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在钱钟书文学作品《围城》中与茶相遇

2021-11-07 22:30    

图为:电视连续剧《围城》剧照

初来这个城市,努力寻找属于这个城市的味道。

蓝溪桥的面、富田桥的豆腐、珠梅的土鸡,都会让食客们琳琅满目,难以忘怀。然而,喧嚣过后,如果有一种味道会让你隐隐作痛,又挥之不去,直至刻骨铭心,我想,这个味道只有茶了。

街市中满是茶馆和茶铺,本地茶和外地茶充肆其中。行色匆匆中,来不及泡上一壶茶,更谈不上能与茶独处。我知道,把时间煮进去,把心情泡出来,这需要遇到你认为对的茶叶,对的时间,或是对的对象,我想,这时候,是需要一种缘分了。

围城是这个城市的符号,回到围城读《围城》,让人有了不一样的心境。

小说的主人公叫方鸿渐,钱钟书先生本就是一位茶人,和很多茶人一样,心中都住着一个鸿渐,而先生,就以这样一种方式,在《围城》中与茶相遇。

陆鸿渐生活的年代正值“安史之乱”,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并行,南方则儒禅汇流。陆羽隐居于湖州杼山妙喜寺内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写出千古流芳的茶事巨典《茶经》。

钱钟书则生活在抗战期间的艰难岁月,就职于国立师范大学,在这个湖南最中部山区的蓝田古镇,创作出惊世骇俗的文学巨献《围城》。

钱钟书与陆鸿渐一样,外表清雅,而内心刚健,都属于不愿过多谄媚的文人,而他的气质与境界与陆鸿渐那么地对榫。在《围城》中方鸿渐的身上,我看到了先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更多地看到了先生对生活的感怀。一本带着茶香的《围城》,秉着对茶圣的敬意,穿越千年的时空。淡淡的茶香,有如围城故地的清幽、宁静。

《围城》中的三闾大学就是先生住的国立师范。1937年,国立师范学院创建于李燮和故居——李园。李燮和是民国开国元勋,李家经营茶园生意致富后,在蓝田广置田地,大兴土木,建成了规模宏大的李园。李园占地面积达数万平方米,院内雕梁画栋,水榭楼亭,是为蓝田一景。

标签

沿着《围城》寻找茶马古迹,蓝溪桥是曾经的茶叶码头,青石古道是直通梅城的茶马古道,乐善茶亭是古梅山八铺大道的重要地标。可见抗战时蓝田古镇,茶已是当地的主要产业,茶无时无刻不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抗战时期的蓝田古镇地属安化常乐乡,与安化四乡五都一样,常乐也是主要的产茶区。与安化黑茶不同的是,蓝田古镇以生产红茶为主,直至上世纪未,省属企业涟源茶厂生产的出口茶就是红茶,在当时,涟源红茶与周边县市生产的茶统称为湖红。

茶遇人而有意,人遇茶而愉悦。钱钟书一生钟爱的是红茶,为先生做一杯牛奶红茶便是杨绛每天必修的功课,一杯茶,一做就是一生。夫人的茶特别考究,常常选用蓝田最上好的湖红,将其与滇红、祁红进行掺和,这种保留滇红的香、湖红的苦、祁红的色的拼配茶,茶叶风味与品质让口感富有层次和饱满。

在这烽火连城的岁月,夫人用匠心每天做一杯好茶;两位先生一路走来,夫人用爱心做了一辈子的好茶。是茶遇人,还是人遇茶?茶叶的起起落落,人生的飘飘荡荡,因为遇见,茶香弥漫在他们的人生路上。

“爱熄灭了灯,心围一座城。”《围城》中此起彼伏,处处申说的是人生理想的不断升腾。如今,先生已仙逝,但《围城》余韵还在,先生的旁观浮生,思虑沉潜,使我对人生恍然;李园已不在,但红茶的余味犹存,平淡的生活,匆忙的步脚,因为有了茶,就有了停留,因为有了茶,就有了温度。

也许在某个拐角处,还会遇上一壶茶,沉下去的是岁月,升起来的是思绪。(作者:李南新,来源:娄底新闻网)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