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本工作笔记是由巴曙松教授发起的“连线华尔街”第262期内部会议纪要,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本期会议由巴曙松教授主持,余晨先生主讲,演讲的主题是电子支付与金融科技新趋势。互联网化和金融科技分为哪几个层次?电子支付过去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支付未来的发展和监管又将呈现怎样的趋势?跟随本文,逐步揭秘。本期报告未经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摘录和发表。本纪要未经主讲嘉宾本人审阅。敬请阅读。主持/巴曙松;主讲/余晨(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及总裁)
主讲人简介
余晨先生,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电脑工程学硕士、北京大学计算机学士,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及总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复旦大学哲学院客座教授余晨先生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软件领域有二十余年经验,曾在美国甲骨文总公司、JohnDeereHealthCare,AT&T贝尔实验室任职,曾任美国硅谷中国无线协会理事。2010年度,余晨先生荣获“中国手机圈影响力精英奖100人”荣誉;2013年获eWorld电子商务世界“2013年度EC100中国电商营销百人风云会风云人物”;2013年担任央视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顾问,拜访了全球互联网企业的领军人物;2015年,出版《看见未来:改变互联网世界的人们》一书,深入探讨了互联网的技术拐点、发展契机和未来趋势。
【会议纪要】(文中“我”指主讲专家,文中观点仅仅代表主讲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也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内部讨论)
首先介绍下支付和金融科技的背景,今天市场看整个商业环境的时候,经常提到三个要素,一是产业本身,二是互联网,三是金融。对于形形色色的产业来说,互联网和金融都是这些产业的工具,这里的产业是指能够提供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服务,比如餐饮、旅游、房地产、零售等,对于产业来说,互联网和金融都可以变成有效升级改造行业的工具。从原则上来说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可以互联网化、金融化,只不过在传统时代,这些行业的互联网化和金融化的程度都不够。过去十多年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行业被互联网化,不管是从零售还是媒体、电信、金融,各种行业都从线下走到线上。同时不同的行业也都可以被金融化,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消费者买房时一定会有相应的金融服务,买车时同样有分期付款的金融服务,哪怕是在京东上买一个小的数码商品,可能也会用到白条或分期付款的消费金融产品。产业、互联网、金融这三个要素,当把产业放在一边来看互联网和金融的时候,互联网与金融可以成为服务于行业的有效工具,当把互联网和金融放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现互联网本身可以成为金融的工具,这就是前几年讲的互联网金融,现在的金融科技,用互联网的数字科技来改造金融这样一个传统行业。
标签一、互联网化和金融科技的三个层次
互联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展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趋势。长尾理论的提出者经常说“原子就是新的比特”,他的意思是今天互联网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止在信息和虚拟的世界里,而是已经蔓延到了所有的传统行业,蔓延到了线下的实体经济。九十年代互联网商业化刚流行的时候,互联网的应用主要是数字类信息类的服务,像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大家更多是把互联网当作一个数字化的平台,但在过去十年中,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兴起,互联网的影响力已经从比特的世界、个人信息的世界蔓延到了原子的世界即物理的世界,从线上延伸到了线下,从IT行业延伸到了所有的传统行业,从虚拟经济延伸到了所有的实体经济之中。今天我们看到的互联网,已经不止是电子邮件或者门户网站这样的信息类服务,而是影响到了所有的衣食住行生活服务。现在出门打车、骑单车找餐厅、住酒店订机票这些服务,都会用到互联网,所以说现在处于一个产业互联网的时代。产业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向传统行业的渗透,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可以被互联网化。但大家谈到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误区,很多人都会认为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就是把原来的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这当然是互联网化,但这只是第一层面的互联网化。
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工具化的互联网,把互联网当做一个工具、一个渠道,通过互联网增加企业运营的效率、降低成本,但并没有改变企业业务的本质;第二层次的互联网化是所谓平台层面或产业层面的互联网化,能不能真正利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自下而上理念有效的重组产业链、重构价值链,带来新的业态甚至带来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滴滴打车出现之后可以说从根本上改造和冲击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第三层次的互联网化是所谓理念层面的互联网化,真正的把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无边界组织的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比如硅谷的很多公司以及全球很多高科技公司的管理越来越扁平化,甚至绩效管理都不用传统的KPI,还比如所谓的粉丝经济,把用户变成粉丝,继而虚拟的销售营销人员变成了你,虚拟团队的延伸就是互联网上的无边界组织。所以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不等于简单的把原来传统的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很多技术的革新都是这样,比如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兴起。移动互联网其实不等于互联网的简单移动,它带来了很多传统互联网没有的新模式、新的业态。
例如,我们经常会说移动互联网代表了随时随地、随身随感,这些属性都是传统的互联网没有的,所谓随时就是你的手机二十四小时跟着你,而传统互联网只有上网的时候你才可能坐在电脑前边;所谓的随地就是现在的手机智能终端上面都有GPS或LBS的基于位置信息的服务,而传统互联网强调的是四海一家,在中国还是在印度、美国,大家看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但是现在手机可以根据你的位置来为你定制提供基于地理信息的位置服务;所谓的随身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移动设备、移动终端跟手机几乎已经变成了我们的身份标识。
标签传统互联网的理念是匿名的,在网站上发表言论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但今天手机是随时跟着我们走,在饭馆订餐或在电影院订票,每次都是要先输入手机号码,某种意义上手机已经变成我们的第二身份证;
第四是移动互联网有所谓的随感,手机智能终端上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如摄像头可以扫码,可以在麦克风、重力传感器上面叠加出形形色色的多传感业务形态,这些都是传统互联网做不到的。所以说移动互联网不等于互联网简单的移动化,每当有新的科技发展的时候,都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一种旧技术的延伸,同样传统企业、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也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是线下的业务搬到线上,它可能带来新的组织方式、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业态。
同理当谈到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时候,也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面的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科技,是所谓的工具层面的金融科技,只是把互联网当作一个通道、一个工具,比如说网上银行、网上基金公司、网上的保险公司等;第二层面的互联网金融是所谓平台层面、业务层面,真正地通过互联网重组了价值链,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比如说像P2P带来了一种新的模式,像网络小贷通过大数据来判定风险模型等;第三层面的互联网金融是所谓的内核层面、理念层面的互联网金融。比如像区块链、比特币这样的技术,这是真正第三层面的金融科技。
二、电子支付的历史发展趋势
标签回过头来看电子支付和整个金融科技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趋势,大家经常都会说金融是商业的血液,那么支付就是金融的基础,因为支付可能是一种最普遍的商业需求,只要有买卖、有交易,就需要有一个支付的动作,需要把钱从账户A转到账户B。不管什么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从网络小贷到P2P,从现金贷到消费金融,他们的基础都是首先需要有一个电子支付的服务。在金融科技兴起之前,第一波的电子支付是伴随着二十多年前电子商务的兴起,慢慢的进入大众眼界,很多人在早期的时候都把电子支付看作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这里可以看看过去十多年电子支付在中国发展的趋势。
第一个趋势就是今天的电子支付已经超越了电子商务。虽然最早的时候,很多人认为电子支付就是电子商务的支付,但是今天电子支付已经运用到了线下的很多传统行业之中。电子支付的发展首先是因为电子商务带来的奇迹,过去十多年互联网本身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就是,互联网已经由纯粹的内容平台、信息平台慢慢演变成交易的平台。十多年前大家上互联网是把它当作一个信息平台、交流沟通的工具,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做交易。随着互联网从信息平台演变为交易平台,电子支付在互联网的生态圈里发挥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今天的电子支付已经远不限于互联网,不限于传统的电子商务。
多年前大家想到电子支付的时候更多是把它看作电子商务的支付,更狭义地讲是网购的支付,如像淘宝天猫、京东等这些商城上的支付,但是今天一个大趋势是电子支付发展的最大原动力是来自于形形色色的传统行业的电子化,是传统行业电子化的力量在推动电子支付的发展。
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像航空机票,十多年前买机票的时候,很多人用的都是现金货到付款,因为那时候用的都是纸票,送纸质机票的送货员会顺手把现金收上来,所以那时货到付款是买机票最自然的支付方式。到了2006、07年的时候,航空公司和机票代理都慢慢开始采纳电子客票,再用现金支付就变得非常不合情理,所以电子机票的推广自然而然的就会带动电子支付的推广,这是传统行业的电子化带来电子支付普及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再比如说电信运营商,十多年前很多人到月底缴费的时候都会去买充值卡,对用户来说电信的充值卡非常不方便,对于电信来说充值卡的渠道成本也很高,所以2008年中国联通作为三大运营商里第一个开始推行所谓的电子渠道和网上营业厅,用户不再需要去营业厅当面缴费,也不需要到街上去买充值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直接在网站上进行充值缴费,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保险行业,以前保险行业里都是业务员去扫大街,今天的业务员扫大街收钱也会戴着一个移动的POS机,更多的人是通过网上或者电子渠道来进行保险服务的支付。
标签所以第一个大趋势是传统行业的电子化带来了电子支付的普及化,同样电子支付也推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形形色色的传统行业带来了场景的多元化,今天的线下扫码、NFC,在手机上买移动商品或买游戏这种远程交易都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支付方式。举个例子,易宝支付为很多的商家提供一站式的综合解决方案,以国航为例,国航的客户如果去国航的网站买票,可以用网上支付或通过支付宝、腾讯通、银联卡等等,还有很多的用户可能不是在国航的网站买票而是通过国航的手机客户端APP上买票,同样易宝支付为国航提供了一个API可以让他整合到自己的应用APP里面,让用户在移动端就可以直接买票。
还有很多人可能既不是通过网站也不是通过移动终端,而是通过国航的热线电话来买票,因为很多人喜欢跟一个真的接线生来交流买票,觉得靠谱,这时候不会用网上支付也不会用移动支付,而是通过呼叫中心来进行电话支付,就是把信用卡号报给接线员,然后在后台进行扣费。再比如线下的网点,去营业厅买票的时候需要刷卡,在POS机上刷卡买票,所以从网上到移动端,到呼叫中心、线下的一整套多场景服务都需要提供。
支付行业的第二个重要趋势是,以前的支付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前端,现在后台的服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行业的聚焦点逐渐从纯粹的C端,慢慢的走到了C和B相结合。很多支付公司的定位不是简单只做收银台这一段的服务,而是更多地把自己看作是从企业的收银台到后台的CRM、ERP中间整合的这一段。一些大的企业可能有很多供应链,还有整个集团公司的各种需求,需要建立一整套的资金流管理服务,从简单的收单支付到分账,到资金归集这一整套的逻辑都需要去做。一般人从行业外面看到的支付,大家往往只关心C端,看到的只是消费者到前台去刷卡或者在手机上付费,但实际上资金流的逻辑在后台是更复杂的。
标签第三个重要的趋势是今天的支付不只是简单的收单,而是围绕着基础的支付交易做更多的增值服务,就是要从支付走向“支付+”的模式。十多年前谈到电子支付的时候,往往想到的只是收钱、付钱的收单,今天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会发现支付是交易闭环的最后一公里,在这最后一公里的交易场景里,可以积聚大量的闭环数据,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有更好的风险模型、营销模型,就可以在支付交易的基础上为商家或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增值服务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跟营销有关,可以为商户带来更多的交易线索,比如说用户买机票时向他推送航空旅游的保险。除了营销的增值服务之外,还有金融的增值服务,可以根据交易的大数据建立各种风险模型,如跟支付相关的金融增值服务,像授信、保理、供应链金融、快速结算等,都可以基于简单的支付交易为商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第四个大趋势是,从行业外看很多人觉得支付行业是竞争非常激烈的一个市场,但走到支付内部,会发现其实支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态圈。它不是一个单点的产品,产业链非常长,从发卡到收单,到中间的转接,到安全插件的提供者,有很多的环节。所以不同的支付公司可以定位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支付公司上下游之间是可以合作而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比如像易宝支付注重做后台,为商家提供完整支付解决方案的主平台,在前端可以跟其他不同的支付通道提供方进行合作,从银行到银联,到支付宝、微信支付、apple pay,可以把这些不同的支付通道通过银行整合起来。
今天很多人在谈的第四方支付,所谓的聚合支付,可以把不同的支付通道、支付场景整合起来为商家提供一个单点接入权限联通的完整支付解决方案。所以支付公司跟支付公司之间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还可以是合作的关系,因为支付的产业链非常长,支付的生态圈也非常大,关键的是能够在圈里找到不同的位置,能够互相整合,取长补短,能够为用户、商家带来更好的服务。从市场长远来看,最大的竞争并不是市场内部支付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电子支付跟传统支付之间的竞争。因为中国的移动支付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已经领先,但是中国的市场发展非常不均衡,很多三四线城市或者更传统的行业,还有很多企业的电子化进程,对互联网的接纳程度相对还是很低,所以未来几年之内,还有很多没有变成电子支付的场景等待着整个电子支付行业去拓展,我们一直认为最大的竞争不是支付行业内部的竞争,而是整个电子支付怎样去替代现金,替代像邮局汇款银行打款这些传统的支付方式。
标签第五个趋势是技术推动行业。过去的十多年看到电子支付行业的进步其实一直是靠一些新兴技术来推动,不管是前端还是后台。在前端,有越来越多的支付方式,以前大家都接受刷卡,而现在扫二维码支付越来越普及,指纹支付、刷脸支付虽然还没有大规模的商业化,但有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让前端的支付场景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丰富。在后端,整个支付市场的进步同样是靠着新兴的技术来推动,比如说大数据、人工智能,今天非常广泛的被用于风险防范、反欺诈这些服务,可以明显的看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风险交易的检测率可以提高一个数量级。还有区块链,虽然离普遍的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在后台同样可以看到各种新兴技术在推动整个支付产业的发展。
三、电子支付的未来趋势和监管
总体来看,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国的电子支付市场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支付主要是作为工具或通道,为生活服务电商的网站提供清、结算收单,这个阶段支付的价值主要是为了服务与交易;
第二个阶段出现了各种行业的应用,包括像阿里的支付宝能够提供担保的支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支付不只是简单的服务于交易,它还可以促成交易,因为担保使得交易的双方更有信任;
今天的支付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所谓“支付+”就是支付和交易之上的增值服务,包括支付加金融,支付加营销等,可以看到支付作为交易闭环里的最后一公里,这样一个环节可以为商家跟用户带来更多的更深层次的价值。
标签未来中国的电子支付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行业和区域之间的发展不是非常平衡,中国还有很多三四线城市、很多更传统的行业,它们的电子化程度都很有限,未来电子支付进入这些行业、这些地区普及还有更多的成长空间。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今天大家都在普遍的使用扫码支付,但二维码支付肯定不是支付的终级阶段,从交易形态的角度来说,扫码支付并非是最方便的,只是因为历史、政策、支付生态圈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二维码支付在中国变成了最流行的支付,但是可以想象未来不管是从消费者还是从商家的角度,应该有更好的支付方式。现在有些支付厂商已经在做所谓的刷脸支付等依靠生物特征来进行验证的支付。支付最终极的形态、最高境界应该是消灭支付。最理想的支付其实是让用户感觉不到支付这个环节,对最终用户来讲,关心的不是用什么样的支付而是要买的那样东西,他的着眼点和兴趣在所买的东西,希望支付变得越方便越无形越好,未来通过生物认证技术的发展,理想的支付方式一定是让大家不知不觉之中就完成了支付,所以不管是刷脸还是通过二维码支付一定只是中间的过渡形态。
互联网上有个段子: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是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可以说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发达程度比起很多发达国家还要更为先进,很多分析师都在奇怪为什么移动支付会在中国做的这么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恰恰是因为传统的金融支付基础设施做的不够好,才给这种蛙跳提供了机会。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入不够的时候,采纳新技术往往会更快。在美国,传统的金融信用卡等支付体系已非常成熟,有很大的投入,要升级转型成更好的移动支付反而会更困难,此外在美国消费者对隐私、数据安全会更敏感,反而会阻碍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所以中国的移动支付反而是遍地开花,成为全球的榜样。
近两年中国的支付市场发展非常快,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是监管。过去两年整个电子支付市场的监管在收紧,从2016年开始央行开罚单次数越来越频繁,2017年二季度还收回了十多张牌照。从某个角度来看,美国的电子支付监管可能比中国还要严,更有的放矢,在美国支付平台拿许可牌照需要到五十个州每个州单独去拿,没有一个联邦的牌照,而且在美国金融支付的监管机构开罚单也都非常重。为什么在中国大家感觉监管是一抓就死,一松就乱呢?我觉得监管其实是需要不断提高水平,需要量化监管、精准监管,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监管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去抓底线,而不是抓顶线。
所谓的底线就是不能杀人、不能放火,所谓的顶线就是别人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你管不了。一个好的监管环境一定是把底线守的非常严,而把顶线放开让大家自由地去创新,让市场更有活力。美国的金融监管底线其实是非常严格,惩罚也非常严格,而且监管相对精准,很多东西可以量化,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方式。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监管一定是监管游戏规则,而不是监管游戏的结果。作为裁判要保证市场里所有的从业者都能够严格按照游戏规则去玩,但不能决定最后谁赢谁输,让市场的力量去决定最后的输赢。“严守底线放开顶线,管规则不管结果”可能是监管最重要的两条原则,也是未来监管可以进步的空间。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有效的监管。
标签提到监管,近两年大家关注的另一个话题就是网联,在支付行业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逻辑上来说,网联就是要做网上的银联,之前的支付平台可以跟银行进行直连,可能某种意义上已经做出了一个平行的网上银联。但是当网联正式推出之后,新的监管规则要求支付平台必须通过网联来接入,而不是像原来那样直接接入到各大银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作为通道,支付平台已经没有意义。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会反向推动支付市场的发展,倒逼支付公司不只是提供通道层面的服务,而是提供更多应用层面、更复杂的增值服务,能够真正为商家为用户带来价值。在现在的网银和监管环境的基础下,支付平台更多的要从应用层和服务层去寻找突破口,才能为商家为市场带来更多的价值。中国的区域性行业发展并不是很均衡,所以未来五年之内电子支付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电子支付不只是单点的产品,而是复杂的生态圈、很长的产业链,只要抓住产业链里的某个环节,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就可以做出很大的业务。支付作为整个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未来三五年仍有很大的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从支付的角度看金融科技领域的趋势,第一就是泛金融化、跨界融合,第二是普惠化,或者称为数字化普惠金融,通过数字科技使更多的消费者、中小商家能够受益。消费金融、小微贷其实都是原来市场的空缺,所以金融普惠化带来的机遇是巨大的。当然谈到互联网大家都会想到去中心化,很多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像比特币、区块链技术也会通过互联网的理念带动整个行业的变革,像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也会给消费者和商家带来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最后是所谓的共享经济、共享金融,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案例,比如互助险这样的模式。如果说金融是商业的血液,那么支付就是金融的基础,通过电子支付的发展可以更好的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电子化,也能够更好地实现所谓的泛金融结合。
四、问答环节
标签
Q1: 根据您的研究,支付这个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是不是更加深刻、更加有利?
A1:跨境支付目前增长很快,当然主要还是通过人民币与外币汇兑结算。人民币已是全球第六大支付货币,国际化进度还将稳步继续。
Q2: 您对于区块链技术下一步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和对支付行业的潜在影响怎么看?
A2:区块链技术各大金融机构都在关注,央行也在研究区块链和自己的数字货币。离广泛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Q3: 怎么看待网联成立对你们和行业格局、模式的影响?
A3:网联会让支付平台失去通道层面的价值,而聚焦应用层和服务层的解决方案。
(完)
【“全球市场与中国连线”-各期活动回顾】
第二百四十三期 2017年宏观经济与投资展望
会议时间:2017年1月12日
主讲嘉宾:博海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孙明春博士
第二百四十四期 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及核心应用场景探索
会议时间:2017年2月20日
主讲嘉宾:招商基金国际业务部总经理白海峰先生
第二百四十五期 201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展望——美国市场、中国视角
会议时间:2017年2月28日
主讲嘉宾:盛世神州基金董事长张民耕先生
第二百四十六期 人工智能带来的中国机会
会议时间:2017年3月14日
主讲嘉宾: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开复先生
第二百四十七期 小微金融
会议时间:2017年3月22日
主讲嘉宾: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许小年教授
第二百四十八期 中国经济展望:周期与结构性变化
会议时间:2017年4月4日
主讲嘉宾:瑞信私人银行高级顾问 陶冬先生
第二百四十九期 美国退休养老金投资市场与产品:Target Date Funds的作用以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标签会议时间:2017年4月10日
主讲嘉宾:美国Fidelity富达投资全球资产配置部首席分析师夏晴曦
第二百五十期 中国大健康领域跨境投资的趋势与机遇
会议时间:2017年4月25日
主讲嘉宾:元明资本管理合伙人 赵颖
第二百五十一期 美国REITs历史演化和投资分析框架
会议时间:2017年4月24日
主讲嘉宾:纽约对冲基金Capra Ibex创始成员朱江
第二百五十二期 中国并购基金的现状、运作模式及发展前景
会议时间:2017年6月15日
主讲嘉宾:华泰瑞联并购基金管理合伙人、总经理 陈志杰先生
第二百五十三期 FINTECH,重塑保险价值链
会议时间:2017年7月6日
主讲嘉宾:华夏人寿副总裁 刘冬先生
第二百五十四期 人民币利率与汇率观察与展望
会议时间:2017年7月13日
主讲嘉宾:交行香港分行 肖华先生
第二百五十五期 人与数据——一些没被充分讨论和理解的数据基本概念和过程
会议时间:2017年7月27日
主讲嘉宾:国际数据管理协会中国分会主席 胡本立先生
第二百五十六期 新零售+X超级物种,从线性增长到指数增长
会议时间:2017年8月3日
主讲嘉宾:富基控股董事长 颜艳春先生
第二百五十七期 如何用第四张报表评估数字化效果
会议时间:2017年8月18日
主讲嘉宾:易观国际创始人、董事长 于扬先生
易观金融高级分析师 马韬先生
第二百五十八期 Clover革新医疗保险
会议时间:2017年8月25日
主讲嘉宾:秦岭资本合伙人&首席运营官、新希望-秦岭一级市场投资管理合伙人和投委会委员刘亦婷及合伙人蒋占鹏先生
第二百五十九期 区块链公链平台以及ICO市场的发展
标签会议时间:2017年9月14日
主讲嘉宾:郎瑞资本合伙人唐志刚、邓柯先生
第二百六十期 潜在的美股危机
会议时间:2017年9月23日
主讲嘉宾:华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应玉明
第二百六十一期 中国的不良资产投资市场:现状及机会
会议时间:2017年10月12日
主讲嘉宾:中金资本困境资产投资负责人 毕明强先生
第二百六十二期 电子支付与金融科技新趋势
会议时间:2017年11月2日
主讲嘉宾: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及总裁 余晨先生
【免责声明】
本文为内部交流纪要,未经主讲嘉宾本人审阅,所载信息均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仅供“全球市场与中国连线”的活动参会人员使用。纪要根据参会者发言整理,不保证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纪要中所述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所述资产的投资建议。
本文版权为“全球市场与中国连线”会议秘书处所有,本团队对本纪要保留一切权利,未经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印、发表或引用本纪要的任何部分。
文章来源:本文节选自巴曙松教授发起的“连线华尔街”第262期内部会议纪要(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篇编辑:彭淳懿
标签