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又一条有关“家长群”的新闻火了:
某小学开展“家委会竞选”。学生家长们热情高涨,纷纷踊跃报名,为了有理有据,同时在微信群里交上了自己的个人简历。
有的家长说我是博士、我爱人是硕士,平常上班都是弹性工作制,可随叫随到;有的家长表示我们都是在知名大学当老师的;有的家长则声称我们都是海归,在名企外企工作……
尤其是这位家长,更是“语出惊人”,说可以砸跌停对方的股票。
一个家委会竞选的激烈程度,简直堪比世界500强公司竞选CEO。
标签很多网友开始感叹,自己上有老,下有下,努力拼搏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给父母养老,还因为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得拼爹又拼妈。
01
为了方便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家长群越来越普及,但是关于两方之间冲突的新闻也从来没有少过。
“老师点名批评,不顾及学生和家长的隐私以及面子,这样做合适吗?”;
“学生在校表现、考试成绩单、年级排名、课堂教学方式、老师行为作风等问题,都设计隐私,较为敏感,为什么要直接发在群里?”;
“家长群里质疑老师收礼排座位,长期不公正地将身材矮小的儿子常年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想在群里与班主任沟通,竟被踢出家长群”;
“家长群变成马屁群,500条未读消息,有499条都是‘排队、点赞,盖楼’”
……
有家长大为感慨,一个有老师在的群里,我们讲话要得体,因为这体现了家庭的整体教育水平;老师发通知后,要回复及时,因为这体现了对学校事务的热情参与。
做人难,做家长群里的家长就更难了。
在群里报告孩子完成情况都不是什么事,还得体现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的心得,注意自己和老师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还得为人处世挑不出什么毛病。
而群里一些活动,比如像选举家委会成员。虽然不过就是一个自发性的组织,目的是整合家长资源,组织亲子活动,并不存在明确的选拨标准,主要来自于公益心较好,时间相对充裕家长的毛遂自荐。
但从某中学2015届家委会的数据来看,39位家长中——学历构成:硕士以上学及海归共5人;本科学历22人;本科以下12人。
职业上,公务员7人,其中处级以上干部4人;企业员工14人,其中高层11人;老师4人;医生2人;个体户4人。此外还有8人是全职妈妈。
标签俨然成为了成年人的自尊心游戏,自身条件差点的都不好意思参与选拔,在群里都抬不起头来。
02
可怜天下父母心。
新闻中的家长,也许起初并不是为了“炫耀”。毕竟有网友说这个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通过考试入学的,家长们不知道从小在这些孩子身上倾注了多少时间和金钱。
在选家委会的时候表现的积极一点,无非是因为担心老师们精力有限,难免对孩子们厚此薄彼,想以此来期望自己地孩子在学校里能受到不一样的待遇。
而除了简历这种客观指标之外,又能有什么别的来说明自己适合家委会的工作呢。
有一个朋友,孩子还不到三岁,就开始筹划买学区房,上最贵的幼儿园,兴趣班得报上三四个,不仅是教育方面,生活方面也是非名牌衣服不买。但事实上,他的家庭收入和大部分上班族的收入相当,为什么还这如此奢侈。
就是因为,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更好的成长环境,背后真正的焦虑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
当孩子有负所望的时候,就会产生,我把所有的都给你了,你就这样对我的失望。
以前我们害怕自己比别人落后,后来我们终于通过自己的拼搏开始有了些成绩之时,我们又害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落后。
从而一直都处于一个时时焦虑,时时担心的状态之中。
03
90后已经开始成为了领取结婚证的“主力军”,甚至从2017年开始,第一批“95”后男生都进入了法定结婚年龄,可以组建家庭了。
回想起十八岁那年的夏天,从高考考场出来,就以为走出了作业以及晚自习的夏天。
结果发现,人生的“考试”根本没结束,甚至有些遥遥无期。从每年700多万的应届毕业生中找到心仪的工作;从3000万娶不到媳妇的单身“剩男”中终于迈入婚姻的殿堂。
标签当以为可以长舒一口气时,没过几年,又一步从“单位群”迈入到了“家长群”里头。
前段时间某中小学招生,不仅考察家长的身材,还要调查爷爷奶奶的学历和工作单位。据说有家长身材走型,学校也不收。原因是一个连身材也管不好的家长是一个不自律的人,又怎么能管好小朋友?那么爷爷奶奶的学历和工作单位是不是更证明良好的学风要追究三代?
有人发评论说,以前都是家长说孩子:你看看别人家孩子,谁谁谁多优秀。现在,孩子可以理直气壮地怼回去了:你看别人家家长,谁谁的爸妈多厉害。
以前孩子放学回家,家长拿着扫帚追着孩子,叫你学习不努力。现在,还在放学回家,拿着扫帚追着家长,叫你小时候不努力。
80后和90后们,小时候被父母鄙视,长大了被孩子嫌弃。
就像之前那条新闻一样,一个10岁的孩子,成绩特别优秀,但是觉得自己父母贫穷,不配拥有自己这么优秀的儿子。
自己没有很成功,还要被自己养大疼大的孩子所嫌弃。就是因为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是造就了孩子歪曲价值观的根本原因。
孩子对父母的嫌弃,本质上也是在追求更加优秀的人生,为什么父母不能给我更好的资源?
凡事量力而行,大部分的普通人可能都没有扔在群里的精彩履历,但他们同样教孩子读书人字,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享受自己最大程度上的所能提供给他们的学习的乐趣、生活的乐趣。
而假如孩子们看到这些“竞选”消息,幼小的心灵又会留下怎样的阴影?
国内家庭教育的知名专家孙云晓教授曾在《捍卫童年》一书中说道:“人们习惯于把儿童与明天联系在一起,似乎是为了明天才重视儿童,这是不全面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价值,童年的意义绝对不是为了长大成人。”
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自己要努力,给予孩子好的资源,同样也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不要将自己的压力和焦虑转化到孩子的身上,这种名利算计也不一定真能转化为他们的成长助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