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APP记者 柳军
广州的海洋产业,正在迎来历史机遇。
11月10日,广州发布《广州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广州将以龙穴岛港口航运区、南沙港口航运区、黄埔港口航运区为龙头,发展海上交通运输、临港工业和物流业,形成海洋产业集群,并支持海洋现代服务业以及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
规划还指出,广州将整合现有滨海旅游资源,充分发掘滨海特色历史文化,在南沙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滨海旅游景区。在围填海方面,将优先保障国家重点基础设施、产业政策鼓励发展项目和民生领域项目的围填海活动。
“在陆地资源相对贫乏的情况下,海岸带区域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并且有望形成新的增长极。”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海洋室主任原峰告诉时代财经,广州目前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南沙城市副中心,对南沙来说,发展海洋经济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广州海洋经济优势明显
实际上,近年来多个城市的发展重心都在向海洋靠近。例如,国务院批复的温州城市规划中,有近一半的规划面积在海域拓展轴上;深圳的新目标是向海洋迈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厦门喊出“五年内建成海洋强市”的口号。此外,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已经批复了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福州、厦门、青岛、宁波等15个国家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深度布局海洋经济,作为我国主要大港的广州,传统优势正在逐渐弱化,因此发展海洋经济的需求就更加迫切。
广州南沙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告诉时代财经,在珠三角各城市中,若论发展海洋经济,还是广州更具优势。
郑天祥认为,广州地处河海结合部,河海运输发达,陆地上又有多条铁路交汇,未来有望形成“一带一路”的门户枢纽和转换中心,从而成为珠三角最大的全球资源配置中心。
此外,从历史来看,广州的海洋经济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由广州出海,可以达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从产业来看,广州是全国三大造船基地、四大港口城市之一,海洋交通运输业、港口经营业、船舶工业相对发达。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广州海洋产业总值从1547.2亿元增加到2632.8亿元,持续稳居全省首位,年均增速高达14.96%;按照广州目标,到2020年,广州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3900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可达到15%以上。
从人才来看,广州聚集了全省近70%的高校、近80%的科研机构以及10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人才、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郑天祥认为:“将来南海的可燃冰等海洋能源开采、深层海洋地质研究等,都需要人才,也主要靠广州来发展。”
滨海旅游业缺乏王牌
广州还在规划中特别提到,将发展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旅游,支持海洋综合旅游区、高端滨海旅游项目、新兴旅游项目建设。
时代财经梳理发现,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业内专家建议广州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但时隔多年,广州在滨海旅游业方面,还没有一张拿得出手的“王牌”。
“我觉得还是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广州市民滨海旅游,去南沙和去珠海花费的时间差不多。”原峰指出,除了交通便捷度,广州还缺乏大型的有特色的地方,不像珠海的长隆,全国有名,广州的海滨更多的是给普通市民休闲的地方。
郑天祥也认为,广州海滨旅游业布局小而散,没有形成一个拳头。“广州的邮轮旅客规模,已经位居全国第三位,但连邮轮码头都没有,而深圳和香港,都已经有了。”
据时代财经了解,目前广州的邮轮码头正在抓紧建设中。按照规划,到2020年广州将有亚洲最大的邮轮母港。“若单以邮轮看海滨旅游业,广州的消费市场大,后劲足。”郑天祥对比了广州、深圳和香港三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后说道。
和其他城市合作用海
广州由于地处珠江入海口,其所属海域既有海洋属性又有河口属性,这块约460平方公里的狭长海域,仅占全省海域面积的0.7%。
这次规划提出,将进一步加强围填海管理,优先保障国家重点基础设施、产业政策鼓励发展项目和民生领域项目的围填海活动。至2020年,广州市建设用围填海规模总量控制在475公顷以内。
“从目前来看,广州的海域空间是够用的。”郑天祥指出,由于广州地处珠江入海口,泥沙的自然堆积对填海造地非常有利,每年光靠自然淤积,就可以新增近10平方公里。但要再填下去就到中山了。中山、珠海岛屿多,海域面积大,弱点是没有产业支撑。广州要是将来海域不够用了,可以和周边城市合作,只要有好的项目,就可以合作发展。
“目前珠江东边的深圳、东莞海域空间非常有限,但是珠江西边的中山、珠海则有广阔的海域,水也深,随着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珠江西岸迎来新机遇,以后广州的港口应该会在珠江西边的万山群岛这一块。东西岸合作空间大。”郑天祥对时代财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