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你年轻、健康,为何也要关心癌症?

2021-11-08 04:41    

原标题:你年轻、健康,为何也要关心癌症?

大学时还视健康如敝屣,偶尔小病小痛,才意识到一身轻松有多可贵。想想身患重病的长辈,真是心疼。

所以,当同事问我:该怎么向读者解释,一向以人文艺术思想类作品著称的理想国,竟然出了本讲癌症的书?我都心里一万个白眼: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全体,癌症的话题都如此重要,难道理想国引进一本集科学知识、方法干货与人文关怀于一身,在欧美广受认可的癌症类书,还需要额外的解释?

癌症蔓延得如此之快,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6个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可身边还有很多朋友不知道癌症可以预防,哪怕患癌后,我们仍然可以在医院治疗的同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改善健康。很多人还是不知道,当身边的人患癌时,该如何表达关怀。

我们希望可以有一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癌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到底如何发生、如何预防,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又如何预防乃至抵御癌症,以及,当癌症降临时,我们该如何彼此支持。我们希望年轻人的长辈们可以不用再被养生帖蒙蔽,希望生病的朋友可以有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满怀善意和安慰的书来陪伴。

理想国度,病痛缓解。

不得不说的癌症那些事

文:宗余

我问朋友:你有认识的人得癌吗?他想了想才说:有的,一个亲戚,但我们并不亲近。我问他你有跟他聊过吗,关于这场病,关于快要来的死?朋友说:这个没有,我常年在外,他在老家,而且交流本来就少。

真淡漠,我想。哪怕是死亡,也没有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是那么远、那么疏离。

“但我确实想过,在那个过程里他经历过什么。我想知道,如果是我得了癌,或者我亲近的人得了癌,或是别的致命的病,我该怎么办。”他顿了顿,继续说。

标签

这就是我,在看到《每个人的战争》的书稿之后,逢人就想安利,恨不得公司是我开的、这样就可以给每个我在乎的人送上一本的原因了吧。我希望我们对这个避之不及的议题,多一些了解,少一些恐惧,也多一些彼此的抱持。

《每个人的战争》作者大卫·塞尔旺-施莱伯是一个出色的神经科研究型医生。31岁时,自认十分健康、身为壁球队长的他,在自己的脑扫描实验中,因为顶替失约的被试,由搭档及最好的朋友检测出脑瘤。不幸地,是癌。随后的18余年,他就活在与癌症的眈眈相视中。

那么这本书是讲他对生命、疾病和死亡的思考吗?是回顾他的一生吗?不是。一部分因为他的癌症不是最凶险的类型、给他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如何与癌症及其投下的死亡阴影相处,一部分也因为他直面残酷的勇敢个性——要知道他曾去往伊拉克等战地做志愿医生。

这本书所分享的,就是他患癌后,如同少年派与老虎同船渡海一般,认识癌症、学习应对癌症以及可能到来的死亡的故事。故事里包含他借助所掌握的研究方法和资源获得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试错得来的经验,以及泪水、恐惧、感动和欢笑。

他保证严谨和真诚(这份严谨获得了MD安德森癌症中心院长的认可),把一路所知所见都分享出来,哪怕这是一个重病患者最脆弱的部分;或许就跟所有不写不快的人一样,他写作此书,正是出于想把某些要事传达给读者的痛苦欲望。

1.

获诊:可怕的不只是病痛,还有社交孤立

得知患癌是怎样一个瞬间呢?一个人,哪怕之前已经历病痛,但未确诊凶险的癌症前,总还没有被抛入与健康人相区隔的世界。而在此之后,“癌症患者”将成为很多人眼中大过一切的标签,虽然活着却仿佛在生与死两个世界的边缘,被人们像害怕死亡一样地恐惧、回避。

标签

发觉自己长了一颗脑瘤后,一夜之间,我发现了一个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世界—病人的世界。医院很快给我介绍了一位神经科医生,碰巧我也认识他。我们有几位共同的病人,他也对我的研究感兴趣。

在我的肿瘤被确诊之后,我们之间的话题就完全变了,我们再也没有谈过我的科学实验。他要我讲述生活中最为私人的细节,以便完整地描述出我的病状。我们讨论我的头痛问题、恶心情况,以及我患癫痫的可能性。我被剥夺了自己的职业属性,加入了普通病人的行列,一切都天旋地转、摇摇欲坠。

我进入了一个乏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无需提供什么公认的资格证明,不需要职业。在这个世界里,没人关心你生命中曾经发生过什么,也没人对你脑子里的想法有兴趣。他们通常仅有的兴趣是你最近一次扫描是什么情况。

我发觉我的医生不知道该如何同时把我当成一名患者和一位同事。有一次在一个晚餐聚会上,我当时的肿瘤医生,也是我十分欣赏的一位杰出专家,也在客人之列。当我来到聚会时,我看见他脸色变得苍白,然后随便找了个借口起身离开了。

突然间,我觉得这是一场活人的聚会,而有人告诉我自己并非其中之一。我开始害怕自己被分门别类,变成主要由自己的疾病所定义的那一类人。我害怕被人无视,害怕甚至在死之前,自己就已不复存在。也许我将很快死去,但是我还想完完整整地活到终点。

与之相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世界范围内每6人就有1人死于癌症,这意味着几乎每个人都必然有一个亲人、朋友、同事或同学患癌。哪怕是这样,癌症与癌症患者的生活,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人们害怕直接谈论癌症,羞于或怯于向癌症患者表达情感,而这常常让彼此都陷入孤独之中。

2.

标签

告知:说出来,并不容易

发现肿瘤的当夜,施莱伯骑着摩托从城市一边的大学回到另一边的家。夜色太美了,月亮大大的,一丝云都不见。女友安娜已经睡了,他凝视着天花板,想到自己远离家乡法国,刚刚博士毕业、艰辛的学术路有了起色,现在却要在异国孤零零地离开人世。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叶孤舟,原本在顺河漂流,突然间却被一个大浪托至岸边,掉进了一潭死水,再也到不了大海。

幸运的是,他所害怕的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他的癌症得到了控制,女友比他想象的更爱他,家人也给了他强有力的支持。虽然把生病的消息告诉别人并不容易,可是弟弟给了他温暖的回应:

与乔纳森和道格一起进行了几天的扫描之后,我弟弟爱德华出差路过匹兹堡。除了安娜,我还没有向别人透露过这个消息。我艰难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爱德华,像有鱼刺哽在喉咙里一般。我怕给他带来痛苦,还莫名其妙地怕给自己带来霉运。

他深邃的蓝眼睛里闪着泪花,但并没有恐慌,只是简单地抱着我,我们相拥而泣,过了一会儿,我们开始讨论治疗方式、统计资料,以及所有从今往后我可能要面对的事情。接着和往常一样,他逗我笑了起来,说我18 岁时就想剪个像现在这样的光头朋克发型,但是一直没敢去,现在终于实现了。至少和他在一起时,我还活着。

告知至亲是最难的。很多癌症患者都会推迟告诉父母的时间,力图保护父母。但总有一天,父母也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

给父母打电话时,尽管已经与我的兄弟“实习”过了,但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告诉他们。我害怕了,遇到困难时,母亲总是很坚强,但父亲已经上了年纪。我觉得他会受不了这个打击。虽然我还没有小孩,但是我明白,发觉自己的孩子得了重病要比得知自己得病痛苦得多。

标签

父亲在大洋彼岸拿起了电话,我能听出来接到我的电话令他很高兴。我的心一沉,好像自己将要向他的胸口捅上一刀一般。

我按照自己教给同事的方法一步步地来,首先,简短地陈述一下事实,就像这样:“爸,我发现自己得了脑癌。所有的检查结果都一致。病情相当严重,不过还不是最糟糕的那一种。我可能还会活上好几年,也不会太痛苦。”

第二,等待。不要说空洞的话。父亲说:“哦,大卫,这不会是……”然后顿住了,我们不会拿这种事情来开玩笑。我知道他已经明白了。我又等了一会儿,想象他此刻正在桌旁,那姿势如此熟悉,他坐得笔直,准备处理手头的事情,就像他一辈子都在做的那样。即使是最困难的情况,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与之抗争。但是这次不会有战斗,无法制定作战计划,不需要撰写战斗檄文。

接着我做了第三步,谈谈实际的行动。“我会找一个能尽快动手术的外科医生,根据手术期间的情况,我们将决定是做化疗还是放疗。”父亲一直听着,只是表示同意。

3.

直面:与癌症的战争中,我们并非无助

当施莱伯做完手术、问医生在生活中还可以做些什么来辅助治疗,医生说:什么都不用做。可面对如此重大的困境,自己怎么可能什么都不用做?他开始借助自己作为医生所掌握的方法和资源,最大限度地了解前沿研究。

他得出结论:我们身处的环境、每日三餐摄入的食物,都会影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如他所说:每个人体内都有癌细胞,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患癌。在相当的程度上,尚未患癌的我们可以改变生活方式,降低患癌的可能;患者则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优化,巩固常规治疗的效果。

每天,每餐,我们都可以选择食用那些能抵御癌症入侵身体的食物,这些食物通过以下的方式发挥抗癌作用:

标签

·清除致癌物质

·支持身体免疫系统

·阻碍肿瘤生长必需的血管生成

·阻止肿瘤制造炎症为其自身提供养料

·阻碍能使肿瘤侵入周边组织的作用机制

·促使癌细胞自我凋亡

他也一再提醒人们重视情绪对于癌症发生发展的影响,抚慰曾经的情绪创伤。书中,他介绍了抚慰人心的案例和放松技巧。

如果在第二版的书中我只能向大家传递一个明确的、强烈的信息,我会告诉读者务必对身心之间的联系引起重视,尤其要重视长期的无助感和绝望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放任不管,这些情绪——而非引起这些情绪的生活压力本身——会导致促进癌细胞扩散的炎症。

4.

关爱:接纳和抱持,需要学习

身为精神病学家(psychiatrist),施莱伯医生受训为重症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他发现,患者的家人往往把注意都放在疾病本身,对于彼此感受的沟通却颇为忽视。一对相爱的夫妻,丈夫患上重病,妻子要求医院为他试过各种艰苦的治疗均告无效,二人却依然都要做出很有信心的样子,回避讨论死亡的可能。

施莱伯医生问丈夫,如果把他俩的角色调换,他会怎么想。如果得病的是妻子,而她认为自己快要死了,却选择不和他谈论这个;如果某一天早上,黛博拉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给他一个和她分享所有事情的机会,他会说些什么。

几天后当我又来看望保罗时,黛博拉变了,她在走廊里和蔼地同我打着招呼;她的脸色变红润了,看起来睡得不错。

她告诉我说保罗已经同她谈过了,保罗告诉她,他很害怕可能会没有任何希望,自己病得这么厉害,让她失望了,他感到非常内疚。他还老是因此而怨恨自己,埋怨自己不能与她分享他们一起计划好的未来。黛博拉则告诉他,在她一生中,没有什么能比得上他俩的爱情。

标签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一起回忆着往昔,保罗向黛博拉说出了所有对他最有意义的事情,很多都是她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黛博拉则告诉保罗,如果他走了,她会有多么害怕,会有多么想他。然后,她鼓起勇气对他说:“我想让你知道,如果你真的觉得时候到了,我会让你离开。”

这实在是太过伤感,他们都哭了。但是他们的心又一次紧紧贴在了一起。保罗几周后去世,死时握着黛博拉的手。尽管他差一点就要孤独地死去,但终究还是没有。

与猛虎同船共渡18余年后,施莱伯医生在巴黎亲人们的环绕中离世。在这18年里,施莱伯用勇气、智慧和爱与死神博弈,并将其与不同国度说着30多种语言的人们分享。

如今,人们再也无法通过邮件、脸书或演讲与他交流了,但《每个人的战争》仍在被更多的人传阅,把知识和信念传递给公众,提醒人们彼此支持、热爱生命。死亡是每个人的彼岸,预防、抵御癌症,是每个人的战争。

抗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相关图书】

《每个人的战争: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

[法]大卫·赛尔旺-施莱伯 著

张俊 译

精英医师的18年抗癌历程,

彩图呈现抗癌日常行动科学指南,

两次荣膺《纽约时报》畅销书,

常居Amazon癌症类图书榜首,

国际权威机构安德森癌症中心院长

约翰·门德尔松力荐。

本书是一本有充分科学研究支撑的防癌抗癌指南。在癌症成为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平均每6人就有1人死于癌症(见世界卫生组织官网)的当下,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些什么,来降低患癌的可能?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在接受常规癌症治疗手段(如手术、放射疗法、化学疗法)的同时,还能在生活中做些什么,来巩固治疗效果,防治癌症扩散?

作者大卫·赛尔旺-施莱伯博士既是癌症患者,更是一位有优异科研背景和深厚人文关怀的医生。他是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科临床教授,该校整合医疗中心的联合创始人,拥有医学博士及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因其在精神病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他赢得了2002年宾夕法尼亚州精神病学协会总统奖。

在本书中,他综合前沿的科研成果,融合十余年的抗癌经验,写就此书,试图为健康人预防癌症、癌症患者巩固抗癌效果提供帮助。书中所阐述的一些自然的保健方法,有助于预防癌症、防止癌扩散或增强癌症治疗的效果,可用做预防癌症的生活指南、常规癌症治疗手段的补充。

同时,因其兼具饱含哲思的个人回忆,与作者身为精神科医生为癌症患者提供心理关怀的经历,又是一本为癌友点燃信心和斗志、提供安慰和纾解的陪伴之书。

如书中所言:并非每个人都会患癌,但癌细胞存在于每个人体内。抵御癌症,需要我们改善生活方式,在日常的饮食、锻炼、情绪与环境中有所行动;需要我们彼此关怀,为癌友提供支持与慰藉。预防和抵御癌症,是每个人的战争。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