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古代“高考”有多难? 明朝考生也靠题海战术

2022-11-01 14:36    

大家知道,在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后,有一项重要的政策就是大兴科举制。朱元璋曾颁诏“不拘额数,从实充贡”。也就是说科举制在明朝进一步平民化,人人都可以参加,就像我们现在的高考一样。

但是后来,显然参加科举的人越来越多,朝廷不得不做一定的名额限制。可见在明朝,想要考状元,甚至说参加考试,竞争也是非常大的。既然竞争大,那就不得不淘汰更多的人,所以科举考试就越来越严格。

明朝开设了“南北卷制度”,录取比例为:南卷60%,北卷40%。到宣德年间,又分出“中卷”,全国设三大录取片区。

在明朝,要成为秀才,得通过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3级考试。县试在2月举行,由知县主持,分4到5场考试;被录取者在4月参加府试,由知府主持;被录取者可参加院试,由各省学政(相当于今省教育厅厅长)主持,学政到各府州进行考试,分为3场,通过者称秀才,没通过的只能称为童生。看看吧,考个秀才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我要告诉你,秀才才是科举的刚刚开始。

不过,秀才在明朝已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了。即便是宰相,也不敢坐受秀才作揖,更不能穿便服见秀才。秀才每年能得到国家一定的补贴,可勉强补贴家用,还可免除徭役。当然,也是受普通老百姓尊敬的。

但是,如果秀才在接下来的科举种不顺,那也只能只能另谋出路,去当个老师、风水先生啥的。

明朝李绍文《云间杂识》记载:有个秀才吴平坡,平生有三大愿:一愿芜湖抽分,二愿买杨千户房屋,三愿买某娼为妾。弘治18年(1505),他果然考中进士,三愿俱遂。但是他的愿望实在称得上低俗,可见明朝人想中进士的欲望是非常强的。

但想要中进士可没这么简单,还需要参加乡试、会试、殿(廷)试3关,一般3年才一次。而乡试、会试的竞争之激烈,远远超过现今的高考。明朝秀才中举的比例多为30:1,举人中进士的比例,多为20:1,也就是说中进士的比例达到了600:1,可以说跟今天咱们的公务员考试有得一拼。

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像大家熟知的风流才子唐伯虎,就是南京乡试第一的解元。

礼部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有时由皇帝亲自出题,殿试前三甲分别名为状元、榜眼和探花由此产生。所谓“连中三元”,便是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

这样,一般情况,殿试完都能成为进士,只排名先后有差异。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