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苗乡牛仔"成长记:从贫困户到养牛产业致富带头人

2018-04-19 11:02    

10月18日早上八点过,在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宜宾市兴文县县城,苗族同胞刘江便赶到自己的哥哥家,打开电视守候着十九大的开幕直播。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作如此表述时,他已是激动万分。

10月13日,在广元召开的四川省2017年脱贫攻坚奖表彰暨社会扶贫工作推进会上,公布了全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4个奖项获得者名单,“苗乡牛仔”刘江作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的十人之一获得表彰。

从一名贫困户到苗乡响当当的“牛仔”、兴文县上峰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峰岩村养牛产业致富带头人,“脱贫”二字对于30岁的刘江来说,意义巨大。

A 起点

精准扶贫 养牛点燃脱贫希望

10月19日下午两点,当记者来到峰岩村刘江家时,他正和妻子王晶晶在地里种菜。“等到冬天时,这些菜就可以拿来喂牛了。”就在菜地里,刘江和记者聊起了他脱贫的点点滴滴。

兴文县峰岩村有千余人口,苗族同胞超过92%,是兴文最大的苗族聚居村。村子周围除了山还是山,以前去乡里办事,用当地老乡的话说,得翻3座大山走20多公里的羊肠小道。但过去几年,兴文县的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江的家也在这巨变中,由曾经的艰难度日变成了现在的幸福甜蜜,而这当中,精准扶贫政策功不可没。

2014年,家中连遭不幸,在外务工的刘江不得已回到家乡,靠四处打零工维生,除去家庭开支,所剩无几,成了村里知名的贫困户。“何日能还清债务,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这样的情况下,不甘心就此贫困的年轻人刘江,常常在想自己应该怎样找到出路。

“绝望中,是精准扶贫给我带来了希望。”2015年,精准扶贫在当地落实,刘江家里有了帮扶责任人,而村里有了驻村工作队。当时,第一书记罗剑秋上门鼓励他,国家对精准扶贫对象有许多优惠政策。“你在牛场打过工,我们村又适合养牛,我觉得你可以喂几条牛,肯定来钱!”罗剑秋的一席话,像给刘江打了一剂强心针。

只能苦干,不能苦熬。彼时,刘江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贷款养牛。“找到村主任担保贷了五万元,借了一万元的周转金,我就开始养牛。”2015年9月,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喂了8头牛,成立了刘江家庭养牛场。就这样,刘江的脱贫希望被点燃。

B 挫折

缺乏经验 挫败急出“牛脾气”

“前段时间卖了十余头牛,现在牛场里只有三十多头了。等过段时间空点,我又去云南买一批牛崽回来喂。”如今,刘江的生态养牛场内,牛的长势很好,刘江和妻子满是憧憬。看到现在牛儿肥壮,但却很少人知道,刘江刚开始养出的牛,也曾黄皮寡瘦。

当时,缺乏养牛知识的刘江尽管对那8条从云南买来的牛细致照顾,也曾满怀信心地想在短时间内把债务还掉,“可事与愿违,那8条买来时油光水滑的牛儿,不但像我一样不长个子,三个月后还都变得黄皮寡瘦的了。好几次,因为酒糟喂多了差点死掉。受到打击后,就想着不做了,觉得自己不适合养牛。”刘江回忆起当初的情形,连连摇头感叹。

旧债未还,又添新债。刘江眼急得只能去找村干部,并火气冲天地对第一书记发了一通“牛脾气”。看到刘江的情况,几天后,峰岩村负责人请来了“中国十大杰出兽医”尹华江,开办了养牛培训班,教他如何选牛、喂牛,如何为牛看病打针,解决了很多养牛方面的技术难题。与此同时,刘江还从网上买来了养牛方面的专业书籍,专心研读以对症下药……很快,刘江自己也成为了四里八乡的养牛“小专家”。半年下来,家庭养牛场也有了近两万元的利润。

C 机遇

务工青年 返乡变身专合社理事长

2016年,峰岩村提出整村脱贫的目标,驻村工作组则确立了主打养鸡养牛的养殖业以脱贫奔康,同期,兴文县畜牧兽医局也为村里量身订做了养牛补助政策,并派来养殖专家予以指导。

“新建标准化牛场有补贴,喂养母牛有补贴,母牛下了崽还有补贴。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啥不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一人单打独斗,怎能赶上抱团发展?”看到产业发展机遇的刘江,与村里的5个小伙伴一起,借助村里的产业周转金和产业扶持金,新建了一个50头牛规模的标准化养牛场,从外地引进了近50头良种牛,成立了上峰养牛专业合作社,而他也被推选为理事长。“不到一年,合作社就有了约20万的利润,我们几个合伙人也一下子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他各方面进步很快,今年已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峰岩村支部书记熊亮告诉记者,刘江的实干,不仅让自己走上了脱贫道路,更是带动了村里二十多户贫困户养牛,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村民们对刘江也是频频赞赏。邻居马文先说,他经常免费为村民指导如何养牛,帮村民穿牛鼻子,是个耿直牢靠的小伙子。

刘江从人们眼中的贫困户变成了一个致富带头人。可他心里明白,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扶持,没有各级干部的帮助,就算再努力,也“牛”不起来。

“我富起来了也不会忘本,我要帮助身边的父老乡亲,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走出贫困,走上致富的路,过上小康生活,以谢党恩。”10月13日的表彰会上,刘江以“立志脱贫谢党恩”为题,现场进行了经验分享。

D 未来

继续投资 用质量打响招牌

10月19日凌晨两点过,刘江就已起床,和合伙人刘红、刘超赶到养牛场,把一头长势较好的牛牵到自家的小屠宰场宰杀,早上6点过便赶往县城售卖。

今年9月,刘江等人在县城里租了一个门市,专门售卖自家的牛肉。但由于新店开张,没有名气,每天能卖七分之一头牛就很不错了。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半个月后,几人通过印名片、发传单、到饭店上门推销,名声渐起。现在,牛肉店每天都能卖100余斤肉。“有质量,才有出路。在确保牛肉质量的前提下,目前,我们也在和超市洽谈,牛肉送进超市售卖将很快实现,而这也能让更多人吃到我们的放心牛肉。”

“现在的销售方式包括将牛卖给牛贩子和自行屠宰售卖牛肉。”刘江算了一笔账:一般买来的牛崽6个月左右就能出栏,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如果将牛卖给牛贩子,平均每头牛能有700元左右的利润。但如果将牛宰杀售卖,每头牛的利润将多好几百元。

“我看重的,就是他的那股冲劲和实诚。”妻子王晶晶说,她从河南嫁到兴文来,从来没有后悔过。而母亲熊维先看到儿子的努力,也是喜笑颜开,“在各级部门的帮助下,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刘江的牛生意现虽说风生水起,但当记者来到刘江的家时看到,他家的住房相比乡邻毫不显眼,连村上的人也都劝他把房子修好点。“修房子的事缓一缓,现在还是投资阶段,钱要用在刀刃上。”当赚到第一桶金时,刘江就立刻买了一辆二手货车,用于牛草和牛粪的转运。如今,刘江更是立志把养牛场做大做强,让贫苦户的帽子一去不复返。梁俊 杨娅玲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伍雪梅 摄影报道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