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第19个记者节特别策划四:
新媒体记者的苦与乐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李杨
除了传统媒体的拍照、写稿外,他们还掌握着拍摄视频、制作H5、录制抖音、拍摄制作VR……他们就是新媒体记者。在第十九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来走近两位每日甘肃网记者部的新媒体记者,感受一下他们的苦与乐。
携带无人机拍摄(中为韦德占)过程在乡村往往会引起大人小孩的围观。
韦德占:三年时间我跑遍甘肃86个县区
“曾有同行这样说我‘韦德占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韦德占是一名九零后,在媒体从业时间并不长,但在进入每日甘肃网工作后,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跑遍了甘肃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在韦德占看来:“我对自己最满意、最快乐的状态,就是那些为了追逐新闻而不停地奔波于路上的时光。‘你看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网上。你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
风雪推车路(右三为韦德占)。
“我还有一个‘推车记者’的称号,是因为我在外出采访的过程中,已经连续推了三次车了!”韦德占颇有些哭笑不得的说到:“2017年2月10日,这个时间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是我入行以来第一次‘历险’。当时我们一行媒体同行早上7:30就从兰州出发,前往陇南文县采访。经过12个小时的车程行至被称为‘十二道拐’的文县高楼山时,遇到了强降雪天气,湿滑的道路导致车辆无法行驶,我们赶紧下车开始了推车行动,希望能够继续赶路。然而,山路上的风夹裹着雪粒打在脸上,眼睛都睁不开;推车推出来的汗被风雪一吹,真的是‘冰冰凉、透心凉’。由于道路陡峭,前面的车轮碾压过后的地方已然结冰,车行走几米便顺着坡向下滑,要么就是车轮打滑空转……天色已经黑透,既然车辆无法前行,那就步行吧!为了保证第二天能够顺利完成采访报道任务,我们开始了一段步步惊心的冒雪前行之旅。背起摄像机、无人机、照相机等设备,我们迎着风雪,开始一步一个脚窝子的艰难前行……徒步1个多小时之后,我们和当地负责接应的工作人员汇合了,赶到住地宾馆时,已经接近凌晨三点。”
采访路上虽有风雪亦有花香。
对于媒体人而言,采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辛苦,往往会被采写报道刊发后的喜悦所替代。“2018年4月10日,我在海拔3600米的达久滩草原上,坐着牧民的摩托车用一天时间跟拍草原深处好“曼巴”全国人大代表、夏河县桑科镇达久滩村乡村女医生旦正草。摩托车侧翻,将背着设备的我摔在草地上……这些‘糟糕’的事情,都被刊发后的《马背行医图》摄影报道所替换成了喜悦。”韦德占说到:“我一直都把黄远生先生的‘四能说’用来检验我每天的工作——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每次在采访途中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想到这样一句话:既然热爱,就要认真;既然选择了,就不要马虎对待。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会选择一直在路上。”
王占东:在“生命禁区”度过的那两个小时
王占东(左一)在马鬃山气象站采访气象观测员杨卫民。
“我想把这次采访的故事讲出来,是因为我在那被称之为‘生命禁区’的马鬃山气象站度过的那不同寻常的两个小时。”说起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采访,王占东讲述了他在甘肃省酒泉市马鬃山气象站的采访故事。“马鬃山气象站是甘肃唯一的边防气象站,在酒泉市区偏北350公里的地方,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带,处在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检测中心列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在和酒泉市气象局沟通中我了解到,即便是在现代化的交通条件下,要想从酒泉市区出发去马鬃山采访,仅单程坐汽车就得花费5个小时,要在当天天黑前返回的话,按照早晨7点出发、12点到达,14点离开、19点返回酒泉市区的计划,采访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如何在两个小时内采访完、采访好,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考验。”
“马鬃山气象站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空旷’,第二感觉就是‘风大’,风在吹过路边山坡的石缝中不时发出‘呜呜’的巨声。”在这大风的陪伴中,王占东度过了不同寻常的两个小时采访时间。“走进气象站的观测场、工作室以及新旧宿舍房、新旧设备场体验戈壁大风下的台站环境,在大风呼啸的观测场,我对新老两代气象人进行了交流采访。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我了解到了从人工测报到现代化自动化测报的巨变,也聊出来一件件感人的故事,更直接、深入、真切、生动地认识了有关马鬃山气象站的人和事。”
该稿件的刊发、转载,让已经在媒体行业从业多年的王占东内心依然有些波动。“通过这次不同寻常的采访,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记者,作为一名新媒体记者,不仅要善于发现典型,还要为了采写报道典型拿出果敢的行动,在新闻的道路上有激情、有情怀、有血性、有灵魂、有责任、有担当地风雨兼程、风雨无阻的前进!”
王占东(中)采访金昌市永昌县红山窑乡毛卜喇村“全国文明家庭”马浩瑞、李余霞夫妇。
来源:每日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