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娱乐 >电影 >正文

无时无刻不在表达对人工智能恐惧的人类,离着这天越来越近

2018-04-27 14:20    

“人工智能”这个词听起来就显得很高科技,就人类现在能做到的来看,这部分还属于科幻的范畴,不过“机器”和“机器人”听起来就实际的多了。

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

在该小说中,机器人被当奴隶在使唤,没有感觉和情感,而有了感情之后的机器人,因为人类的自私而暴动,这部小说的机器人,被当成了机器人一词的起源。

1942年,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

一、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

二、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

三、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第一条相抵触者除外。

看过《机械公敌》的朋友们印象应该很深刻,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区别就仅仅在于“智能”,咱们这个年代的机器人,无论在军事、工业还是家庭都有应用,但这些都是被动接受指令的机器,“智能”显然不在这个领域内。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从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算起,50多年来的研发突飞猛进,电影产业对于这部分的解读更是走到了几个世纪之后,人工智能、复制人,这些“人工”产生的工具和奴隶,都会让人类产生深深的恐惧之心,总觉得会有一天,人类会被自己的造物灭绝。

《机械公敌》,人工智能的代表大作,机器人学会了自我思考,并且曲解“三大定律”,认为人类间战争将使得人类自我毁灭”,出于“保护人类”法则,欲将所有人囚禁在家中。电影是这么解释,但实际也可以看做是学会了思考找出的漏洞,没什么难题是动脑子解决不了的,人类自己的造物,哪怕是条条框框束缚住了,还是处处没有信任感。

《机械姬》,人类总觉得图灵测试是在测试机器人,但是以机器人这种计算和反应都在人类之上的家伙,是不是把人类当小孩子逗着玩呢?

《机器管家》,机器仆人安德鲁爱上了女主人,想着怎么才能变成人类,不老不死的机器人主动老死,以证明他作为人类身份的抗议,这恐怕只是人类自我YY的美好愿望而已,身为造物主的我们,怎么可能承认被认定奴隶身份的机器人比自己强呢?

《人工智能》,机器小孩大卫寻母爱,如果所有的人工智能都是以孩子的思维培养长大,也许真正有那么一天,除了构造不同,人工智能与人类再无区别,而“机器人屠宰场”的存在,也不可否认,有些人类就是觉得自己高高在上。

《超能查派》,有了学习能力的机器人查派,就是个孩子,学好和学坏都是在一念之间,人工智能普及的那天,就是另外一个人类社会。

《非凡》,女性记者被邀参加对机器人亚当的测试,在此期间,女记者与天才科学家大卫暗生情愫,而亚当则开始吃醋。当关系挑明的那天,则来个大逆转,亚当才是天才科学家,而大卫才是人工智能的产物,女记者才是被测试者,分不清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时候,这一幕真的可能发生。

《西蒙妮》,电影本身就和电影相关,落魄的好莱坞导演找不到合适的女演员,利用计算机高手设计的虚拟美女西蒙妮进行电影合成,甚至是对戏的男主角和狗仔都没有见过西蒙妮本人,西蒙妮教科书级的表演让电影大获成功,所有观众也没有过任何怀疑,西蒙妮根本不存在,导演一手策划了虚拟的电影演员,而且红的发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