既不能置之不理又不能随便散钱,于是他买了一个汉堡扔给了乞丐。

Christian 对别人说 " 要相信别人,对陌生人友好 ",可是他却在自己贵重物品被偷走后耿耿于怀,甚至不惜以恐吓信这种充满恶意的方式来索回,即使在伤害了整栋楼的居民后,还不觉得于心有愧。他的解释是," 我一直觉得,住在那种房子里的人品格也不会有多好,不只是我,我们这个阶层的很多人都这么认为。"

当被冤枉的小男孩要求他道歉的时候,他粗暴地回应,就像驱逐一个疯子一样使劲推搡他,把小男孩从楼梯上推下去,虽然镜头没有给小男孩,但是肯定他因此负伤了,那句不停回荡在 Christian 心中的 " 救命 " 就是他罪恶行为在内心的映照。虽然他意识到自己过分了,但惯性还是让他不由自主地如此 " 虚伪 " 如此 " 不文明 "。

《方形》里的男主角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现代人

当他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不由自主地吹捧自己很懂艺术,可却连一个简单的艺术问题都回答不上,让人尴尬。而他望着美女记者垂涎欲滴,嘴里却说 " 我才不会上她呢 ",转眼就已经和她滚床单去了。而即使上了床,他对这位女记者还是处处提防,从完事后两人争抢安全套这件事就可见一斑。他并不喜欢她,却忍不住不和她上床,然后当女记者因为被疏远直接找他理论的时候,他却又标榜自己对她还是有点意思的。

导演还扔给观众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些靠艺术谋生的人,真正在乎艺术吗?

比如在开场时,一架吊车在博物馆门前粗暴地搬运艺术品,一座中世纪骑士铜像轰然倒地,骑士的脑袋不知所踪。还有展览用的土堆艺术被清洁员不小心捣毁,策展人命令下属随便扒拉一下复原,然后照样展览。还有那个开讲座的知名艺术家,高高在上侃侃而谈,而面对台下那个秽语症患者直言不讳的批评,他满脸不悦,却还在强颜欢笑,后来在宴会上面对一场别开生面的行为艺术,这个艺术家第一个愤怒离席,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尊重艺术表演的气度……所有这些给观众的感觉就是,这群人对艺术敷衍随便,并没有丝毫敬畏之心。

《方形》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里

片中还有很多颇具意象化的场景,比如屋里两个情浓的 " 文明人 " 激战正酣,一旁的大猩猩拿着报纸看报,还握住画笔 " 搞艺术 "。还有那场堪称高潮的的行为艺术表演,宴会上都是体面的社会名流,赤身裸体的艺术家助兴模仿大猩猩,对着在座诸位动手动脚很不友好,在忍无可忍之后,一群文明人大喊着 " 杀了他 " 对艺术家群起攻之。

这些荒诞的场景在强烈冲击着观众,自由的野性和做作的文明互相交织,尴尬之中却直指现代社会的绝症——现代人的自相矛盾,现代文明的虚伪可笑。可是这些问题早已有之,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时刻都要面对,我们生活在虚伪的现代文明之中,时刻都要扮演一个言不由衷自相矛盾的小丑,活在这个尴尬死人的时代里。就算这些问题被放在银幕上放大讨论,依然无法改变现代社会的痼疾。

这是一个不断失语的时代,任何事物都在消解它本来的意义,只有荒诞无处不在。一旦言说,连言说本身似乎都变得荒诞了。

维度三:冷漠的都市,以及与陌生人如何相处

这是一部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创作的作品。也许就是导演本人眼里的瑞典在银幕上的投射。在很多人眼里,瑞典一直充满诗情画意,那里 " 从摇篮到坟墓 " 完善的社保体系,让无数国人羡慕不已。可是这部电影里的瑞典充满了冷色调的幻灭感,似乎还有贫穷问题,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不信任(仿佛就在中国),并非人们想象中的 " 避世天堂 "。

不光是那些体面的中产阶级们彼此间存在信任危机," 体面人 " 对待穷人也完全没有信任可言。从 " 恐吓信事件 " 就可见一斑。穿插在这个事件中的那些人物,无一不是偏见的受害者。表面上是一起偷窃事件,其实是都市里岌岌可危的人际关系。有产者嫌恶无产者,无产者嫉妒有产者,中产者蔑视低产者……即便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主角 Christian 也并不被下属信任,当遇到事情第一个被下属出卖。还有影片高潮之一的那个宴会段落,疯狂的艺术家像动物一样骚扰其他人的时候,所有宾客都装鸵鸟明哲保身,即便被伤害者的惨叫和呼救声如此刺耳,所有人都无动于衷。

那些伪善的同情与理解,在都市冰冷的丛林法则面前不堪一击。

《方形》是对社会 " 丛林法则 " 的一次大胆挑战与嘲讽

所谓的文明的有钱人,对于那些贫穷的无产者是一种傲慢又冷漠的态度,他们对自己无比自信,对其他一概充满偏见。似乎财富地位就能决定一切。只要有钱,就一定有修养有素质而且精神高尚,否则就没有任何存在价值,连人品都必定低下。这就导致各种冷漠的悲剧,缺少理解与爱的社会,上演着一幕幕荒诞又揪心的讽刺剧。

从对待乞丐的方式,大概就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人情冷暖。

在主角 Christian 生活的那个城市,虽然人们都知道乞丐是弱势群体,却并不欢迎他们,我们看到装扮成乞丐的小女孩被炸弹炸飞,然后这段视频在 YouTube 上被顶到了热门。而最后 Christian 忽然良心发现,也意识到这种伪善的行为是不对的,他的内心开始有了转变,他故意把包包让一位乞丐帮助看管,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任,而乞丐虽然穷但是也没有偷,这个结果让他对人性又再度燃起了信心。可见人格高下,不是用钱财划分的。

要化解冷漠与偏见的悲剧,爱与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利器。

维度四:现代人的救赎之道

一个人变得伪善冷漠,很大程度上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社会就像一个牢笼,生存就像一个魔咒,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屈心抑志改变自己,为了让自己顺利融入这个大染缸,每个人都被迫把自己染成了整齐划一的颜色。而自私冷漠的社会氛围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自有其深层原因。现代人的 " 罪与罚 " 如何解决?是我们应该好好深思的问题。

电影虽然最后没有明说究竟怎么做才算对,但是男主角 Christian 最后还是做出了改变,他一系列反常的行为都折射出他内心的斗争和剧变。他要向自己用冷漠伤害过的人道歉,他不想继续伪善地处世了,他要引咎辞职,然后向世界说出真相。

这不是为了他自己,还是为了他的女儿们。他希望做一个好父亲,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而不是一个现代社会随处可见的伪善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男主角最后虽然貌似失去了一切,却获得了人格上的超脱与胜利

所幸的是,他并没有在现代社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而是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虽然他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这种回头究竟对不对,值不值得,但是他已经错的太多太久,需要坦率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灵魂了。

也许只有坦诚,才是最终的拯救之道。

( 全文完 )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