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当前,以IP为核心的文创产业正从内容融合向产业生态融合迈进,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行业发展焕发新活力,呈现新技术引领、生态化运营、产业化发展的新动向。
未来数字文化产业将朝着生态化竞争继续深入、“IP+产业”全面融合、新技术广泛应用等方向推进。预计到2035年我国数字经济将达16万亿美元,数字文化产业也有望开启万亿级市场空间。
数字经济规模分析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6万亿,同比增长18.9%,占GDP比重达到30.3%,并且到2035年我国的数字经济将达16万亿美元。2016年我国文创产业产值达到4155亿元,约占数字经济的18.4%。2017年,我国泛娱乐核心产业产值约为5484亿元,同比增长32%,预计占数字经济的比重将会超过1/5。
互联网平台加速布局数字文化产业
近日,腾讯公布“新文创”战略。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介绍,2011年,腾讯提出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的粉丝经济的“泛娱乐”概念。腾讯从“泛娱乐”向“新文创”战略升级的核心思路,就是通过更广泛的主体连接,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实现更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与IP构建。
阿里巴巴以流量分发为基础,以并购力度和深度为依托,加入UC、优酷和土豆的强势流量,补齐影业、文学、数娱,以及游戏变现渠道,形成“3+X”的大文娱架构业务矩阵。
百度依靠游戏、视频和文学三个重点业务进行布局,侧重影视布局的整合,形成了以百度视频为核心的PGC内容生态、以爱奇艺为核心的在线影视娱乐内容生态、以糯米电影为核心的线下电影+演出生态和以百度贴吧为核心的基于粉丝的泛娱乐生态。
作为游戏行业的龙头企业,三七互娱积极推进网络游戏产业生态化发展,实现了由“重渠道”向生态化发展下“重产品”的思路转变,推动大小生态共同繁荣发展。
生态化竞争趋势渐显
事实上,伴随互联网的深入渗透,我国文创产业已由单体竞争转向了生态性竞争,产业生态日趋成熟。生态化运营,就是将各种协作主体、文化资源以及创意形式更广泛地连接起来,而优质资源的集中,将为打造中国原创文化精品带来更多可能。
在“连接”思维和“开放”战略下,文化多业态融合与联动成为数字娱乐产业尤其是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以文学、动漫、影视、音乐、游戏、演出、周边等多元文化娱乐形态组成的开放、协同、共融共生的泛娱乐生态系统初步形成。
过去5-10年,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但缺乏创新力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在数字文化领域也是如此。受众定位低龄化、题材内容同质化、原创人才奇缺,加上产业市场失衡,使得文创产业在快速发展后陷入瓶颈期。而由“新文创”引发的行业运作、IP开发等新变化将为文创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互联网大平台打造生态化产业链趋势愈加明显
未来,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化运营将会继续深入,除此之外,还将向着“IP+产业”全面融合、新技术广泛应用等方向纵深推进。
一方面是从“IP为王”到“IP+产业”的全面融合。在信息消费与实体消费同步升级的大潮中,IP将进一步成为产业融合的“酵母”,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进一步结合,形成“IP+产业”的新模式。未来,“IP+产业”将成为产业品牌升级、文化升级的新风口。
从文创领域延伸到制造业领域,IP的内涵将大为扩展,不仅涵盖文化形象、版权著作权等方面的内容,也将涵盖商标品牌、技术应用、商业模式、产业生态等企业长期积累的创新成果,成为企业软实力的代表。
另一方面是新技术应用从初步试水到全面开花。而近两年来,通过“鱼脑系统”给剧集、综艺的演员搭配方案提供数据参考,通过“子弹时间”技术呈现三维场景转化效果,都已被阿里旗下的优酷等平台广泛应用。新兴的区块链技术也正在改变着数字版权的交易和收益分配模式、用户付费机制等基本产业规则,形成融合版权方、制作者、用户等的全产业链价值共享平台。
互联网大平台打造生态化产业链的趋势会愈加明显,这些大的平台下一步会更加看重产业升级和内容提升,从过于依赖娱乐元素,转向更多融入文化内涵、提高艺术水准。与此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创业,给具有成长性的小企业提供空间,包括媒体、广告、演出、体育、旅游等,线上线下布局调整都在不断快速推进,并与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进一步融合,会产生很多跨界融合,也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伴随新特点的日趋显现,数字文化产业也将开启巨大的市场空间。对行业前景的看好吸引了大批的资本布局泛娱乐产业,并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IP价值,也推动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