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黄土高天》不仅收视成绩喜人,口碑也不俗,播出后,以真实的画风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被观众赞为“名副其实的好剧”。作为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剧目,《黄土高天》以“三农”视角为切入点,着重展现了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进程中,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以及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建设与坚守。在四屏合一的时代,这样一部农村题材剧在小荧屏上备受欢迎,更在全网掀起追剧热潮。尤其在B站,这个受众往往更青睐二次元文化的平台上,网友也被该剧吸引,纷纷为该剧打call,并表示:“本来B站买下此剧我是拒绝的,但看了一集就被打脸了。越往后越好看,看得停不下来,这大概就是真实的魅力了吧。”
“和爸妈一起看爸妈的青春年代”
在B站网友的眼中,《黄土高天》的魅力是逐渐散发出来的。不少网友不是“偶然点进来”,就是“为了来看看爸妈口中的大队生活”。而《黄土高天》却给了他们“一个十足的惊喜”,纷纷表示“开启追剧模式”。
该剧一开始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艰辛的农村景象。赵秀娟(王海燕饰)与母亲为躲饥荒从安徽逃到金水,遇到了秦学安(董勇饰),而秦学安的家乡丰源的村民也过着褐衣蔬食的日子。其中有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支书张天顺(马少骅饰)为迎接检查团向公社借粮食,却连一粒米都没借到,网友刷弹幕表示:“这场景太真实了。”民不果腹的现状,预示着农村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随后,网友最期待的“分地”剧情上演了。分地后,秦学安带领的二队粮食大丰收,与仍在“大包干”的一队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也让观众不经意地就联想到父母经常讲述的青少年代:“《黄土高天》非常写实,良心叙事。我妈经常跟我讲她那时候生产队的事儿,全家都吃不饱饭,玉米面、小米也没得吃,吃糠还是吃的粗糠。家里生产的粮食自己没权利吃,都要交公粮。后来分地后第一年,小麦丰收了,我大姐还问,为啥现在咱们天天吃白面啊。”《黄土高天》用写实的笔触勾勒出中国农村七八十年代的面貌,让观众在影像艺术中感受到农村改革开放的精彩与意义。
“看了几集收获就很大了”
《黄土高天》以著名作家莫伸的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为蓝本改编而成。剧中,丰源村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支持下,从最初的“大包干”发展到“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又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改革。然而,政策真正落实起来并非一帆风顺。作为改革先锋,秦学安与时俱进,敢为人先,他一路经历了不少坎坷,因率先带领村民分地,他被送去学习班,后又因中药买卖,他被迫“逃”到北京,这些困难阻碍让观众深切感知到改革的不易,网友感慨道:“改革开放一开始比较困难,好多制度尚未完善,很多老辈们都是在磨难中摸爬滚打走过来的。”
《黄土高天》播出后,让网友发出了“震惊,我竟然在B站学习‘三农’四十年发展史”的感叹。最新播出的剧集中,秦学安与赵秀娟来到北京,在大学讲堂里认真汲取了褚教授关于“中国农村向何处去”的知识。在秦学安等人畅聊农村未来时,秦学安问:“啥叫个新农民嘛?”秦学诚回答:“有理想,懂技术,肯吃苦,爱学习,这就是新农民。”网友表示:“这既是对改变时代的新农民的要求,也是对不想被时代潮流淹没的新青年的要求。”《黄土高天》作为一部农村题材剧,它极具社会深度,不但展现了农村改革变迁的深厚底蕴,也散发出了奋斗豪情。年长的观众在剧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年轻的观众则在剧中找到了对于理想的共鸣。该剧能得到全年龄观众的喜爱,这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