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海男孩,从弱不禁风到撑起整个中国篮球的期望;
一个篮球运动员,从不被看好到跻身名人堂;
一个中国大个子,从大到伟大......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还要从1980年9月12日那一天说起......
那一天,已经退役的前上海男篮运动员姚志源被上海市体委召回,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九城运动会男篮比赛,而就在决赛的当晚,同为前职业篮球运动员的方凤娣正在产房里进行艰苦的奋斗。
冠军,姚明降生,双喜临门。
姚明从一生下来就很有分量,十斤二两。有趣的是,在中国男篮国家队中,至今还没有人能够打破姚明保持的出生重量记录,这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注定是个大家伙。
另外,姚明的名字是他爷爷姚学明起的,把中间的“学”字一去,就成了这个孩子的名字。
虽然父母都是篮球运动员,但那时候的职业运动员远没有现在运动员的待遇,就是两个专业运动员,退役后转业就成为两个普通的职员,这就是那个年代职业运动员的真实写照。而且因为三个人的块头都比同龄人要大上太多,吃的也多,导致单位分配的粮食很难填饱三个人的肚子。其实不光是姚家,在80年代的中国,这种清贫的生活比比皆是。
就这样,在上海市康平路的筒子楼里,姚家的生活平凡而又艰苦,虽然童年的生活没能让姚明的身体从小打好底子,但另一方面,也培养出了姚明能吃苦,还能在苦中作乐的性格。
虽然四岁一米三,七岁超过一米五,但姚家当时还并没有让姚明去打篮球的打算,虽然在姚明四岁的时候,爸爸送过他一个篮球,但当时的小姚明也并没有对篮球表现出多大的兴趣。作为那个年代职业体育的亲身经历者,方凤娣和姚志源更希望儿子能够好好上学,将来出人头地,而不是荒废在篮球这项运动上。
直到姚明八岁那年,他的身高已经蹿到了一米七,在队友陆斌和徐为丽劝说下,方凤娣才松口让姚明真正接触篮球,一是因为姚明的身体太弱,容易得病,想让他锻炼一下体魄;二是因为姚明的性格有些孤僻(小时候的大个子都深有体会),过于老实,想让他锻炼一下性格。
于是作为锻炼身体和性格的业余爱好,姚明的篮球之路便在启蒙恩师李章明的自行车后座上开始了。
在徐汇区少体校,姚明在李章明的指导下跑步、运球、投篮、传球,就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没什么乐趣可言,直到姚明看了一场哈林篮球队的表演赛,他才知道篮球原来还可以这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